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個月的堅守,2000畝中藥材,帶動300多名村民人均年增收4000元
退伍老兵跨界創業富鄉親
本報記者 田琳 王倩

李向民查看五味子生長情況

工人在五味子基地科管
當兵5年,參加過老山戰役,安置就業后工作不到一年辭職。開礦廠、做工程、賣泡饃、建中藥材合作社……創業30年,迷茫過、受傷過、遇到過難處,但他從來沒怕過,更沒想過放棄。如今,已過了知天命的年紀,他心中的那團不曾熄滅的火反而越燃越旺。你要問,那團火是什么?他說,那就是為眾人做事,帶領鄉親一起富。
那團火是他多次創業的源泉和動力。2017年,他回歸土地,做土地文章——搞特色中藥材種植。不到一年時間,他流轉247戶農戶土地2300多畝,種下五味子和連翹,帶動就業300多人,使人均年增收4000多元。
他是一名“闖將”,要做的不止眼前這些。“未來,我計劃把種植基地劃片分包給農戶,既提高農戶的積極性,又能增加他們的收入。”這位從不言棄的56歲“老小伙”叫李向民,他說今年預計北五味子掛果面積達300畝,能采收12萬公斤鮮果,通過烘烤初加工后,銷售額將達到200萬元。
辭去工作 摸爬滾打
李向民是洛南縣石坡鎮黑山村人,家里有兄弟姐妹7人,由于生活壓力大,他16歲就出門打工。后來,他響應國家號召,在1985年光榮參軍。正值原蘭州軍區139師往云南集結的時候,他在部隊熱血沸騰地寫下參加老山戰役的請戰書。戰場上,他開始時在后勤保障部,后來他被作為戰地駕駛員來培養。
“人都是鍛煉出來的,經過那場戰役,我就更不怕苦,不畏懼困難了。”李向民說,5年后復員,他被分配到洛南縣運輸公司,后又在縣煙草公司工作過一段時間,拿著100多元的月工資,生活還能過得去。
平淡的生活發生轉變是在1991年農歷臘月三十,一位朋友到李向民家里做客,告訴他背礦很掙錢。李向民想兩袋礦能以200元價格賣出,很是心動。
“上有年邁父母,下有一雙兒女要養育,不想辦法掙錢不行。”李向民思索后,毅然放棄了穩定的工作,過了大年初一,他初二就到潼關去撿礦背礦了。
李向民在潼關干了不到一年,就成了民工頭,他申請創辦了礦業公司,帶領村民開礦。1993年之后的16年間,礦業帶來的豐厚收益,為他積累了原始資本,也為他以后的路打下了堅實基礎。2008年,由于金融風暴,李向民的公司虧損了幾百萬元,44歲的他不得不考慮轉行。
不做礦業生意,手底下的四五十人沒了飯碗,一時也找不到事干。“自己的生活不愁了,可是他們沒事干,我心里總過意不去。”李向民說。
沒多久,李向民找到了方向。他說,那幾年社會發展快,各處都在加緊建設,承攬工程正熱火,他及時入行,成立建筑公司,帶領四五十人到處接項目承包工程。李向民說:“當過兵,不怕水里滾、泥里闖。”
2014年8月,洛南縣河西段堤壩被暴雨沖毀,兩尺多厚的淤泥、泥沙鋪滿河道。他接到修復堤壩的項目后,帶頭下水、上堤、揮撬、扛沙袋,清除堤梗上的雜物、挖土背運沙包、加固加高堤壩,汗水雨水泥水交織,干起活來的李向民和其他工人沒啥區別。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由于他過度勞累,不慎從河堤上摔下,傷了右腿膝蓋半月板,不得不在北京住院治療近一個月時間。“當過兵,我不上誰上?累和苦算什么?”他說。
一年干工程最多時,李向民帶的工人有300人,固定的工人也有六七十人。跟著他干活的工人說:“不論有什么原因,過年前,我們的錢肯定能拿到手,我們都能歡歡喜喜過年。”
李向民做項目的足跡遍布陜北安塞、內蒙、甘肅等地,但是大部分時間還是在洛南。李向民踏實誠信、勤奮耐勞的品格成為一張名片,鄉親們喜歡跟著他干活。
當起學生 轉變思路
軍人出身的李向民,身上有一股子闖勁。52歲時,李向民暫時把承攬工程項目放下,與人合伙在西安開了一家羊肉泡饃館。
有一天,李向民在和朋友聊天時得知,以前跟著他干活的好多村民找不到穩定的活干,往往是干完今天的活,不知道明天要干啥,基本收入保障不了。“后來我就一直在琢磨,我還能做些什么,讓村民不用四處奔波就能有穩定的收入?”想法一萌芽,他就知道自己肯定要做。不久,他將飯店全部交給合伙人,決心第三次創業。
