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澤平
仲夏時節,雨后清晨,鎮安縣大坪鎮巖屋村鳳凰居移民小區沐浴在朝陽下,格外清新耀眼,景美如畫。小區居民湯正良吃過早點,提著果籃,順著干凈整潔的水泥路走了十幾分鐘,就鉆進了果香氤氳的桃李園。
“我們一家祖祖輩輩住在芋園槽的半坡上,土薄地少,出行不便,想干啥都不成。”56歲的湯正良一邊熟練地采摘熟桃,一邊告訴記者:“后來搬進了鳳凰居移民小區,一下子啥都好起來了,水電不愁,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還建起了4畝桃李園,一年收入3萬多元。”
老湯口中的芋園槽老家離鳳凰居移民小區只有2.5公里,現在已經被復耕種上了苞谷。但就是這2.5公里的搬遷,卻讓老湯一家從此擺脫了貧困,邁向了小康。
5年前,居住在芋園槽的湯正良一家3口,吃水靠挑,種地靠天。湯正良雖然勤快,在本地打零工,一年能掙幾千元,但妻子患有糖尿病,長期服藥,家庭生活捉襟見肘。于是,老湯一家被村上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后來,鎮安縣農業農村局進駐巖屋村開展幫扶,了解到老湯年輕時在山西和陜西洛川的果園里打過工,喜歡果樹種植,莊稼地里還種有一些桃樹和李梅樹,但就是技術底子薄,果樹品種也老化,于是就引導老湯嫁接了一畝地的果樹做嘗試。大坪鎮離鎮安縣城較遠,水果商販來往不多,嫁接后的新品種桃子和李梅在當地總能銷售一空,這讓全家人都看到了脫貧的希望。
2016年,湯正良大膽申請扶貧貸款5萬元,租種了同村村民的3畝地,將桃李園種植面積擴大到4畝,他引進的“紅不軟”新品種桃樹嫁接也取得了成功,并獲得豐收。嘗到科技致富的甜頭后,縣農業農村局組織的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會上,總有老湯埋頭苦學的身影。看到老湯對農業實用技術癡迷,縣農業農村局的包扶干部還專門帶著他參加了一次楊凌農高會,讓他增長見識。從楊凌回來后,在包扶干部的指導下,湯正良又結合自家桃李園特點,輪換套種西瓜、養殖土雞。
2017年,一場大雨過后,老湯居住的幾間土坯房裂開了縫。后來,當地國土部門經過監測,將這里確定為地質災害隱患點。“聽村干部說房子在滑坡體邊上,我當時就慌了,剛燃起的希望又被澆了一盆冷水。好在沒擔心幾天,鎮村干部就上門征求意見,將我家納入易地扶貧搬遷范圍。”湯正良說,2018年,一家人欣喜地住進了鳳凰居移民小區,也順利實現了脫貧。
“湯叔,今天我家有老人過生日,把你桃樹梢上最紅的賣給我。”記者采訪當天,正遇上到果園購買鮮桃的村民余蓓。余蓓說:“湯叔的桃上市遲點,但是口感好。如今,湯叔都是我們當地的致富名人、種植專家了。村里農民夜校課上,他教我們修整、科學施肥,講得頭頭是道。”憨厚的湯正良摘完熟桃,來到路邊,跺了跺腳上的泥土,笑呵呵地回應說:“如今這社會,農民要致富,不靠科技靠蠻干不行,我之所以脫了貧,靠的是黨的政策好,我不僅要把自己的果園管理好,還要把學到的技術教給鄰居們,大家一起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