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澤平
曾經是貧困戶,現在成了村里的“脫貧光榮戶”,還能在家門口就業掙錢,這對鎮安縣永樂街辦金花村二組村民游相玲來說,是一樁樁喜事。
“在家門口上班掙錢這在以前是怎么都想不到,遇上國家的政策這么好,只要我們肯吃苦,一定能過上小康日子。”5月9日,正在陜西景虹塑業有限公司車間務工的游相玲高興地說。
游相玲家中5口人,丈夫常年在外務工,公公萬登貴年老多病,小兒子因病在家,自己也沒有啥手藝,家庭開支全靠她在村子里打零工勉強維持,生活十分困難,幾年前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金花村被定為全縣6個脫貧摘帽村之一,游相玲聞知后告訴扶貧干部,全村脫貧自己不能拖后腿。但游相玲自知沒有技術,又沒有土地資源發展產業,面對整村出列她還是一籌莫展。
正在發愁時,幫扶干部和村干部一道來到游相玲家,介紹她到景虹塑業車間務工。2017年,永樂社保站與縣工業園區各企業針對貧困勞動力就業簽訂了用工合作協議,目的是要解決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問題。
對于游相玲一家來說,無疑是個天大的好消息。景虹塑業地處金花村二組,距離游相玲家很近。自己不能外出務工,不能發展種養產業,在工廠上班還能照顧家里,是個一舉多得的好事,游相玲暗自高興。
剛到工廠上班時,由于對機器操作不熟悉,對廠房環境不適應,不能按時完成工作,還需要加班,游相玲每天工作壓力很大,思想開始動搖。后來,通過工廠老員工的指導,村干部幫其做思想疏導,她逐漸恢復了信心。幾個月過去后,她已經熟悉了工作中的各個環節,機器操作也熟練了起來,工作變的得心應手。
天長日久,大家都對游相玲刮目相看,公司負責人常常用她不棄不餒、勤勤懇懇的事例教育員工。目前,游相玲每月收入可達3500元左右,脫貧后的游相玲感激地說:“如果沒有家門口的社區工廠,又沒有相關部門給我們牽線搭橋的話,我們這樣的家庭是脫不了貧的,我要好好珍惜這份工作。”
據悉,近年來,鎮安縣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效,加大推進就業扶貧力度,變“輸血”為“造血”,盯緊全縣1.06萬戶1.88萬名貧困勞動力的就業意愿和就業需求,調動全社會力量精心建造社區工廠,很好地解決了周邊群眾的就業脫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