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堅決扛起一江清水供京津的政治責任
本報記者 李小龍
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強調,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
我市地處秦嶺腹地,是全省唯一全域處于秦嶺保護區的市,特別是我市作為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區和水質保障區,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守護好中央水塔,確保一江清水供京津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
近年來,我市堅決扛牢這一政治責任,創新工作機制,采取多種措施,倒逼產業轉型,提高水源涵養能力,確保水環境質量持續穩定,走出了一條綠色循環發展的新路子。
長效防治 守好丹江流域
初夏的丹江口水庫波光粼粼,清澈的丹江水穿過水閘滾滾流入南水北調中線長渠,一路向北……問渠哪得清如許,離不開“源頭”的保護與付出。
丹江發源于我市,共有264公里在商洛境內,占丹江流域總面積的44.5%。丹江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這既是商洛革命老區報效國家、服務京津的重大機遇,也是對我市生態保護工作的政治考驗。“河道中間,得拿這個鉤,人下不去。”5月13日,丹鳳縣棣花鎮棣花社區村級河長趙偉手持自制工具,正在丹江棣花段巡河,只見他一會下到河道里,一會又走上河堤,將垃圾一一撿拾起來。
趙偉守護著上下長約3公里的丹江河道,每周巡河兩次,撿拾垃圾、阻止非法采砂和非法捕魚,是他的主要任務。自從他上任“河長”以后,徹底改變了以前河道亂采亂挖、垃圾隨意傾倒等現象,環境得到了極大地改善,經常有不知名的水鳥來此覓食、嬉戲。
趙偉是我市2044名“河長”中的普通一員,從他身上我們不難看出,我市在保護河道生態環境方面所做的努力。
河長制是我市鎮安縣在守護丹江流域水質安全的過程中探索開創的舉措,目前已在全省推廣,2018年我市代表全省通過了水利部河長制第三方評估。
而“河長制”只是我市為保障南水北調水質安全,積極做好水污染防治的創新舉措之一。
我市率先在陜南三市實施了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制定印發了《商洛市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6年)》《商洛市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四年行動計劃(2017-2020年)》及年度實施方案,制定了丹江流域水環境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和《考核辦法》,建立了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制、聯席會議制、出境斷面水質月監測通報制、治污項目進展月評比排名通報公示制及季度暗訪、媒體曝光、約談問責、考核獎懲等一系列機制措施,為全面加強丹江等流域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
綜合整治 確保水質安全
商南縣金絲峽鎮太子坪村王家坡組依托5A級景區金絲峽,大力發展鄉村游,民宿、農家樂生意非常好,但環境也經受了嚴峻考驗。
“村上專門給開農家樂的人家裝了污水處理設備。”村民李民州指著家門口安裝的集成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直夸方便,“以前用了水就直接排河里了,現在凈化后的水還可以再次利用。”
近年來,為了徹底消除生活污水帶來的污染,商南縣在這里試點實施了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安裝了13套小型污水處理設備,建設了生活污水處理人工濕地公園,確保了匯入丹江的水流清澈干凈,村民們深切感受到了環境治理帶來的好處。
同樣,我市在商南縣金絲峽鎮秋木溝、商州區腰市鎮、洛南縣古城鎮、山陽縣天竺山鎮、鎮安縣青銅關鎮等地建成垃圾焚燒、熱解氣化、低溫碳化等垃圾集中處理工程,避免了這些垃圾污染水環境。
2015年我市就對農村環境整治做出了系統安排部署,逐步健全了長效管理機制,全市98個鎮辦掛牌成立了農村環境保護管理所,共配備縣、鎮、村三級網格員3577名、農村保潔員8115名,全市上下積極聯動、密切配合、群眾廣泛參與的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從2013年至今,我市深入實施了工業廢水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城市環保基礎設施、飲用水源保護、鎮村污水垃圾處置設施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等8大類污染防治項目473個,完成投資52余億元,確保了全市水質的安全穩定。
保持水土 建設生態文明
去年11月23日,桃花谷被命名為全省唯一的“全國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像這樣的“國字號”,在我市還有商州仙娥湖、丹鳳龍駒寨和商南金絲峽、柞水牛背梁“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另外,還有商州江山、山陽漫川關等“省級水土保持示范園”。
近年來,為了提升水源涵養能力、履行好確保一江清水永續北上的政治責任,我市不斷加快推進丹江百里生態長廊、貧困地區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綜合治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水利風景區改造提升、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等項目建設。
據了解,我市先后實施水源涵養區內生態移民搬遷6.9萬戶26.6萬人,減少人為對水源地生態破壞;造林綠化108萬畝,實施退耕還林33.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6.5%,成功創建為國家森林城市;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24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46平方公里,新修改造基本農田11.71萬畝,水源涵養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丹江、洛河、銀花河、金錢河、干佑河等10條主要河流20個監測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功能區標準,丹江出省斷面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9個城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100%達標,城市水環境質量連續三年位居全省前列,確保了一江清水永續北上。
轉型升級 綠色循環發展
商洛市金川封幸公司,原是一家要被國家環保部門封殺的黃姜生產企業,就是因為高污染。面臨這一困境,我市一方面堅決落實環保要求,將其關停,另一方面引導企業牽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和陜西省環境科學研究設計院,開展了皂素清潔生產綜合利用科學研究,通過大量試驗和科研攻關,引進提升了國內最先進的清潔化生產新工藝,一躍成為陜南循環發展示范企業,創造了依靠科技創新、實現企業循環發展的奇跡,在當地傳為佳話。
“以前我們經營比較粗放,給環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為了保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水質安全,我們先后花費2500多萬元,實施了鋅粉沖渣水循環利用系統、污水站生物制劑深度處理技術升級改造、排水人工濕地等一系列工程,實現了工業‘三廢’的零排放。”陜西鋅業有限公司環保科科長王紅軍感慨,先進清潔生產技術的應用,不僅解決了污染問題,還實現了變廢為寶,使企業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
為了涵養水源、改善水質,我市始終堅守“保護一江清水、呵護最美藍天、守護秦嶺綠肺”的理念,切實肩負起生態文明建設和水污染防治的政治責任和歷史擔當,累計關閉化工、礦山、食品等企業90多家,工業產值每年減少約50億元,財政減收4億元至5億元。
但也正是因為我市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不懈調結構、轉方式、育動能,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才擦亮了“秦嶺最美是商洛”“中國氣候康養之都”金字招牌,聚力打造了大旅游、大健康、新材料三大產業增長極,真正把商洛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切實推動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