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賈書章 通訊員 呂龍 徐世旺
五月的豐陽大地,蒼山疊翠,碧水環流。食用菌大棚里,村民忙著采摘新長出的香菇、木耳;社區工廠里,機聲隆隆,工人忙著加工產品;田間地頭,產業基地到處都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近年來,山陽縣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推動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程來抓。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實際,制定出臺了《山陽縣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政策措施。依托縣金雞扶貧產業園、農光互補產業園項目輸血和各村資源稟賦,探索推行“2+X”孵育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創新推出城鎮帶動、資源資產、鄉村旅游、政策依托、組織帶動、產業發展等村集體經濟發展“十大模式”,形成了一大批“食用菌產業”“高山有機茶產業”“服裝加工”“電子產品組裝”“農家樂”等村集體經濟產業典型,帶動全縣村集體經濟穩步發展。全縣244個村每年獲得收益2000多萬元,聘請公益性崗位2312個,年工資總額970多萬元。2020年年底,全縣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4647萬元,村集體經濟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全部消除了村集體經濟“空殼村”,舞動村集體經濟大龍頭,驅動村集體經濟“蝶變”,有力增強了村黨組織為民服務能力,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五項措施”破解發展瓶頸
面對村集體經濟薄弱、發展后勁不足、規模小等問題,山陽縣委、縣政府創新工作思路,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經過縣級領導的多次調研和考察學習,結合全縣地理資源稟賦,確定了該縣“2+X”集體經濟的發展思路,2即:縣級統籌財政資金給村集體經濟組織配資入股到效益收入穩定的光伏電站和金雞扶貧項目,以定額分紅的形式帶動集體經濟收益穩步增長,X即各村結合地理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或“一鎮一業”帶動集體經濟長遠有效發展。
為進一步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制定出臺《山陽縣激勵村級干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五項措施”》。一是推行績效考核。把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列入村級班子和干部年度考核內容,對完成年度收益目標任務并且賬務管理規范、資金支出合規、運行安全的村(社區),經鎮辦考核,擇優對村(社區)干部實行定額獎勵。二是實行差異獎勵。對生產經營類村級集體經濟增加幅度較大(超任務50%以上)的村(社區)實行按比例獎勵。獎勵額度不超過超任務部分的20%,獎勵資金按貢獻大小分配。三是規范賬務審核。由專業機構對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屬性、年度收入情況進行審核認定,明確縣農業農村局、鎮辦對收入賬務的監督責任,確保資金使用符合相關規定。四是豐富激勵方式。對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村(社區)干部,優先推薦參加縣級以上各類評優表彰,優先推薦作為各級“兩代表一委員”人選,優先推薦招考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設立山陽縣村級集體經濟增收貢獻獎。五是強化監督管理。嚴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的評估論證、決策管理,探索多元化發展模式和增收渠道,建立投資決策風險防控機制,切實降低經營風險。
五項措施的實施,產生了巨大效能,激勵了干部擔當作為。發展集體經濟成效突出的3個鎮、10個村、74名村級干部受到表彰獎勵,全縣244個村級黨組織負責人全部兼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680多名村級干部參與到集體經濟發展之中。五項措施強化了造血功能,鼓勵村級集體經濟大力發展經營性項目,全縣244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元以上、131個村達到10萬元以上,培育集體經濟示范村30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為村級黨組織開展便民服務、表彰獎勵、慰問幫困提供經濟保障,切實增強了基層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
姚自國支書說:“現在,村里依托山陽天竺風景綠化苗圃公司,每年給村里分紅12.4萬元,咱村干部在人面前腰桿子也硬幫多了,說話也有分量了。村里有10多人長期在苗圃務工,4戶從別村搬來的移民戶進苗圃務工,有了穩定收入,苗圃每年為務工人員發工資15萬元以上。”
村企共建凝聚發展活力
在發展村集體經濟工作中,實行村(社)企共建、企企聯建等模式,走抱團發展之路,逐步形成產業集群。依托法官64個移民搬遷安置點所在村(社區),建成電子廠、玩具廠、工服加工廠、腸衣加工廠等扶貧車間,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帶動搬遷群眾就地就業,增加收入。依托漫川、法官、延坪、寬坪等鎮豐富的茶葉資源,大力發展村集體茶葉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依托和豐陽光龍頭企業,在全縣建設一個中心、十條流域、一百個園區的“一十百”工程,打造中國富硒黑木耳之鄉,全縣5000戶貧困戶發展食用菌產業,戶均年增收1.2萬元。
5月21日,筆者走進位于板巖鎮廟臺村的移民搬遷社區工廠——陜西青林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車間,工人們正忙著加工板材。機聲轟鳴中,一張張薄薄的木板被有序鋪上流水線,通過壓實、刷膠、烘烤成型,就變成了一張張生態木工板材。2018年年底,廟臺社區依托當地資源優勢,積極推行“社企共建”“村村聯建”,推進“一企兩廠帶三村”抱團發展,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和當地群眾就近就業的目標。
來自廟臺社區的移民搬遷戶馮定賢高興地對記者說:“我家里有7口人,3個孩子兩個老人,原來居住在石莊子村,日子過得很艱難。自從搬到了廟臺社區移民搬遷安置點,被優先安排到社區工廠上班,月收入3000多元,還能享受到村集體經濟分紅,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社區工廠讓我們家脫了貧!”
