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9月6日,商洛專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對全區各項工作實行“一元化”領導,行使專區黨政領導機構的一切權利。
1968年12月,毛澤東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12月22日,專區革命委員會發出《關于認真學習,廣泛宣傳,堅決落實毛主席動員廣大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最新指示的決定》,要求全區廣大知識青年和脫產城鎮居民積極響應號召,到農村第一線去,為開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通知》發出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在全區迅速掀起高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使得一大批知識青年得到鍛煉,并為改變農村貧窮落后面貌作出重要貢獻,后來許多人成長為優秀建設人才和領導骨干。但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使他們失去接受學校教育的機會,造成人才生成的斷層,給現代化建設帶來長遠的危害。
1970年5月23日,地區革委會生產組在《商洛地區1970年和第四個五年國民經濟計劃剛要(草稿)》中,提出1970年到1975年經濟建設的初步設想。經過全區干部群眾5年努力,特別是批判極左思潮、1972年各項政策調整和1975年全面整頓,全區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取得進展,水利事業、交通建設和工業經濟得到發展。到1975年末,全區興修水平梯田達48萬畝,修河灘地達9.49萬畝;二龍山水庫、魚嶺水庫等一批水利灌溉設施相繼建成蓄水,全區有效灌溉面積達38.40萬畝,全區糧食總產量達8.77億斤,比1970年均有大幅提升;全區共有企業516個,國營衛光電工廠(十號信箱)等國防企業相繼落戶商洛并建成投產,耕作機械、排灌機械、運輸機械等農業機械門類相對齊全;公路總里程達2585.44公里,通路公社233個,占全區公社總數的66%。
1970年12月1日,鎮旬公路開工建設。鎮旬公路,是為支援三線建設而修建的一條公路,由鐵道部5760部隊投資,商洛地區革命委員會具體組織施工,全區共抽調七縣民兵2.9萬多人參與工程建設。工程于1971年7月1日正式竣工通車。鎮旬公路的建成,支援了襄渝鐵路建設,促進了陜南山區經濟的發展。
1971年1月27日至31日,中共商洛地區第三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中共商洛地區第三屆委員會。
1972年1月27日至2月10日,地委召開全區農村工作會議,研究貫徹落實《陜西省委匯報會傳達提綱》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制定改變全區農業落后面貌的任務和措施。會議研究提出抓農田水利建設、積肥、深翻改土、夏收作物管理、套種等五項關鍵性增產措施,以及農田基本建設、肥料建設、良種基本建設、多種經營基本建設、農業機械化基本建設等五項基本建設。會后,全區開始落實黨的干部政策、經濟政策、知識分子政策、教育政策、科學文化政策等,使經濟社會發展得到好轉。
1975年2月,鄧小平開始主持國務院工作,對各方面工作進行全面整頓。根據中央相關精神,全區對社會秩序和工農業生產及教育、衛生、金融等各項事業進行整頓,國民經濟實現恢復性增長。1975年,全區工農業總產值27290.19萬元,較上年增長2%。
1976年10月23日,地區暨商縣工農兵和各界群眾兩萬多人在商縣城區集會,熱烈慶祝粉碎“四人幫”的勝利。以此為開端,地委全面動員組織各方面力量肅清“四人幫”及其幫派體系在各條戰線干擾破壞罪行。經過兩年的大揭批、大批判活動,對于恢復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重建社會正常秩序,特別是對遭到破壞的各項事業重新振興奠定基礎。
1978年6月19日,中共陜西省委決定撤銷商洛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商洛地區行政公署,為陜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機構。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商洛也由此進入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
(市委黨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