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雨后的山陽縣高壩店鎮富橋移民搬遷安置社區潔凈如洗,整齊劃一的居民樓沿街而立,社區服務中心、幼兒園、社區工廠錯落有致分布其中。社區服務中心旁的扶貧工廠里,幾十名女工正低頭忙著生產耳機,她們或焊接、或組裝、或檢測,動作十分嫻熟。
“下樓走不了幾步,就到了社區工廠,一個月工資1500多元,掙錢顧家兩不誤,再不用受以前種地時風吹日曬雨淋的苦了。”明小英一邊熟練地給耳機線打結,一邊告訴記者,住上了干凈的樓房,孩子上學就在社區里,醫院也很近,自己在家門口還有穩定的工作,能過上現在的日子,她已經心滿意足了。
明小英一家6口人,以前住在高壩店鎮棟青村,丈夫身體不好只能干些輕松活,拿鋤頭下地的重活就落在了她的身上。“守著幾畝薄地,一年受苦受累忙忙碌碌也就夠一家人的口糧,哪談得上致富?”明小英說,考慮小娃要上幼兒園了,她一家通過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進了富橋社區,房子是漂亮了,環境也好了,可沒手藝,咋樣掙錢養家呢?
正在明小英發愁的時候,當地政府引進企業在富橋社區建起了電子設備扶貧工廠,動員她參加企業舉辦的耳機生產免費培訓。明小英心想,年輕人玩的耳機都是在“高、大、上”的電子產業園里由專業技術工人手里造出來的,她們這種文化程度低,常年拿鋤頭挖地的農村婦女能造出來嗎?沒想到,3個月的培訓后,她們這群社區里的空閑婦女們還真在家門口就造出了漂亮的耳機來。
“這些女工大多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到富橋社區后,通過公司的技術培訓進入扶貧工廠的,員工月均工資在1900元左右。”富橋社區電子設備扶貧工廠負責人雷永洲介紹,經過這些婦女之手,每月生產的耳機都在35萬副以上。
距高壩店鎮50公里外的西照川鎮社區扶貧工廠里,和明小英一樣,38歲的馮麗正在車間焊接耳機線,她放下鋤頭造耳機已經3年了。“現在回想起在太陽關村土質稀薄的山地里種莊稼的日子,那真是苦,有時夏天在山上薅草遇上暴雨淋透全身,雨后還得接著干。”馮麗介紹道,她一家6口人,住在西照川鎮太陽關村,丈夫因為塵肺病又干不了重活,出門就是一條小土路,孩子上學也遠。她和公公婆婆一年在幾畝山地上種些苞谷洋芋,全靠起早摸黑,肩挑背馱,山上野豬野兔糟蹋一些,收回家里折算成錢還不到幾千元。“搬遷到西照川鎮街道后,我在社區工廠從事耳機焊接工作,月均工資可達2300元,不出街道,有工打能賺錢,孩子上學也方便,我一家在2019年也順利實現了脫貧,現在日子過順了,人一天心情都好了,一到傍晚我還悠閑地在路邊健身散步呢。”馮麗說。
山陽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何濤告訴記者,為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山陽縣在104個移民搬遷安置點已建成運營8個產業園區、32家社區工廠、11家扶貧車間、95家就業扶貧基地,共帶動就業6519人,吸納貧困勞動力2344人。
(本報記者 馬澤平 胡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