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忠敏

7月7日,閔政皓(中)和他的父母收到高考錄取通知書時與郵政人員合影
7月7日,陜西省第一份高考錄取通知書順利送達考生手中。這位幸運的考生叫閔政皓,高考考了655分,被西安交通大學強基計劃物理學專業錄取,本碩博連讀,也是西交大在陜強基計劃招生的最高分。
閔政皓,商州區板橋鎮上灣村七組(原白溝村一組)人,其父親閔勝利,是我的發小、摯友。當天晚上開始,我們的家鄉群里都在分享著這份榮耀和喜悅。一粒種子,終于成為一棵參天的大樹,既是孩子多年刻苦努力的結果,也是父母省吃儉用嘔心瀝血的回報。
閔勝利:我要讓娃好好上學
上灣村七組位于板橋鎮的高寒山區,原名白溝,自古就一窮二白,與世隔絕。1965年農業學大寨時,這里曾改名為“勝利村”,寓意要改變貧困,取得勝利,但最終還是由于條件限制,人們的生活狀況沒有多大變化,1972年又改回舊名“白溝”。閔政皓的父親閔勝利生于1970年,比我小兩個月,我們都是“狗命”。那個年月里,能吃飽肚子就是我們最大的心愿。
閔勝利的童年都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婆孫倆相依為命。初中畢業后,閔勝利就輟學回家了。奶奶身體不好,家里所有的負擔都壓在他16歲的肩膀上,種地、養豬、養牛,照顧年邁多病的奶奶,他瘦弱的身體硬是撐起了那個家,倔強地一天天長大。傍晚干完農活,照顧好奶奶之后,他就拿起我幫他借的家電維修書籍自學,很快就能修理村里的所有電器,尤其是黑白電視機,這在當時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技術。
后來,奶奶去世了,他處理完家里的事情,只身前往西安謀生,在南沙坡村開了一家家電維修店,開始了自主創業的生涯。1998年的一天,我去西安找他玩,我們一起喝酒,半醉半醒之間,他叫嚷道:“我沒有上成學,沒文化,我要讓我娃好好上學,將來就考馬路對面的西安交大……”現在回想起來,當年的酒后之言,竟然在今天成真了,這難道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不,這絕不是。
閔勝利在南沙坡修理電器時,遇到一位陜北姑娘,并結為連理,之后就生下了閔政皓。再見他時,他卻搬到了柿園路,他說:“這兒上學方便,西安三中就在跟前呢。”
是啊,上學方便!現在想起他那句酒后之言,原來是在“吐真言”,是給孩子定目標,是給自己下決心,是在憧憬20年后的今天……
修理家電本來就是出大力掙小錢的行業,他沒有基礎,硬是邊學邊修,邊修邊學,通常為了一個小小的毛病徹夜不眠。那段時間,他更瘦了,經常都是黑眼圈,但凡是從他店里出來的人,都是抱著修好的電器喜笑顏開,南沙坡的大街小巷都流傳著他的名字。
搬到柿園路后,他更加忙碌了,既要打理店鋪,還抽空接安裝空調等大活。作為男人,他要給家人最好的生活,作為父親,他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管白天多忙多累,晚上他總是早點回家,親手給家人做頓可口的飯菜,飯后安安靜靜地坐在孩子旁邊,看著孩子寫作業,不時起身給孩子倒點水,削個蘋果……記得他說過:“我沒有能力給孩子輔導作業,只能給娃干個后勤。”
印象中,他身高不到1.65米,體重不到55公斤,從來都沒穿過一件像樣的衣服。作為西安城中村最底層的打工人,他臉上的灰塵幾乎沒有擦凈過,總是一路小跑,風吹日曬,沐雨披雪,只為了酒后的那句“真言”。
閔政皓:用自律自強回報父母
現代社會中,手機已經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信息工具之一,無論大人小孩,一分鐘不玩手機,似乎全身都難受。
但閔政皓卻是異類。記得高考結束,他從商洛中學一出來,第一話是:“爸,給我買個手機吧!”當時我很驚訝,閔勝利則麻利地說:“明早就給你買!”
是啊,手機時代早已來臨,閔政皓在學校里不知道對別人的手機羨慕了多少回,那句話也不知道在心底積壓了多久,但他卻直到自己走出考場的那一刻,才對父親說了出來。
這,就是自律的力量!
2015年暑假時,我去西安辦事,晚上和閔勝利在修理鋪前面喝酒,“五魁手六六順”地喊著,閔政皓卻在一簾之隔的小房間里安安靜靜地學習。閔勝利抱歉地說:“你看我娃沒有一點禮貌,都不出來和他伯打招呼!”
我笑著說:“要不咱們換個地方吧,影響娃哩!”
他卻說:“沒事,娃習慣了,不受影響。”
有一次,我問閔勝利:“你給娃都報的哪些輔導班?”他一臉不屑地說:“皓皓啥輔導班都不想去,就愛自己買書看。”在輔導班滿天飛的今天,哪個家長不是想方設法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閔政皓卻啥輔導班都不去,的確有些不正常。也許,是他看著父母辛苦,不想增加父母的負擔,買書自學,也能節省一點費用。閔勝利本來就是自學成才的,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
自學,來自內心巨大的求知動力。我相信,這種動力不僅能夠伴隨終生,而且代代相傳。輔導班再好,孩子沒有求知動力,也是白白糟蹋父母的血汗錢。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培養良好的學習觀念,才是我們家長們首先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