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小龍
“徐支書,你趕緊來,我家那口子和邢書文在地里快要打起來了!”5月25日6點,丹鳳縣竹林關鎮竹林關村黨支部書記徐海林還在睡覺,就接到了村民李書銀妻子打來的電話。
徐海林一邊往事發地跑,一邊打電話給其他村干部。趕到現場時,村民邢書文和李書銀正在相互推搡,徐海林大聲呵斥將他們分開,并詳細了解事情的起因。原來,邢書文在給老人修墳地時,占了李書銀一些地,兩人發生了爭執。
徐海林等村干部先是批評了兩人,并要求邢書文當面給李書銀賠禮道歉。同時,又耐心地給李書銀做工作。最后,邢書文表示將自家的地補償給李書銀,兩位老鄰居握手言和。
“鄰里糾紛無小事,不管是什么時候、什么事情,群眾只要反映了,我們就必須第一時間處理,確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努力做群眾的貼心人。”5月29日,徐海林笑著說。
這是丹鳳縣竹林關鎮積極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竹林關鎮將黨史學習教育和黨建主題活動激發出的動力,轉化到為民辦實事上來,積極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現在下個樓就把事情辦了,走不動的時候,社區干部還把我送上樓,方便多了。”5月28日,劉興朝老人辦完高齡補貼復審手續后高興地說。
劉興朝原先住在11公里外的長石練村,剛搬到丹水社區時,每次辦事都得趕回村上,腿腳不便的他很是苦惱?,F在好了,長石練村的村干部定期會來丹水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坐班辦公。
由于丹水社區的搬遷群眾以竹林關鎮17個村的群眾為主,今年3月份,丹水社區聯合駐社區單位、各村黨支部,成立黨建共建聯合會,共同協商、管理社區事務,由17個村派駐工作人員定期到社區辦理便民事項,解決了群眾辦事兩頭跑的問題,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為落實落細“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竹林關鎮精心打造“水鄉黨旗紅·醉美竹林關”黨建品牌,在全鎮開展“群眾點單、支部派單、黨員接單”三單管理服務群眾活動,對各村服務群眾情況進行督察積分排名,在鎮擂臺賽晾曬,前三名用紅色,予以表揚,后三名用黃色提醒警告,推動黨員干部工作下沉,形成服務群眾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王塬村規劃建設的65棚香菇,最近正在制作菌棒。成片的香菇大棚里,十幾名群眾正在忙碌著。
洞底社區黨群服務中心2樓,是陜西省圖書館竹林關鎮分館,1萬多冊圖書,為當地群眾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精神食糧。
張塬、王塬、洞底、竹林關20公里污水管網鋪設項目申報成功,將解決4個村多年污水管網堵塞的問題。
竹林關村硬化竹中路、幼兒園路得到群眾的高度贊揚。州河北村在產業示范園建設的一批娛樂網紅項目,既受到游客的青睞,也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
“我們通過發展產業、促進就業、化解糾紛、改善民生等多個方面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竹林關鎮鎮長楊富濱說:“為了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真正落到實處,我們著力推動黨員干部作風下沉,不斷提高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