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探索建立“四查四幫四強”防返貧機制觀察

貧困戶領取產業分紅

對貧困戶危房進行改造

調研解決群眾飲水難題

為貧困群眾修通水泥路

幫扶干部入戶調查

特殊關愛為民解難事
王昕 李軍 張宏
“我怎么也想不到,日子過得正紅火著呢,發生意外又導致了貧窮。”家住山陽縣色河鋪鎮桐峪寺村西溝口組58歲的楊雙來垂著頭,不停地嘆息。楊雙來一家3口除了妻子殘疾外,兩人常年務工,在村里窮不欠賬富有余。不料,去年臘月楊雙來打工時摔壞了腿,兒子又檢查出胰腺炎癥。一夜之間,楊雙來由富裕戶變成了貧困戶,一下又難倒了這位勤勞的硬漢子。
今春以來,山陽縣在全縣開展“四排查過篩子大起底”和“四清零保質量大提升”行動,排查中發現楊雙來意外致貧,工作隊立即幫他家完善醫療保障,積極為其一家3口申請一類低保,他家每月才有了1080元生活保障。
2019年脫貧摘帽后,山陽縣的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46.42%下降到目前的1.02%。為了鞏固脫貧成果,該縣于今年3月中旬探索出“四查四幫四強”防返貧機制,并在全縣238個村地毯式推行,加大對非貧困戶致貧、脫貧戶返貧排查和幫扶,綜合運用新機制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確保困難群眾穿新鞋不走老路。
怎么查
數據比對、入戶排查、輿情調查、整改核查一桿插到底
“貧困戶的收入是動態的,可能因為各種因素‘坐過山車’,而非貧困戶就怕出意外致貧。”山陽縣委書記張國瑜一針見血,“我們探索建立的新機制,將這些情況都納入排查之列,逐一解決到位,就能達到長期穩固脫貧。”
山陽縣在建立“四查”機制中,采取發現風險建臺賬制度,把數據比對篩查列為排查之首。對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省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和行業扶貧部門業務系統進行數據比對分析,篩查發現問題,組織人員現場核實,屬于數據信息錯誤的,及時補正完善;確實存在風險隱患的,準確掌握真實情況,建立整改臺賬。
在南寬坪鎮鎮長鄧秀鋒看來,這次排查不但過了細篩子,而且還建立了脫貧后群眾不再返貧的新機制,徹底剜掉了窮根。
查準、查實是關鍵。山陽縣要求“四支隊伍”和幫扶干部定期深入所有農戶走訪摸底,及時了解和掌握群眾的收入、住房、教育、醫療和飲水安全等情況,反饋給村統一匯總。
小河口鎮六窩蜂村上坊組50歲的杜仕來本已脫貧,他的兒子在結婚體檢時查出白血病,為了給兒子看病,老杜賣了縣城新買的房子。工作隊排查得知后,立即為杜仕來一家4口申請低保和大病救助,多方聯系慈善組織為老杜籌款10萬多元。
同時,山陽縣還把民情輿情和問題整改核查當作重點。對近年來上級轉辦、群眾來信來訪、12317平臺舉報等群眾反映的訴求和問題以及信訪輿情調查處理情況進行全面盤點,辦理到位的及時予以告知,未解決到位的認真梳理,造冊登記;對近年來各級巡視巡察、考核評估和暗訪督查反饋問題整改落實情況進行“回頭看”,對沒有整改到位且影響脫貧成果鞏固的,認真梳理,列入清單。對各級督戰檢查暗訪發現的問題,積極主動認領,舉一反三自查,建立問題清單。
王閻鎮天橋社區大嶺組脫貧戶石康偉和劉開鵬,搬遷到小區后,舊宅騰退拆遷補償款一直沒有兌付。在村上排查研判匯總后上報鎮政府,鎮上及時將舊宅騰退補償款兌付到搬遷群眾手中。據王閻鎮黨委書記楊小平介紹,在問題排查整改中,該鎮已兌付32戶舊宅騰退資金100多萬元。
截至目前,全縣共篩查比對收入不穩定5074戶,自查發現問題107個,建立民情輿情臺賬8本。
如何幫
綜合施策、對標補短、跟蹤落實、特殊關愛為民解難事
在排查清零銷號行動中,干部仍然會發現一些動態問題。怎么辦?幫扶補“短板”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措施。
“用制度推進工作,以成效檢驗干部作為,一把尺子量到底。”山陽縣縣長袁良善說。
山陽縣在建立新機制之時,將“四幫”分類施策解風險作為一項硬措施。對重點幫扶戶遭遇重大疾病、重大災害、重大變故可能返貧致貧的家庭,及時落實健康扶貧和殘疾、救災、臨時救助等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對家庭喪失主要勞動力、鰥寡孤獨等特殊困難群體,通過納入低保對象或提高保障標準、公益崗位安置、集體經濟分紅、資產收益傾斜等綜合性保障措施,形成政策疊加效應,最大限度減少因災因病致貧返貧現象發生。
