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曉文

中共紅巖寺區工委、區蘇維埃政府谷子溝駐地舊址

紅巖寺古戲樓。1935年2月11日,腭豫陜省委派紅二十五軍政治部副主任郭述申主持,在紅巖寺古戲樓前召開千人群眾大會,宣布中共紅巖寺區工作委員會和紅巖寺區蘇維埃政府成立。
1935年2月1日蔡玉窯戰役后,紅二十五軍于2月5日在柞水、藍田交界處的文公嶺擊潰敵第一二六旅5個營,殲滅2個多營,狠狠地打擊了敵人的銳氣。戰后,紅二十五軍在藍田葛牌召開慶祝大會,協助建立了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轄區包括柞水萬燈寺等8個鄉,還成立了葛牌區蘇維埃政府游擊隊,田銀斗擔任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兼游擊隊司令。2月8日,紅二十五軍政治部派干部李志英和第二二四團第三營副營長汪世才率領30余名干部、戰士,由葛牌鎮到柞水紅巖寺開展地方工作。紅軍到達紅巖寺后,大力宣傳紅軍的宗旨和政策,并沿街道、路邊張貼和刷寫了“紅軍是為窮人打江山的”“建立蘇維埃政府”“打土豪分田地”“擁護中國共產黨”等標語,把沒收土豪劣紳的財物當場分配給當地窮苦群眾。
1935年2月11日,鄂豫陜省委派紅二十五軍政治部副主任郭述申主持,在紅巖寺古戲樓前召開軍民大會,宣布成立中共紅巖寺區工作委員會和紅巖寺區蘇維埃政府暨共青團、婦女會、童子團、農民土地委員會等組織。中共紅巖寺區工委由陳新煥任區委書記,委員王奎先、王海青,王小女擔任區婦女會主席,王奎先任團區委書記。區蘇維埃政府主席為王海青,副主席由陳新煥兼任,謝昌華任區政府秘書,張緒堂任財糧委員,謝光華任土地委員,陳新煥兼任法庭庭長。區工委、區蘇維埃政府機關開始設在紅巖寺街周啟文家里,后因敵人經常“圍剿”遷至本地灣村谷子溝石家大院子辦公。在區蘇維埃政府成立的同時,鄂陜第三路游擊師宣告成立,汪世才任師長,李志英任政治委員。游擊師共200余人,編3個連、一個特務隊,紅二十五軍以蔡玉窯、文公嶺戰斗繳獲的武器裝備了鄂陜第三路游擊師。當晚,游擊師攻打了國民黨紅巖寺稅警局,打死稅警數名,局長吳云煥逃跑。2月中旬,活動于商縣、柞水等地的大刀會首領黃照明率領百余人到紅巖寺參加了第三路游擊師。師部以大刀會的人員為基礎擴編了第三路游擊師,在馬家臺云山成立了鄂陜第三路游擊師第七路游擊隊。
1935年4月上旬,葛牌鎮區蘇維埃主席田銀斗率其游擊隊200余人也轉移到紅巖寺加入了鄂陜第三路游擊師,后來又在寧陜縣廣貨街收編了占山為匪的原國民黨軍隊的趙九海等人,經教育整訓,趙九海被任命為特務隊隊長,至此鄂陜第三路游擊師發展到700余人,轉戰于柞水、鎮安、山陽、商州、藍田、寧陜6縣邊區,同時進行了艱苦卓絕、英勇頑強的斗爭,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柞水蘇區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柞水蘇區革命斗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紅巖寺區工委、區蘇維埃政府緊密配合第三路游擊師在紅巖寺地區宣傳發動群眾,并派王奎先、李金庭、翁炳山、殷德厚等紅軍干部到基層創建鄉、村蘇維埃政權,領導群眾打土豪、分田地運動。他們先后深入到紅巖寺周圍地區,相繼建立了娘娘廟、黃土砭、大沙河、馬尚鞍、磨溝、王家山、西北溝、劉峪溝、鐵鎖溝、海棠岔10個鄉蘇維埃和25個村蘇維埃政權,每個鄉蘇維埃都建立有一支小游擊隊或赤衛隊、抗捐隊。在區工委和區蘇維埃政府領導下,區團委號召游擊師、游擊隊中的每個團員要以擴大紅軍隊伍為首要任務,積極動員青年參軍,組織新戰士學習文化,搞軍事訓練,全面加強布爾什維克的紀律和政治教育,使之成為新蘇區青年的模范。婦女會發動婦女為紅軍做鞋、縫衣服、養護傷員,支援主力部隊。