廟臺社區黨支部書記盧滿權說:“社區工廠現在已安置移民搬遷戶50戶,其中36戶是貧困戶,月工資在3000元至5000元之間,社區工廠每年可給社區分紅13.8萬元,我們將分紅所得的收入拿出4萬元救助社區30戶貧困戶,讓他們的生活多一份保障。這要是在過去,村集體經濟沒有一分錢收入,咱村干部是看著群眾有困難,但就是沒辦法?,F在發展村集體經濟,切實解決了很多過去沒法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青林實業公司董事長黨升林說:“公司給村上集體分紅,讓集體有了經濟能力,基層黨支部工作就好開展多了。我們公司和石莊子村合作,栽植速生楊400多畝,每年可給石莊子村分紅5萬多元,給青梁寨村分紅5萬元。”
為強化指導培訓,不斷規范運行。制定了《山陽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管理辦法》《山陽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制度》,理順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集體經濟合作社)與村辦有限責任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關系,針對村集體經濟組織賬務處理,專門為全縣244個村購置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培訓教材》和會計賬簿。先后召開鎮村業務干部培訓70多場次,每個季度深入鎮、村進行業務指導,逐步規范集體經濟運行。
大力實施“十百千”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工程,按照一個村10名、一個鎮辦100名、全縣2000名產業發展帶頭人的思路,圍繞培育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等內容,培養一批懂農業、善經營、會管理的鄉村產業發展帶頭人隊伍,推動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成規模、提檔次、樹品牌。先后組織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產業發展帶頭人、職業農民、第一書記赴浙江、南京、西安等地開展專題培訓,拓寬視野,學習先進,提升發展村集體經濟能力和水平。
興辦企業增添發展后勁
5月21日,在山陽縣十里鋪街辦高一社區的陜西金翼服裝有限公司車間,身著統一工裝的產業工人正在生產服裝。
山陽縣十里鋪街辦人大主席、高一社區包村干部郭真權向我們介紹,金翼服裝公司于2018年招商引資建設,作為易地搬遷移民、十二五規劃搬遷移民和因地質災害搬遷移民就業安置社區工廠,一期社區工廠已安排移民小區50歲以下86人就業,人均月收入2300元左右。二期計劃投資1.3億元,征地50畝,建筑廠房4萬多平方米,建成后,可安置移民小區2000多人實現就業。
李小紅一家4口人原住在高壩店鎮趙家河村,搬到十里街辦高一社區移民安置點后,她于2020年5月進社區工廠上班,現在月工資2700多元。高一社區李書慧家有6口人,屬貧困戶,到社區工廠工作后,月收入2000元至3000多元。
山陽縣城關街辦下河村利用財政扶持資金和農戶入股資金在商州區購置門面房,每年給村集體帶來近20萬元的集體收入。法官鎮法官廟村依托獨特的山水田園風光,堅持產景融合、農旅一體化發展,成立鄉村旅游開發公司,實行統一管理運營,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2018年帶動集體持續增收10萬元、村集體提留公共積累3.3萬元,貧困戶分紅4.8萬元,非貧困戶分紅1.9萬元。
山陽縣在發展村集體經濟中,加大財政扶持,撬動社會融資,累計投入村集體發展資金30913萬元,其中:中央扶貧專項資金11000萬元,中央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1300萬,蘇陜扶貧協作資金3000萬元,省農業專項資金320萬元,金雞扶貧項目給村集體配資2297萬元,光伏項目給村集體配資12996萬元。堅持以“三變”改革為動力、以“三帶三創”模式推廣為舉措,大力實施“百企聯百村帶萬戶”精準扶貧,創造條件,吸引在外創業成功人士返鄉創業,招商引資各類經營實體76家,融資6080萬元,參與集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