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書章
盛夏時節(jié),萬山疊翠。8月5日,記者頂著如火驕陽來到柞水縣杏坪鎮(zhèn)云蒙山村。登上高高的云蒙山,眼前是一面坡度較緩的山坡地,一大片烤煙煙葉肥碩,長勢正旺。正在煙田里忙活的王能春高興地說:“今年風調(diào)雨順,烤煙長勢美得很,這一片栽的較晚,下邊那一片已經(jīng)可以采摘下來烘烤了。”
王能春今年53歲,家里上有父母,下有兒孫4人,是一個8口之家的大家庭。30多年前中學畢業(yè)后回家務農(nóng),日子一直過得緊緊巴巴。2002年,他結束了外出打工的奔波,回到家鄉(xiāng)開始種植烤煙,從最初的兩三畝,到后來逐年滾動發(fā)展,如今達到26畝,年收入10多萬元。
種植烤煙非常苦累,他家的煙田基本上都是坡度較大的山坡地、掛牌地,起壟全靠人力。因此,從翻地、起壟、覆膜、栽植,到施肥、管護等全過程,都是靠人工來完成,而且他家和煙田都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到山下的通村路還有近兩公里沒有硬化,購買烤煙專用肥、油餅、農(nóng)膜,外出送烤煙等都靠他和妻子肩挑背扛。
年過半百的王能春深有感觸地說:“咱莊稼漢要是不知道汗水的咸,那就不知道生活的甜!總書記說得好,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沒有我和老婆這一二十年的苦熬苦干,咱一個山里人光靠泥土里刨食,那連溫飽都解決不了,更別說脫貧致富奔小康了。”
王能春的妻子說:“這近20年,為了管好烤煙,我連集都沒上過一次,除了一日三餐照管老人,除草、打頂、施肥、防蟲,整天都在煙田里忙碌。吃的菜都是自產(chǎn)的農(nóng)家菜,衣服是女兒回家時給買的。我都想不起來集市是個啥樣子了!”
種烤煙也存在很大風險。2012年,他們家20多畝地烤煙,已到收獲期了,他搭好烤爐剛烘烤好一爐烤煙,忽然一場雹災降臨,瞬間將20多畝烤煙砸了個精光,王能春急了,他立在雨里,任憑雨水把渾身澆了個透,咒罵老天爺不睜眼。那一場雹災使他家損失了十幾萬元,給了他沉重的打擊,但他很快走出了雹災帶來的陰影,又倔強地在煙田里忙碌起來。
王能春堅持種植烤煙近20年,苦盡甘來。現(xiàn)在家里吃的用的要啥有啥。住房方面,他花錢改建起了一棟四間兩層樓房,兒孫們回來了住得很寬展。還給兒子在縣城購買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現(xiàn)在兒子在縣上一家服裝廠當技術員。兩個女兒已先后成了家,小女兒在鎮(zhèn)安縣開了個首飾店。最讓他高興的是,遇到雙休日、兩個老人生日或者年節(jié),一大家人團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吃著團圓飯、喝著苞谷酒,所受的苦覺得就不是啥苦了。
現(xiàn)在,云蒙山里的鄉(xiāng)親們按照國家的好政策,有的搬到了縣城居住,有的搬到了下梁鎮(zhèn),云蒙山里雖然人越來越少了,但他還是堅持住在山里,他家的產(chǎn)業(yè)離不開高山。王能春笑著說:“咱就是在山里的命,只要能舍得吃苦,住在高山上也照樣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