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環保牌” 做好“綠文章” 嚴把“整治關”
我市多措并舉打好綠色發展組合拳
本報訊(記者 董志鵬)從森林覆蓋率達69.56%到空氣優良天數連續多年穩居全省第一,從“中國康養之都”到“中國百強旅游城市”命名,從“商洛藍”刷屏到“秦嶺最美是商洛”品牌形成……近年來,我市始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打好“環保牌”、做好“綠文章”、嚴把“整治關”,唱響“生態曲”,全力以赴打好綠色發展“組合拳”。
嚴格主體功能區管控,產業準入政策有效落實。制定《商洛市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對全市產業發展方向、產業布局進行了規劃調整,嚴禁在丹江等重點流域新上化工、重金屬、造紙等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項目,對產能過剩、資源能源浪費、環境污染嚴重、安全隱患突出、結構布局不合理的落后產能以及三高企業,依法依規強制進行淘汰關閉。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綠色發展體系不斷完善。編制全市《現代中藥產業發展規劃》《大健康全產業鏈三年建設行動方案》《新材料全產業鏈三年建設行動方案》等產業規劃,與省級相關部門簽訂了《省市共建商洛市全產業鏈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大力培育特色農業、新材料、大健康、大旅游產業,構建綠色產業體系。2020年全市3次產業結構優化為15.5:36:48.5,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0.5%,生物醫藥和綠色食品占規上工業比重達21%,非礦工業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0%,戰略新興產業增速15%,電商交易額增長14.8%,全年接待游客3730.21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02.12億元。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能源供給結構不斷優化。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商州龍山30兆瓦、洛南水發100兆瓦農光互補等一批光伏電站建成投運,鎮安抽水蓄能電站加快建設,全市累計建成光伏和水電裝機分別達到42萬千瓦和14.4萬千瓦,年發電量5.49億千瓦時,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2%以上;協調推進“氣化商洛”建設,商州至洛南、商州至丹鳳、丹鳳至商南段、商州至山陽段長輸管道基本貫通,政府3天儲氣調峰項目基本建成,天然氣覆蓋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積極推進項目建設,污染防治能力穩步提升。2018年來累計爭取中省政策性資金和津陜對口協作資金1.76億元,積極實施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大氣污染防治、節能改造和資源綜合利用等重點項目,陜西五洲礦業煤改電、商洛電廠余熱供暖以及全市污水垃圾處理PPP項目加快建設,柞水縣城區供熱、堯柏秀山水泥2500t/d熟料水泥生產線環境綜合治理等項目建成投運,城鎮污水垃圾處置體系日趨完善,大氣、土壤、水污染防治能力穩步提升。
全面加強網格化監管,長效管理機制逐步健全。出臺了《商洛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考核辦法》等相關文件,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各級黨委、政府責任考核體系,扎實開展“商洛秦嶺生態衛士行動日”行動,建立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化信息化監管平臺,落實縣、鎮、村、組四級網格員2628人,實現了鎮辦社區100%全覆蓋。
嚴格落實相關政策,環保問題整改全部到位。制定了商洛電網有序用電預案、商洛市天然氣迎峰度冬應急保供實施方案,協調電力、燃氣企業做好能源供應與保障工作。認真落實省物價局《關于印發清潔供暖價格政策實施意見的通知》,指導我市熱力公司合理制定清潔取暖價格,出臺居民、非居民、特種行業用水價格,引導高耗能行業和用水大戶實施節水行動。認真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及大氣污染防治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涉及發改系統的任務全部整改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