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上小木耳 摘下貧困帽
央視《新聞聯播》報道柞水縣金米村
本報訊 9月3日,央視《新聞聯播》再次將鏡頭對準商洛,柞水縣金米村的小木耳成為了關注焦點。
位于秦嶺深處的陜西省柞水縣金米村,曾經是深度貧困村,前些年,先后搞過多種產業,但均以失敗告終。后來村里開始種木耳,種植的時候面對面培訓,收獲以后又推出木耳深加工產品。通過種植小小木耳,金米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金米村村民這幾天忙得熱火朝天,正為新一輪出木耳做準備。可就在三年多前,對于發展產業,村民們很“鬧心”。最初當地跟風種植牡丹、魔芋、藥用菊花,但都以失敗告終。2016年,柞水縣把木耳產業作為“一縣一業”的重點來抓,金米村作為深度貧困村,縣里派駐了扶貧工作隊和第一書記重點幫扶。還是搞產業,但這次和以往都不同。
陜西省柞水縣金米村第一書記賴勝濤:“在產業發展上,我們充分吸取了以前的教訓,找對路子是根本,村子里有種植木耳的傳統,但缺乏的是技術、規模,我們就利用蘇陜(江蘇陜西)協作(對口支援)資金,在村子里建起了大棚。”
脫貧“藥方”開了出來,村民卻仍有顧慮,建檔立卡戶何小燕還阻攔自己的丈夫去種棚。
陜西省柞水縣金米村村民何小燕:“因為別人不去冒這個險,你為啥去冒這個險?你有啥本事?你有啥和別人不一樣的本事?”
看到群眾有顧慮,金米村推出兩個實招,第一村里統一建棚,幫助農民種植木耳;第二推行“一對一”科技幫扶機制,如何打孔、掛袋、采耳、晾曬,啥時候該澆水、該通風,都有技術員面對面培訓。
陜西省柞水縣金米村科技幫扶隊隊長趙志軍:“你只需要問,肯學,我們就會有人派人去給你指導,去服務你,幫助你。這樣無形中慢慢就把整個這個團隊,這個木耳種植戶全部帶起來了,這個產業就帶起來了。”
小木耳成了致富的“金耳朵”。依靠產業帶動,2019年金米村人均純收入9657元,貧困發生率降至0.23%,退出了貧困村序列。為確保貧困戶持續受益,金米村在第一批30個示范棚的基礎上,新建48個家庭棚,動員有想法的貧困戶承包自己種,多種多受益。木耳行情好了按市場價去賣,行情不好時村里合作社以每斤30元的保底價收購木耳。
陜西省柞水縣金米村村民何小燕:“一年種了兩季,一季采五六茬,全年算下來就是四萬多塊錢。”
為了增加產業抗風險能力,當地進一步延伸產業發展鏈條,把金米村升級為現代農業產業園,支持新田地、中博農業等品牌相繼入駐產業園,建成年產2000萬袋木耳菌包的生產廠和一個1000噸的木耳分揀包裝生產線,新增木耳粉、木耳茶、木耳冰激凌、木耳益生菌等深加工產品。今年雖然遭遇疫情,但在龍頭電商、網絡直播的帶動下,木耳銷售不降反增。金米村農戶完成了從“靠天吃飯”到在家門口賺錢的轉變。
陜西省柞水縣金米村村民肖青松:“首先要感謝黨的好政策,沒有黨的好政策,我們也不可能在家門口發展產業,還能掙上錢。”
陜西省柞水縣金米村村民何小燕:“小木耳這個規模越做越大,讓我們農民掙更多的錢,把柞水木耳推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