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澤平
盛夏時節,柞水縣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腳下的朱家灣,翠色欲滴,一輛輛外地旅游大巴和小車穿梭其中,戶戶農家樂門前游客熙熙攘攘。
沿著花團錦簇、綠樹成蔭的整潔小路,來到朱家灣村二組“雙艷農家”,戶主柳太青剛送走一撥西安游客,就在大女兒的幫助下,忙著擦洗餐桌。“還是辦農家樂好,種10年的地都比不上干一年農家樂的收入。”柳太青樂呵呵地說,現在日子好了,光農家樂一年純收入5萬元,三間老房還被旅游公司租去打造成民宿,一年租金還有1萬元。
柳太青一家五口人,岳母身體殘疾,兩個女兒一個上大學,一個讀初中。10年前,柳太青除了種地,就靠在深山里挖野生中草藥以及打零工掙錢養家糊口。“這山溝里土地稀薄,只能種點玉米和洋芋,全要靠天吃飯,收成不好時一天上頓下頓都是稀糊湯,連肚子都喂不飽。”柳太青說,2010年開始,村里不少人都辦起了農家樂,過上了好日子,可他一家只能看著眼饞,家里負擔重,又缺資金和技術,辦農家樂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2015年,柳太青一家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村上扶持村民發展農家樂。在幫扶干部的協助下,柳太青通過貼息貸款貸了5萬元,參加村上組織的培訓,裝修房屋,辦起了農家樂。幾年下來,趁著牛背梁景區的火熱和“朱家灣——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的品牌,柳太青農家樂生意也火了起來,最忙時一天要接待七八十位客人。現在,柳太青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住進了三層小洋樓,就連上大學的女兒劉運艷看到家庭富裕了,學習動力更足了,又有了新的目標——考研深造。
朱家灣村黨支部書記胡平志介紹,10年前,牛背梁還是柞水最窮的村子,2009年村人均收入剛過4000元,老百姓主要靠挖藥、伐木、砍毛竹掙錢,那時靠山吃山吃不飽飯。現在,朱家灣村群眾依托牛背梁景區、終南山寨文旅小鎮,以及以花錦園、云林小屋、陽坡院子等為代表的高端民宿,或自己創業,或在景區就業,高興地吃上了“旅游飯”,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高達17410元,成了柞水富有的村子之一。“現在群眾也靠山吃山,但觀念變了,不再是索取,而是保護,他們都懂得精心呵護這里的青山綠水、一竹一木,這才是村民邁小康路的‘金山銀山’。”胡平志說。
在終南山寨文旅小鎮民俗村“老豆腐坊”店前,楊傳紅笑嘻嘻地迎接著一撥撥的游客,不少剛嘗過豆腐的游客則搶著體驗石磨磨制豆漿。隨著景區越來越火,他經營的豆腐坊也成了景區的網紅店。“我在景區賣豆腐去年收入超過8萬元,今年上半年就掙了6萬元,今年一年掙十幾萬元不成問題。”談笑間,老楊的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自得的笑容。
楊傳紅曾是柞水縣紅巖寺鎮本地灣村二組貧困群眾,一家老小老的生病、小的上學,全家人的生活重擔都壓在他一人身上,靠種地打零工一年掙不到啥錢。去年開年,幫扶干部了解到老楊有一手做豆腐的好手藝,就協調他到終南山寨文旅小鎮民俗村創業,兩年免房租、免稅費,每月還有1800元的保障補貼。在終南山寨景區的扶持下,楊傳紅只花了兩萬多元置辦些開店用品,就和妻子辦起了“老豆腐坊”,沒想到,開店后生意一直不錯,去年暑假期間,他一天就能收入4000元。憑借著豆腐店的良好收益,2019年,楊傳紅終于摘帽脫貧,如今他的兒子也在終南山寨景區高空漂流項目找到了工作。
“像楊傳紅這樣在終南山寨文旅小鎮創業就業的,擺脫貧困面貌的有100多人。”柞水終南山寨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霍國博說,終南山寨文旅小鎮在建設期就帶動當地群眾18180人就業,人均增收達到9000元,其中貧困群眾2206人,通過建設佬林客棧安置點解決了376名居民的住宿問題,同時為群眾自主創業創造了條件。運營期,小鎮內的峽谷運動樂園、民俗村就業員工年收入由原來的人均不足1萬元,增加到人均收入3萬元,帶動創業人員收入最高的戶可達20多萬元。
近年來,柞水縣緊緊抓住旅游資源稟賦,以全域旅游發展作為核心動力,積極探尋旅游產業與脫貧攻堅深度銜接,通過“文旅富民”舉措,讓曾經從事耕作的農民直接進入第三產業,吃上了“旅游飯”,擺脫了貧困,自信地奔上了康莊大道。據統計,2019年全縣接待游客1015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58.8億元,全縣旅游產業已帶動3500多戶貧困戶1.1萬多人實現穩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