2017年4月,在兒女的鼓勵下,李向民在西安交大學習企業管理。課堂上,講師分析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時,提到無農殘的中藥材原料和全程可追溯的藥材體系建設是發展趨向。講師的一番話,點醒了還為再創業迷茫的李向民。
“當時,我就想,我的老家就有種植中藥材的傳統啊,我為何不轉換思路呢?”李向民說,思路打開
了,人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
李向民回到家后,發現山坡上有飛機。”李向民說,7天走了8000多公里,經常是晚上10點多了還在地里看苗子。那時東北的北五味子已經采摘結束,但看到一望無際的發展規模,了解到畝產干果可達250-300公斤,價格是每公斤140元已經穩定了好幾年,優良的品質和吸引人的產值……這些給了他信心,而且種植北五味子需要的人工較多,種苗采摘時就是幾百人。
“光是帶動這一點,我知道這就是我要尋找的產業了。”李向民說,五味子經濟林是實現林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結合的樹種,五味子經濟林在促進新農村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方面,起到的作用也是其他種植業不可替代的。
李向民當即以1.1元每株的價格定了5000株苗子帶回駕鹿村做種植實驗,此后并獲得成功。實行規模化種植期間,他先后從東北引進北五味子苗110多萬株。李向民算了一筆賬,即使移植過來,初期一畝能收入8000元到1萬元,這個接地氣的項目是有發展前景的。
跨界創業 走規模化
一個人活著總要有夢想和一往無前的精神,個人心中匯聚的波濤,一定會在周圍人心中激起浪花,迸發出更加壯闊的力量。李向民說:“人不管干啥,得有底氣,更得有社會責任感。”
2017年10月17日,駕鹿村村委會二樓會議室里熱火朝天,鹿村“三變”改革土地經營權入股股金發放大會》正在進行,駕鹿村14個村民小組近200名群眾參加了這一具有改革意義的盛會。會上,洛南縣煜正中藥材專業合作社法人李向民飽含深情地講了回報家鄉、增加群眾收入、讓貧困戶早日脫貧的初心,決心不負眾望,發展好項目,主要種植好五味子、連翹,著力在巡檢打造5000畝中藥材基地。
李向民講完,有村民提出疑問,荒草地咋能變成“金銀地”?李向民解釋說,有的山坡荒蕪時間過長,野蒿草長得比人高,如今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給村民發放股金,將來他們在自家地里打工還能有收入,一舉兩得。沒有了后顧之憂,村民紛紛稱贊這個做法好。
那天大會,村民確定以土地經營權入股首期面積達1718畝,發放股金37萬多元。379戶農戶現場領到土地經營權入股股金,其中貧困戶117戶、股金11萬多元。
合作社成立了,苗子栽到地里了,科管上卻出了問題。2018年遇到春季干旱,2019年又是夏季干旱,苗子和人工費虧損600萬元。經過請教和不斷學習,李向民才明白,原來地里需要良好的排灌條件。那段時間,李向民整夜睡不著覺。最終,他痛定思痛,到咸陽考察學經驗。按照專家建議,設計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買材料,請教技術指導,雇傭民工干活,趕在今年3月前,終于建成了五味子基地水肥一體化灌溉體系。
“如果藥苗子缺乏微量元素,經過化驗土壤后,將配制好的有機肥肥料通過滴灌系統送達植物根系,實現了缺啥補啥,一兩周時間就能見效。”李向民說,水肥一體會更方便、更科學、更節省成本,實現了綠色生態種植,全程確保了藥源品質。
市中藥材管理辦公室主任曹小軍說,目前,煜正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的各種植基地,日常管理節水灌溉、科學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已進入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精細化階段。
