——商洛創新探索""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機制
陜西日報記者 王婕妤 本報記者 李小龍
“多虧了你們,不然我老娘就沒了!”8月24日,在外打工的鎮安縣木王鎮長坪村一組村民馬彥平,匆匆趕回家中。看著眼前被泥石流沖毀的房屋,他緊緊握住片長樊厚艷的手,激動地流下熱淚。
8月21日,根據強降雨天氣預報,長坪村組織各片區片長,及時通知、轉移轄區人員,得知馬彥平的母親屈瑞榮老人一人在家,片長和村組干部專程上門,將老人撤離到安全地帶。第二天凌晨,馬彥平家的兩層樓被“夷為平地”。
今年入汛以來,連續數月的陰雨天氣給山大溝深的商洛造成大大小小的洪澇、地質災害,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商洛市委、市政府提出“人盯人”防搶撤工作機制,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然而,對于全域地處秦嶺腹地的商洛來說,還面臨秦嶺保護、森林防火、基層矛盾調處等一系列基層治理新情況和社會管理新變化。商洛市委、市政府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基礎上,探索創新“‘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機制。以鎮安縣為試點,商洛市著力構建以片區為單元、以片長為基礎、以群眾為主體、以大數據平臺為支撐的智慧化社會治理體系,推動基層社會實現高效能治理。
打通末梢 實現治理覆蓋全域化
“英子,最近通知交合療哩,人家說手機上直接操作,這咋弄?你快來幫姨看看。”鎮安縣回龍鎮和坪村的張鳳珍老人不會操作手機,便找她所在的老山場片區片長田吉英幫忙。
張鳳珍說:“我們老山場的21戶人,現在有啥事都先找片長。她離得近,人也熱情能干,給了我們很多幫助!”同村后坪地片區的王成、張波、王玉祥3家是鄰居,近來因為修路占地吵得不可開交。片長汪家娥了解情況后和村組干部一塊上門調解。他們把3家人叫到一起,擺事實、講道理,說群眾聽得進的話,及時化解了矛盾。
“我們全村656戶2100多人,只有7名村干部、9個小組長。過去村組干部經常忙不過來,要么發現不了問題,要么處置不及時,導致小事拖大。今年8月初,村7組兩人從南京回來,未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及時報告行程,因為住得偏遠,村干部不知情,直到第3天上級通知才得知情況。”和坪村黨支部書記張永慶說,“這次把全村劃分成26個片區,每個片長負責大約20戶村民。讓身邊人管身邊事,群眾也能更快得到有效幫助,我們村子管理更精細了。”
鎮安縣按照10戶至30戶的標準在村(社區)劃分片區3854個,重點從組長、公益性崗位人員、離退休干部、黨員“四類人群”中優選片長(專職片長不超過30%),通過片區,把基層社會治理的觸角延伸到千家萬戶。8月以來,鎮安縣片長巡查發現各類問題2.12萬個,自行處置1.99萬個、上報處置1306個。如今,片長工作涵蓋“政策宣傳、防汛救災、返貧監測、矛盾調處、治安聯防、護林防火、風險防控、秦嶺保護”8個領域,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實現治理全覆蓋。
智慧賦能 由“管控”轉向“智控”
“片長,我家房檐裂口了!”9月29日8時許,和坪村二組居民郭玉芳焦急地將自家院子的情況拍照,發到片區微信群。
“你時刻觀察情況,注意安全,我這就向村、鎮匯報。”田吉英第一時間回復郭玉芳,并將圖片和情況說明通過“掌上通”App上傳。鎮、村組干部可以同時在手機上看到消息。鎮上很快就將郭玉芳安排到安置點。第二天,郭玉芳屋后就發生了滑坡。
在鎮安縣“‘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總指揮部,工作人員朱杰視頻連線云蓋寺鎮巖灣村碾子溝片區片長李鑫,便可以看到他的工作情況。“總指揮部,我正在片區巡查,目前一切正常。”李鑫反饋。
“我們研發建立了大數據平臺和聯網可視系統,開發了縣、鎮(部門)、村、組、片‘掌上通’App。”朱杰介紹,“平臺接入八大領域涉及的所有部門數據,實現信息數據共享,也將全縣所有戶籍人口、地理基礎信息以及各級指揮機構人員和所有片長信息全部錄入,便于指揮調度。”
通過線上線下同步監測,鎮安縣可以做到問題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在線上,主要通過“掌上通”App、微信群、無人機和手持攝像機監測發現問題,縣總指揮部、鎮辦指揮部(8個部門專項指揮部)、村(社區)指揮所及時會商研判、發布指令;在線下,制作《片長口袋書》,片長每天巡查監測,針對片區網絡無法覆蓋、突發狀況信號中斷等情況,及時填寫巡查記錄、上報各類問題。
“我們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實現了一網聯通、一體監測、一鍵指揮,讓管理扁平化,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鎮安縣委副書記吳春亮說。
整合資源 實現機制運行長效化
如何使“‘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機制長久有效地運行?
鎮安縣整合資源,給專職片長每人每年補助1200元,兼職片長在保持原有崗位補助不變的基礎上,兼職5項以下的每年增加補助300元、5項及以上的每年增加補助600元。同時,該縣在每個村(社區)設立社會治理愛心超市,每季度根據片長工作實績量化積分,給予實物獎勵。
“兼職片長后,我每年又增加補助600元。我一定擔起這份責任,不辜負大家對我的信任。”汪家娥信心滿滿地說。
在調動片長積極性的同時,鎮安縣進一步整合縣、鎮力量,確保各類問題及時有效解決。
“我們設立24小時問題受理中心,整合‘六辦三站一中心’等力量,成立8支服務隊,及時傳達上級要求,解決片區、村組反映的問題,做到事有人管、責有人擔。”回龍鎮黨委書記倪靜介紹。
鎮安縣“‘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總指揮部下設“一中心兩室八部”,整合綜治、應急等部門業務技術人員力量,處理指揮中心交辦、行業部門轉辦、鎮辦上報問題;整合147名行業部門專家建立人才庫,隨時為會商、研判、決策提供咨詢服務;整合38個服務隊,隨時參與政策宣傳、應急處突等志愿服務。如今,商洛在鎮安縣試點推廣的基礎上,探索出“‘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1844”機制,即圍繞“治理方式扁平化、聯系群眾零距離、激活社會微細胞、智慧賦能高效率”一條主線,聚焦“政策宣傳、防汛救災、返貧監測、矛盾調處、治安聯防、護林防火、風險防控、秦嶺保護”八大領域,創新“劃片管理、一人多崗、平臺運行、系統調度”四條路徑,實現“共同管理、共同治理、共同締造、共同幸福”四大目標。
科學整合配置“人力、信息、資金”等資源要素;貫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雙向直達渠道;探索創造依靠基層、發動群眾、就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在商洛,通過“‘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機制,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能力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