1935年2月12日,王奎先、李金庭等紅軍干部到張家坪召開群眾會議,宣布成立娘娘廟鄉蘇維埃政府。鄉政府設在娘娘廟,王紹富任主席,程禎玉任秘書,雷春亮、雷春榮、韓世林、鄧益祥任土地委員,徐裕榮任財糧委員,祝山成任游擊隊長。鄉蘇維埃政府下轄小河溝、張家坪2個村蘇維埃。娘娘廟鄉蘇維埃政府成立后,在黨代表呂新聞的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均田地”運動,沒收38戶地主的土地百余畝,沒收的房屋以及大批糧食和財物,分給了當地20多戶貧苦農民。這場暴風驟雨式的“打土豪、均田地”運動,使地主豪紳丟魂喪膽,貧苦農民揚眉吐氣,斗志更堅。4月底鄉蘇維埃政府改選,由王紹瑞擔任鄉政府主席兼任游擊大隊隊長。6月至7月,張家坪地方反動民團勾結黃土砭、穆家莊、瓦房口等地民團多次“圍剿”當地蘇維埃政權。王紹瑞主席率游擊隊分別在石船溝口、小河溝、王家坡、張家坪等地與民團戰斗十余次,打擊了敵人的氣焰。7月30日晚,廖功興反動民團偷偷包圍了王家坡,將負傷在家的王紹瑞主席綁架后殺害。王紹瑞犧牲后,娘娘廟鄉蘇維埃主席和游擊隊隊長由王家山蘇維埃主席吳作金兼任,繼續領導鄉蘇維埃干部和游擊隊員進行反“圍剿”斗爭。8月中旬,第三路游擊師戰略轉移后,娘娘廟鄉蘇維埃政府慘遭敵人破壞,吳作金和9名游擊隊員在敵“清剿”中被殺害,鄉蘇維埃政府就此停止了活動。
1935年2月12日,紅巖寺區工委書記陳新煥和游擊隊長翁炳山到黃土砭,協助建立了黃土砭鄉蘇維埃政府。黃土砭鄉蘇維埃政府設在吳洪發家里,趙福德任主席,賀德茂任副主席,雷春新任秘書,同時組建了游擊隊、童子團。鄉蘇維埃政府下轄黑溝口、黃土砭、桃園溝3個村蘇維埃。黃土砭鄉蘇維埃政府配合第三路游擊師在紅巖寺大沙窩、太白丘等地與敵軍作戰5次。4月初,開展了土地革命運動,將11戶土豪地主的300余畝土地沒收后,插旗為界,按戶劃分給了貧苦農民;把土豪地主的糧食和財物一部分留給游擊隊使用,一部分分給了貧苦百姓。7月中旬,紅二十五軍主力部隊離開柞水蘇區,陜軍警備第二旅趁機向柞水蘇區開始全面“清剿”,黃土砭鄉蘇維埃政府干部和游擊隊員33人慘遭殺害。7月31日,蘇維埃政府主席趙福德帶隊投敵叛變,中途被區團委書記王奎先帶領的第三路游擊師一部阻截,對可恥叛徒趙福德當場進行處決。8月中旬,由于敵人對蘇區的大肆屠殺和抄家,迫使黃土砭鄉蘇維埃政府停止活動。
1935年2月15日,鄂陜第三路游擊師師長汪世才率部到王家山,在王家山小學操場上召開群眾大會,黨代表呂新聞莊嚴宣布王家山鄉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大會選出了鄉蘇維埃政府干部,李盛昌任主席(3月改選為吳作金),饒漢席任副主席,葉陽善、姜啟進任秘書,土地委員王迪禎、程家興、程家勝,財糧委員王迪銀,鄉政府設在程家恩家。鄉蘇維埃政府下轄涼水溝、田家溝、掌上、魚家灣、王家山5個村蘇維埃政權。同時,還成立了鄉游擊隊,隊長程家瑞,副隊長楊家順。會議選舉結束后,就有100多名青壯年踴躍報名參加游擊隊。次日,紅巖寺區游擊大隊第二連連長李金庭帶領王家山游擊隊到紅巖寺葫蘆灣領回步槍100多支,武裝了剛剛成立的農民游擊隊。
王家山鄉蘇維埃政府率領游擊隊打民團、鏟惡霸,橫掃一切反動派,將全鄉28戶惡霸地主的300多畝土地、13多萬斤糧食、2000余斤臘肉、20頭肥豬以及大量的銀圓、煙土、布匹和牛羊全部沒收,把沒收的土地、房屋及財物分配給100多戶窮困百姓,將4名作惡多端的惡霸就地鎮壓。7月中旬,中共鄂豫陜省委率領紅二十五軍主力實行戰略轉移,貧苦百姓揮淚送別了參加北上行動的程家恩、吳高有等20多名游擊隊隊員。紅軍主力走后,國民黨軍隊與地方地主民團相互勾結,對蘇區進行“清剿”,王家山鄉蘇維埃政府被迫轉入地下活動。8月底,敵陜軍警備第二旅韓子芳團同地方民團頭子蔡干珊等互相勾結,再次向王家山鄉蘇維埃政府進行了瘋狂“圍剿”,鄉主席吳作金不幸被捕。敵人對他進行了3個晝夜的嚴刑拷打,用刺刀在身上劃,用燒紅的鐵鉗在身上烙,又用杠子壓斷了他的雙腿,直至最后壯烈犧牲。王家山村蘇維埃主席程啟政被敵人抓去殺害后,又抄了他的家;掌上村蘇維埃主席孟京林被敵人抓去,用石頭活活砸死;鄉蘇維埃政府財糧委員王迪銀也被敵人殺害。傷亡的游擊隊隊員有34人,被敵人逼迫逃至外鄉的窮苦百姓有19人。至此,王家山鄉蘇維埃政府停止活動。