在弱項風險戶對標補短幫扶上,按照“弱什么強什么”的原則,采取針對性措施。對于收入不穩定、結構不合理的貧困戶,因戶因人精準施策,支持其發展產業、轉移就業,實現穩定持續增收。
針對全縣62戶硬性指標穩定達標,但存在易地搬遷后續幫扶措施不夠有力、慢病簽約服務不到位、技術技能培訓針對性不強等扶貧和惠農政策落實存在的漏點和盲點,要求相關部門、鎮村精準精細落實政策,徹底消除死角死面。
與此同時,針對全縣3680人的特困供養戶、7358人的一二級重度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在落實好社會保障政策和監護責任的基礎上,發動8000多名黨員干部幫助打掃衛生、清洗衣被等,加強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讓他們生活寬心、舒心、開心。
“黨的政策好得一百個說不完,現在生活一百個沒得問題!”漫川關鎮萬福村五保戶梅耀財深切感受到了黨的溫暖,他逢人便說黨的政策好,干部比親人還親。
梅耀財的衣服被子臟了,幫扶干部就上門給清洗。第一次梅耀財拗不過干部,勉強接受了。第二次,梅耀財怎么說也要給干部工錢,可無論他怎么推讓,總是被干部婉言謝絕。梅耀財激動得一拍膝蓋:“活了一輩子,沒有經過這么多的好事情。”
干部群眾手牽手,齊心協力摘窮帽。據了解,目前對1182戶2400人可能返貧致貧的農戶因人施策,制定幫扶計劃。對197戶734人脫貧監測戶和363戶1157人邊緣戶,實施動態監測預警,制定個性化幫扶措施,讓每一個困難群眾都能搭乘上小康快車。
強什么
班子建設、集體經濟、設施管護、文明新風同步大提升
精準扶貧期間,鄉村各項建設得到全面加強。那么,脫貧后的“主陣地”該如何鞏固?山陽縣在預防返貧機制中,將“四強”夯基固本促提升作為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
山陽縣持續深化“黨旗引領脫貧路”主題實踐活動,大力實施“堡壘強基、頭雁培育、先鋒引領、聚力攻堅”四大行動,常態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8個,累計在全縣開展“扶貧脫貧互講互評”1703場次,解決問題2457個。選優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23人,不斷增強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執行力、戰斗力,筑牢脫貧攻堅“戰斗堡壘”。
在壯大集體經濟方面,山陽縣按照“大抓脫貧產業、大抓村集體經濟、大辦社區工廠”的思路,因村制宜實施“強藥、擴菌、穩果、優畜”工程。探索建立以縣扶貧移民投資有限公司為龍頭帶動發展村集體經濟“2+X”機制,增強群眾“造血功能”。目前,全縣238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得到長足發展,其中129個貧困村集體經濟組織年增收7萬元以上,109個非貧困村集體經濟組織年增收5萬元以上。
十里鋪街辦磨溝里過去是一個窮村,脫貧攻堅以來,該村基礎設施得到全面加強,村容村貌變化巨大,光伏、食用菌等產業蓬勃興起,今年村集體收益將達40萬元以上。村支部書記楊長武表示,脫貧后將繼續開展技術培訓,大力發展產業,優化公共服務,加強鄉村環境整治,讓群眾走上永不返貧的道路。
加強對兩類設施管理,落實管護資金和管護責任,重點抓農村道路、安全飲水、衛生室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運營管護工作。全縣建立農村供水分公司18個,開發管水員、護路員等公益性崗位2639個。
狠抓精神文明建設,增強自我脫貧內生動力。該縣不斷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開展“十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脫貧明星”等評選表彰活動,推動移風易俗。充分發揮“愛心超市”作用,激發內生動力,實現物質和精神雙文明雙脫貧。全縣文藝節目巡回演出55場次,評選“十星級文明戶”180多戶,“五好文明家庭”400多戶……
“我們創新‘四查四幫四強’機制,就是為了預防一般群眾不致貧,脫貧群眾不返貧,讓群眾享受有自信、有尊嚴、更加幸福的小康生活!”山陽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李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