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商州區科技和教育體育局
本報記者 方方
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商州區科技和教育體育局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獲得全國表彰是榮幸、是肯定,也是激勵、是鞭策,需要我們再接再厲,更細更實地做好商州區教育扶貧成果鞏固工作,絕不讓貧困代際傳遞!”3月5日,在全區教育工作推進會上,商州區科技和教育體育局局長張雪平斬釘截鐵地說。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商州區科技和教育體育局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據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將教育扶貧擺在重要位置,全力抓好控輟保學、學生資助、學校建設、技能培訓等扶貧重點工作,通過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扶貧任務。
精準資助不讓一個貧困生輟學
2020年8月,商州區楊峪河鎮一個普通的高考考生程世昌,引起了當地人們的關注,他以664分的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高校專項計劃工科試驗班錄取。
不是這個孩子的成績和所錄取的名校引起關注,而是他背后的家庭故事。程世昌小的時候父母離婚,母親遠走他鄉,父親因病去世,10歲便無依無靠。其曾祖父帶著他,靠著退休工資維持著他們兩人的生活,可后來曾祖父因身體狀況越發不好,只能進入丹鳳縣敬老院。在國家教育扶貧資助政策的呵護下,程世昌并沒有因家庭原因輟學棄學。從小學到高中,通過當地教育部門和學校的全力幫助,他順利畢業被清華大學錄取。
2020年9月,從商州區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手中接過4000元貧困大學生資助金的程世昌,感激地說:“感謝國家的教育扶貧政策,感激教育部門和學校對我的關愛,讓我也能上名牌大學,我一定不負眾望,完成學業,報效祖國。”
在商州區,寒門學子程世昌上名牌大學的事不是個例。“對于貧困地區,資助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順利完成從小學到大學學業,實際上就阻斷了一個貧困家庭的代際相傳。”商州區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劉衛紅介紹,2016年以來,全區累計投入9474.41萬元,資助學生114721人次,其中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累計投入6486.7238萬元,資助學生68908人次,有效減輕貧困家庭負擔。
為實現教育扶貧資助政策全覆蓋,五年來,商州區科技和教育體育局全面實施教育扶貧政策,建立健全了從學前教育到大學全覆蓋的資助體系,在區扶貧局農村貧困人口政策兌現中心設立了“教育扶持”窗口,負責教育脫貧攻堅精準扶持政策宣傳,受理大學生資助工作,資助資金由財政窗口直接打入學生家庭一折通賬戶。緊扣“義務教育有保障”工作目標,全力推進全區控輟保學工作,實施“教師+學生”一對一結對幫扶體系,商州區4000多名教師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建立了“1+1”結對幫扶關系,讓教育脫貧和資助政策進家庭,健康輔導進家庭,教師個性化關愛和家庭教育指導進家庭。
優化配置讓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隨著易地扶貧搬遷點的建立,貧困群眾陸續走進新家園,商州區科技和教育體育局優化資源配置,全面保障易地扶貧搬遷戶子女就近入學,實現了學生就近安置入學率達100%,教師配置率達100%。”商州區科技和教育體育局副局長薛青敏告訴記者,近年來,商州區教育部門認真落實《商州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項目配套建設工作要求》,強化統籌45個安置點周邊原有的中小學、幼兒園資源,配套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學校、幼兒園項目33個。組織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學校教師專題培訓1700人次,實施農村中小學教師轉崗、走教137人,全面解決易地搬遷安置點和農村中小學體音美教師結構性缺員問題。
針對農村學校教學力量薄弱等問題,商州區科技和教育體育局開展城區學校與農村學校、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間的結對幫扶,以強帶弱、優勢互補,進一步促進農村貧困鎮村學校良性發展。此外,為加快農村教師隊伍成長,近年來,商州區科技和教育體育局借助寧商協作扶貧這一平臺,邀請棲霞區42名教育專家來商州區開展培訓交流和支教工作,先后培訓商州教師1050名,加快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步伐;與商洛職業技術學院共建商洛職業技術學院實驗中學和商州區第四幼兒園項目,培訓商州區中小學、幼兒教師近1200名,很好地促進了校地教育協同發展。
技能培訓
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2019年11月,家住商州區三岔河鎮的農民王戰鋒,終于有了高中畢業證后的第二個證書——初級《高素質職業農民資格證書》,這是他通過參加商州區職業高級中學組織的高素質職業農民培育合格后取得的。王戰鋒說:“比取得高素質職業農民資格證書還重要的是,我通過系列培訓掌握了很多畜禽養殖和中藥材種植技術,也獲得了更多現代農業發展經營理念。”
因家庭貧困和一次意外事故,2017年,王戰鋒一家被納入貧困戶序列。除享受殘疾補貼和孩子上學補助外,當年,王戰鋒多次參加商州區科技和教育體育局組織的農村貧困人口技能培訓會。此后,王戰鋒開始養鵝,創辦了三岔河鎮三星村臻禽養鵝農民專業合作社,先后發展社員,吸納貧困戶認領鵝苗。經過三年經營發展,養鵝合作社已初具規模,年出欄量達2萬多只,帶領20多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增收。
2019年,王戰鋒通過參加商州區科技和教育體育局組織的農業科學知識培訓,學習了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他又大膽承包村集體低產田櫻桃園30多畝,在櫻桃樹下種上了中藥材五味子。現在他家的小養殖場已經擴展成了集櫻桃、五味子、鵝、魚立體種養殖循環農業。
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帶來全家脫貧。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商州區科技和教育體育局設立“商州區農村貧困人口技能培訓基地”,基地圍繞市場需求和勞動者意愿,對貧困人口實施精準培訓。2016年以來,商州區先后進行了高素質職業農民培育、烤煙實用技術、養殖、林果科管、食用菌、創業就業等項目的培訓,共舉辦貧困人口技能培訓4917人次,投入資金40萬元,有效提升農村貧困人口勞務技能,提高貧困人口就業創業能力。同時,商州區與商洛職業技術學院開展結對幫扶,落實貧困家庭子女免費就讀商洛職院,享受有關優惠政策;利用高校資源優勢,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貧困大學生及貧困人口就業率。
“五年來,我們緊緊圍繞全區脫貧攻堅工作大局,全面完成全區教育脫貧目標任務,助力商州區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圓滿收官。”商州區科技和教育體育局張雪平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們將嚴格落實脫貧攻堅“四不摘”政策,持續落實教育扶貧政策,做好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以更好的成績書寫商州教育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