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賈書章)9月13日,一家建筑公司負責人林先生來到市政務服務大廳辦理建筑業企業資質,窗口工作人員在對資料進行審查后,發現資料中缺少6個技術工人證件。按照辦事流程,需要企業將材料補齊后才能予以受理,按照“容缺后補”模式,工作人員當即為企業出具了《行政許可受理通知書》,在企業補齊了相關證件后,對該企業資質作出準予許可的決定,并第一時間將資質證書快遞給企業,受到好評。
為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提升審批服務效能,我市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制度創新求突破,探索形成了“容缺后補”工作機制。“容缺后補”是指申請人在窗口辦事過程中,主要申報材料即核心要件齊全且符合法定審批條件,但次要條件或手續欠缺時,只要申請人作出書面承諾在規定期限內補齊材料,相關職能部門就可以當場辦理。“容缺后補”受理機制,通過創新模式、流程再造、清單管理、告知承諾、信息共享等多渠道、多途徑、多形式,進一步精簡審批、優化服務,為企業、群眾開辟了審批服務的“綠色通道”,受到了辦事群眾和企業的高度稱贊。
堅持法律法規政策的原則性與實施審批的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在核心要件齊全的情況下,凡可通過線上辦理的審批、備案等事項不要求申請人到現場辦理,可通過網絡、視頻等開展項目評估評審。對確需提交紙質材料的實行專遞送達、容缺受理予以先行辦理,隨后補交紙質原件。同時,依托線上平臺,推動數據共享,積極推進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優化升級,全面開通政務服務網上旗艦店,建成運行網上中介超市,不斷加大“一網通辦”工作進度,優化數據共享流程,按照“急用先行、分批推動,成熟一批、共享一批”的原則,對在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工作中急需的政務數據,加快推動實現共享,真正做到“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截至目前,市級集中審批事項共受理1.5萬多件,群眾滿意率達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