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亮 宋雨萌
近日,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節目組來到丹鳳縣棣花古鎮,向全國的觀眾和網友宣傳推介這里的美食美景。節目中,進入觀眾視野的除了美麗的千畝荷塘、蓬勃發展的核桃產業,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宋金街上地道的特色美食,以及店老板熱情洋溢的介紹……
視頻中,一張張燦爛的笑臉展示出滿滿的幸福感,一句句樸實的話語流露著真誠的感恩。這些餐飲店老板很多都是當地的農民,七八年前他們還是在外拼搏的打工仔。
一家團聚是曾經的奢望
“辣子要輕還是重?”沿著宋金街,走進一家羊肉泡饃店,里面座無虛席。老板雷延濤和他的妻子正忙碌地招呼客人。這是一家非常有名的夫妻店,店里主營羊肉泡饃、羊血饸饹,鮮香麻辣,十分具有丹鳳特色。
“老板,您做的饸饹真好吃。”聽到客人的贊美,雷延濤憨厚一笑,說道:“歡迎以后常來。”
平日里雷延濤一天能收入700多元,節假日游客多了,可以達到2000元。不僅是游客喜歡吃他做的飯,一位食客告訴記者:“我就住在附近,平時經常來他家吃饸饹,他家的饸饹量足湯濃,羊血也擱得多。”對于雷延濤來說,客人的一句好評、一聲感謝,都是他用心烹飪美食的動力,再累也覺得開心。
雷延濤家住棣花社區西街村,從家中步行到店里只需十幾分鐘。棣花古鎮開發時,在外打工的他得知家鄉發展旅游,就想回來找個事做。后來得知在宋金街上開餐飲店可免三年房租,和家人商量后,就開了一家泡饃館。“那時候在外飽一頓餓一頓,自己辛苦點都無所謂,但孩子離得遠,想看一眼都難,覺得一家人團聚是一件特別奢侈的事。”雷延濤說。
談起家鄉的變化,他感慨萬千。景區開發前,村里基本都是泥巴路,雖然離城不遠,但耕地稀少,也沒什么產業,年輕人只能靠打工支撐生活。政府大力發展旅游后,家鄉在短短幾年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環境美化,道路硬化,村里人的生活也由緊巴變得富足,一些人的房子被征用,住進了城里,好多人都做起了生意。“我們成了別人羨慕的對象,住在景區,享受著這里的美景,還能在家門口賺錢,真像做了一個美夢。”雷延濤高興地說著,“真是從內心里感激國家好政策給我們帶來的變化,不僅日子過得好了,家里添置了電器,孩子也能想買啥就買啥,我的性格都變得開朗了。以前在外干活比較自卑,也不怎么說話,自從開了店后,游客問啥,自己還喜歡給游客講,話漸漸多了起來,心情每天也舒暢,很多人都說我年輕了。現在還能時不時跟來這兒游玩的外國人說上幾句英語,自己都覺得厲害得很!”
剛說完,一旁的孩子跑過來,摟著他的脖子說:“爸爸,您的英語可都是我教的。”接著,全家人又是一陣爽朗的笑聲。
就是一碗面也要認真做
岳龍和雷延濤一樣,都是土生土長在棣花鎮的人,他在宋金街上經營著一家biangbiang面店。
干練麻利,熱情友好,形容他再貼切不過。“來嘍!”“好的”“好”“好”……在他店里坐會兒,你會感到無論顧客再多,他總能一人頂幾個,一聲接一聲的應答、招呼,滿足每一位顧客的需求。
“嗨,習慣了,不覺得累,反而樂在其中。”休息間隙,他解開圍裙擦了手,坐下后,才顧上回答記者的第一個問題“累嗎?”
岳龍今年33歲,從言語中能聽出來他不僅能干,還好學。開店之初,就到處去學習,去過柞水、商南,嘗過當地有名的面食,還去楊凌嘗過蘸水面,具有陜西特色的面食他都去學習鉆研過。“為了省時間,一天吃好幾家店,都是同一類型的面,嘗差異,總結經驗,也不覺得難吃。”正在說話間隙,走來了三位穿制服的工作人員,“老板,收飯錢。”待招呼完他們,岳龍說道,這是景區的工作人員,愛吃他家的面,有時候給送過去有時候到店里吃。
岳龍開店有三年時間,之前是在商州一個企業里打工,妻子在家帶孩子,全家靠他一人掙錢,只能節衣縮食。家里沒有件像樣的電器,妻子送孩子上學,連一輛電動車都買不起,每次都是步行。說起2008年他和媳婦結婚那會,因為家里窮,什么家具都沒添,他還覺得挺對不起媳婦。這些年,他一直想著要讓她過上好日子。
如今,岳龍家不僅添了電動車,還用上了冰箱、空調,“媳婦只要一說熱,就趕緊把空調開開,再也不怕費電了。”他笑嘻嘻地說。趁著不忙時,他還會帶上媳婦去荷塘邊走一走,在景區轉一轉。
“現在有時候一天的收入是過去一個月的收入呢。”岳龍告訴記者。隨著景區的知名度增加,游客增多,店里經常會忙不過來,節假日或旅游旺季時,還會請村里的人來給幫忙,都是經岳龍培訓過的做面食地道的人。“就是一碗面也要把他做好,要保證游客的口感,還要宣傳好我們陜西的特色。”岳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