帶貧益貧 回報鄉親
3年來,李向民時刻都在關注河北安國、安徽亳州以及西安的中藥材市場。北五味子一般畝產干果170~230公斤,畝效益應在6500~11500元之間,經濟收益年限預計可達15年至20年。目前,北五味子市場回暖,價格呈上升趨勢。李向民采用“滾雪球”式發展,在擴大規模上加大投資力度。
“未來經濟價值可期,我現在做的就是給更多農戶鋪路,讓他們通過這個產業徹底擺脫貧困。”李向民說,合作社目前共建設中藥材種植基地2300多畝,其中栽植五味子1000多畝、花椒1200多畝、蒼術25畝,推廣種植連翹600多畝,解決了當地300多個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年人均增收4200元,其中涉及貧困戶100多戶。
駕鹿村52歲的李愛鈴是合作社的技術骨干,她丈夫因雙目失明生活無法自理,加之兩個女兒上學,家里生活陷入貧困。從2017年開始,她進基地務工,漸漸熟悉了五味子的剪苗、引藤等科管技術,還常常指導、培訓其他村民,成為駕鹿村的產業能手,去年在基地務工增收了近萬元。像這樣的技術骨干,煜正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的基地里有40多人,他們精通農機、修剪等實際操作技術。
65歲的劉春蘭今年在基地干活,3個月掙了5000元。她說:“沒想到,年齡大了,還能在家門口掙些零花錢,真是太好了。”近年來,合作社已累計支付當地群眾土地流轉金和勞務費800多萬元,帶動了一大批群眾就近就業增收。合作社于2019年先后榮獲商洛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陜西省定制藥園基地等榮譽稱號。合作社還為附近七八十戶村民免費提供北五味子、連翹、花椒苗子。
“只要有一個人種下,哪怕一畝兩畝,5年后就會集中連片。”李向民說,當農民都種植時,他再收購回來加工,這樣農民也有穩定產業,可實現持續增收,是一個雙贏的作法。
“做事情一旦開始,必須做好,沒想過退一步。”李向民說,“果子改變人的思想,所以我每天5點起床,到基地轉轉,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身著淺綠色防曬衣的李向民隨手拔掉地里的野草。拔草、剪苗子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一鉆到地里,就是兩腿泥,像是一位技術員。
李向民說,合作社將以產業興旺為核心,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以帶貧益貧為宗旨,秉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做好連片種植和延伸加工文章,將重點打造中藥材種植加工產業園、中藥材旅游觀光產業園、中藥材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園,為農戶提供中藥材種植技術、加工銷售等配套服務,輻射帶動洛南縣北部片區中藥材產業跨越式發展,把貧困戶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有效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基礎。
7月29日,一場雨過后,巡檢鎮高山河村的種植基地里,一排排整齊的北五味子藤上掛滿了一串串青紅色的果子。這一片400畝的北五味子只是合作社的三個基地之一,幾個村民正忙著給五味子鋤草剪枝,增加通風和透光,為秋天豐收做好準備。
“明年,30%的苗子進入盛果期,豐產期在2023年。到那時,我這里算上加工廠用工,年固定用工可達200人,這就是我做事的意義所在。”李向民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