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鑫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色彩斑斕的商洛山風光旖旎、美不勝收,宛若巨幅畫卷映入眼簾……這賞心悅目的美景,凝結著商洛人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和付出的汗水,生態文明建設及生態環境保護帶來的巨大改變,令人振奮、催人奮進。
“十三五”期間,商洛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綠水青山越來越美,這不僅是群眾的共同感受,而且有實實在在的數據為證:“十三五”以來,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比2015年削減了7.00%、6.4%,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續七年保持全省第一,連續三年成為全省唯一進入全國空氣質量達標城市行列,城市水環境質量連續四年居全省前列。
決勝污染防治攻堅戰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隨著“青山、碧水、藍天、凈土”四大保衛戰全面打響,我市生態環境“顏值”持續提升。
堅定打好青山保衛戰。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以堅決的態度扎實開展秦嶺地區違規建筑和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治,實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化監管,完成了593個疑似問題線索排查。全力配合省委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巡視,著力整治“五亂”問題,72個違規建筑問題、454個秦嶺生態環境問題全部整治到位。進一步調整生態紅線方案,優化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劃定生態保護紅線5658.54平方公里,明確和落實了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堅決守護好秦嶺中央水塔、民族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
持續推進藍天保衛戰。制定并實施了“大氣污染防治四年行動計劃”和“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落實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等各項措施。“十三五”以來,拆改燃煤鍋爐308臺591蒸噸,整治“散亂污”企業440家,淘汰機動車6163輛,完成造林23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8.37%。全市累計完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330個,工業爐窯整治65個,無組織排放深度治理21家,全市155座加油站、69臺油罐車全部完成油氣回收治理。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續七年保持全省第一,連續三年成為全省唯一進入全國空氣質量達標城市行列,“商洛藍”成為商洛的靚麗名片。
深入實施碧水保衛戰。2016年又適時啟動了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四年行動計劃,實施了工業廢水及尾礦庫治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小流域治理、飲用水源保護等8大類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項目473個,全面完成了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問題已全部整改到位。9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10條主要河流22個監控斷面穩定達到功能區標準,城市水環境質量連續四年居全省前列,確保了“一江清水供京津”。
扎實開展凈土保衛戰。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完成了23個國家點位土壤采樣監測、269家企業及尾礦庫地塊調查信息采集、150家企業風險篩查糾偏。投入資金6000萬元,整治修復污染土壤789畝。在88個鎮772個村實施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創建美麗宜居示范村67個。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較“十二五”增長了3.5%。危險廢物處置能力提高到14大類23.05萬噸,新增了日處理10噸醫療廢物高溫蒸煮系統,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發揮了積極作用。
守住生態環境底線和底色
近日,走進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茅草門樓,籬笆圍墻,小橋流水,一排陜南特色民居在綠水青山間鋪開。“目前有300多戶農戶辦起農家樂,每戶年均收入20多萬元。群眾嘗到了好生態帶來的甜頭,珍愛并守護綠水青山已成為當地群眾的共識。”朱家灣村二組成功脫貧的村民柳太青告訴記者,之前村民“靠山吃山”,是靠上山采藥、伐木等謀生;如今的“靠山吃山”是靠著青山綠山,依靠生態環境來發展旅游經濟,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已經打通。
“十三五”以來,圍繞群眾關心關切、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我市不斷補齊生態環境短板,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持續精準發力,先后印發《商洛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全面推進河長制實施方案》《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商洛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整改工作方案》等75個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政策、方案等文件。在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下,市生態環境局不斷探索創新以“三會制、三到場、三問責”為主要內容的“3個3”工作機制,積極推行“建立十大清單夯責任,謀劃十大創新出亮點,健全十大機制強管理”等“九個十”工作法,健全完善了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問責等機制,堅持對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年度環保目標責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污染減排五項重點工作實施考核,落實工作任務,創新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始終守住環境安全底線。市生態環境局始終把環境安全作為重要責任,修訂完善了《商洛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組建了環境應急專家庫,投資1800萬元建成了包括實時監控、在線監測、指揮調度、視頻會議、應急管理和投訴接處等功能的環境監控應急指揮中心,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環境應急管理工作信息化、數字化和科學化,確保不發生特大環境安全事件。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依托良好生態環境,五年來,我市產業不斷升級、綠色理念深入人心,老百姓實實在在享受到綠色發展的紅利。
推進綠色理念深入人心
“十三五”以來,我市以“6·5”世界環境日為契機,開展了“公眾開放日”“生態環境主題攝影大賽”等形式多樣的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活動;積極在中央、省、市主流媒體及市縣區政府網站和“商洛生態環境”微信公眾號宣傳報道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情況。通過一系列廣泛宣傳,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進一步增強,生態文明素養不斷提高。
家住柞水縣下梁鎮勝利村的村民馮新年感嘆道:“以前污水沒地方排放,垃圾隨意丟棄,如今污水和垃圾都有了去處,村里越來越美,大家還用上了方便干凈的無害化水廁,日子過得不比城里人差。”
五年來,我市在88個鎮724個村實施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創建美麗宜居示范村67個,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變。在柞水縣,集中開展了“八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實施畜禽歸圈、柴垛歸堆、垃圾歸箱、污水歸網,清積垢、布新綠、美村莊,營造了干凈整潔、文明衛生的農村環境,構建了環境改善與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提升的嶄新格局,
我市創新思維,先行先試,努力做好山水文章。通過強化綠色發展理念、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打造綠色生態環境、培育綠色文明風尚,不越生態“紅線”,守住發展“綠線”,把生態環境優勢發展成生態經濟優勢,最終落腳到“生態民生”的持續改善,讓守住綠水青山的商洛人民享受到更多的“綠色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