1935年2月18日,磨溝鄉蘇維埃政府建立后,在全鄉境內鎮壓罪大惡極的土豪劣紳,沒收地主的土地和財物,組織青年參加紅軍,把13戶土豪地主的530畝土地分給了58戶貧苦農民,沒收地主老財的糧食42700余斤、漆油1200斤,一部分送給了紅軍和第三路游擊師,一部分分給了當地窮人。沒收土豪的石板房17間,分配給了8戶無房居住的農民。5月初,鄉赤衛隊分別配合紅軍主力部隊和游擊師在磨溝、蓮花寨、太白丘與國民黨韓子芳軍隊作戰3次。6月中旬,鄉赤衛隊在張風溝、磨溝、羅家溝等地打擊了前來偷襲蘇維埃政府的地方反動民團,保衛了根據地政權。戰斗中,赤衛隊有6名隊員英勇犧牲。7月中旬,紅二十五軍主力北上,地主民團勾結國民黨軍隊,乘機對蘇區進行“圍剿”,磨溝鄉蘇維埃政府干部和鄉赤衛隊隨第三路游擊師在外線活動。10月上旬,國民黨龐炳勛部共千余人,對磨溝鄉蘇維埃轄區進行瘋狂血洗,蘇維埃政府干部和赤衛隊隊員張興幫、熊光發、王德仁、侯國禎等19人被敵人殺害,208戶窮苦百姓家被抄,43人被迫賣房贖命。至此,歷時8個月的磨溝紅色政權慘遭破壞,鄉蘇維埃政府停止活動。
紅巖寺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后,積極組織全區群眾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打土豪、均田地”運動。全區沒收了68戶惡霸地主的土地2755畝,分給了525戶無地的貧苦農民;沒收糧食90萬斤、漆油1500斤以及大批銀圓、煙土、臘肉、土布等財物,大部分分給窮苦百姓,少部分支援了紅軍和游擊隊。6月4日,敵陜西警備第三旅韓子芳和當地反動民團相互勾結,趁紅軍主力南下,第三、四路游擊師在外線作戰之機,對紅巖寺蘇區進行突然襲擊。根據地人民群眾同游擊隊、抗捐軍、赤衛隊在區工委、區蘇維埃政府領導下,與敵浴血奮戰,保衛了紅色政權,保護了熊平安、魯盛忠、翁炳山等一批紅軍傷員。7月中旬,紅二十五軍主力北上,敵人糾集了龐炳勛第四十軍、陜軍警第三旅4個團的兵力,并勾結柞水紅巖寺境內10多個地方民團,分割“圍剿”紅巖寺區、鄉蘇維埃政府。鄂陜第三路游擊師積極配合各級蘇維埃政府進行反擊,在紅巖寺塔兒坪、雙溝、玉皇寨、谷子溝、九華山、蓮花寨、磨溝、寶登山等地與敵人開展了40多次激戰,終因敵強我弱,力量懸殊未能取勝,第三路游擊師為了保存實力,撤出了紅巖寺地區。這時,蘇區干部和革命群眾在敵人的酷刑下,堅強不屈、義無反顧,表現了革命者的錚錚鐵骨和大無畏精神。8月初,區工委在紅巖寺谷子溝召開最后一次區委會,區委書記陳新煥分析了當前嚴峻形勢,決定把區干部分成幾個小組,每組2人至3人,下到各鄉組織群眾,繼續堅持反“圍剿”斗爭。
紅巖寺區革命政權被敵人破壞后,蘇維埃政府的革命斗爭并沒有停止,他們由明轉暗,繼續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堅持地下斗爭。8月底,陳新煥、王奎先接上級指示,歸隊到第三路游擊師。直到1937年4月紅七十四師離開柞水,紅巖寺區工委、區蘇維埃政府才停止活動。
紅巖寺區工委、區蘇維埃政府的建立,成為鄂豫陜省委和紅二十五軍可靠的地方根據地。區蘇維埃政府領導根據地人民廣泛開展“打土豪、均田地”運動,打倒了長期壓迫、剝削農民群眾的地主、惡霸等封建勢力,削弱了國民黨反動派在根據地內的統治基礎,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激發了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人民群眾從內心更加熱愛共產黨,擁護蘇維埃政府,支援紅軍,許多青壯年踴躍參加了紅軍,參加了地方武裝。盡管后來蘇維埃政府遭到國民黨的破壞,鄂豫陜根據地土地革命停止了,但是它的成果在有的地方仍保留了下來。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改革時,工作隊對當年蘇維埃政府的分配再次做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