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杜虹諭 周雯)近年來,柞水縣緊密結合搬遷群眾實際情況,大力實施產業開發服務、精神風貌提升等七大工程,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實施基層組織建設服務工程,按照因地制宜、規模適度、便于融合和管理的原則,采取獨建、掛靠、融合等形式,科學合理劃分扶貧搬遷社區自治單元,新成立村(居)委會1個、村(居)小組7個,13個安置點就近納入村社管理。實施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工程,利用現有基礎設施積極新建擴建水、電、路、網絡、污水及垃圾處理、綠化亮化等配套基礎設施,目前21個集中安置點配套設施基本建設完成,農村分散安置搬遷群眾的道路、飲水、用電等均有保障。實施公共設施配套服務工程,以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區服務“四大要素”為重點,以新建、改造、購買、項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等形式,配套與人口規模相適應的衛生室、幼兒園、學校、老年活動室、集貿市場等公共服務設施,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實施培訓和就業服務工程,緊扣就業意愿和市場需求,開展訂單式培訓、定向式培訓、定崗式培訓,大力開展“六個一批”就業扶貧行動,確保有勞動能力的搬遷家庭至少1人實現穩定就業,2737戶4189人穩定就業。實施產業開發服務工程,大力實施就業扶貧車間、社區工廠、扶貧產業園等建設,為移民小區配建社區工廠8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合理確定產業發展種類及規模,通過產業獎補、技術服務、技能培訓、產品營銷等措施支持幫助搬遷戶發展產業。實施精神風貌提升工程,舉辦“1+1鄉村院落扶志匯”,通過開展宣講員送政策、文藝隊激活力、脫貧示范戶傳經驗、未脫貧戶談打算、文明辦講禮儀、法律工作者講法律等活動,激發搬遷群眾感恩黨、奔小康、促振興的干勁。實施社會治理服務工程,構建“黨支部—安置點—樓棟—單元”網格化管理機制,安置點搬遷群眾民主推薦產生村(居)委會主任、樓棟長、單元長,分設移風易俗、就業幫扶等志愿服務小隊,為搬遷群眾提供各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