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助力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殘疾大學生在捐贈儀式上發言

殘疾人在合作社務工

“杏林春雨”小兒腦癱救助工程走進商洛
5月17日是第三十次“全國助殘日”,主題為“助殘脫貧·決勝小康”。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市各級殘聯組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扶貧工作和民生保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合力推動殘疾人精準脫貧。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有5.8萬名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實現脫貧。
把惠殘政策落到殘疾人的心坎上
“以前總感覺給家里增添了負擔,現在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不僅生活有了保障,自己心里也敞亮了。”家住商南縣試馬鎮荊家河村的劉書新享有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并由市縣殘聯免費投保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年初,因意外燒傷住院,家人及時為他申請了保險賠償。
近年來,全市各級殘聯運用殘疾人基本狀況調查和動態更新數據,科學研判建檔立卡殘疾人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殘疾人組織發揮作用”的工作機制,研究制定了《商洛市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6—2020年)》,圍繞“七個一批”的主要工作任務和12個重點行動,通過《商洛市優待扶助殘疾人辦法》《商洛市殘疾人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商洛市殘疾人精準康復行動實施方案》和《抗疫情穩就業促脫貧十條扶持措施》等一系列制度性供給,健全了助力殘疾人脫貧攻堅的長效機制。同時,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效,扶貧、民政、醫保等職能部門打出“組合拳”,將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全部納入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范圍,理順了“兩項補貼”發放和重度殘疾人“單人戶”納入低保機制,貧困殘疾人“兩不愁三保障”基本實現。截至2019年底,全市9.77萬人次殘疾人享受生活補貼和重度護理補貼,11.5萬名殘疾人從中受益。
用優質服務增強殘疾人的獲得感
“幸虧有了殘聯的幫助,才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說這話的是2019年考入西安工業大學的張蓉。由于家庭貧困,她雖然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可是學費卻愁壞了一家人。商州區殘聯了解到她家的情況后,積極聯系省市殘聯,先后為她爭取了3000元的助學金以及省殘疾人輔助技術中心和社會助殘機構提供的項目扶持資金,圓了她的大學夢。
“我是從石坡鎮移民搬遷過來的,居住條件雖然變好了,但收入卻成了大問題,后來通過扶貧局和殘聯的幫助,現在下樓就可以上班,按照計件工資的標準,只要勤快點兒,一個月起碼能拿2000元左右。”在洛南縣蘇陜扶貧協作社區工廠車間,來自陽光庭園移民搬遷安置小區的殘疾人寇新正在熟練作業,這得益于他參加了縣殘聯舉辦的殘疾人手工藝品制作培訓班。
“現在家里的房門加寬了,灶臺降低了,衛生間也有扶手了,出門用的機動輪椅車每年還有燃油補貼,真的多虧了殘聯。”柞水縣紅巖寺鎮殘疾人王遠東由于使用輔助器具,家中的常規住宅結構對他的生活構成了一定障礙。得知這一情況后,縣殘聯及時將他家納入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項目,并制定了針對性改造方案,從根本上解決了他居家生活方面的困難。
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只是我市助力殘疾人脫貧攻堅行動的縮影。
為確保殘疾人在小康路上不掉隊,全市各級殘聯深入把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把保障和改善殘疾人民生福祉作為助力脫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統籌,示范引領和工作創新并重,爭取上級支持和鼓勵基層大膽探索并舉,丹鳳縣“輔助器具+綜合服務助力脫貧攻堅”試點經驗和商南縣殘疾人照護服務創新做法,引起中省殘聯重視,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殘疾人的廣泛好評。在具體工作中,堅持扶貧政策和惠殘項目融合、“輸血”與“造血”結合、“普惠+特惠”兜底,全面落實政府為殘疾人辦好10件實事,統籌實施精準康復、扶殘助學、就業創業、陽光增收、保險救助等“量體裁衣”民生項目20多個,為7.2萬人次殘疾人提供精準康復服務,為1200戶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為300名貧困殘疾人大學生和貧困殘疾人家庭大學生提供助學金,為2131人次殘疾人提供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為300多名殘疾人提供創業扶持,為8000名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購買意外保險,為9000名一級肢體、精神殘疾人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為1200名重度殘疾人提供托養服務。截至2019年底,累計建設各級殘疾人扶貧基地13個,安置和輻射帶動殘疾人戶350多戶。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數量已從最初的6.3萬人減少到4734人,商山洛水展開了一幅殘疾人自強脫貧、筑夢小康的壯美畫卷。
以典型引領激發殘疾人自主脫貧
聚力打贏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戰,不僅需要政策扶持、項目帶動,更需要典型引路、“智志雙扶”。近年來,我市各級殘聯圍繞“自強脫貧不畏難·我要脫貧奔小康”主題,積極開展“全國助殘日”“國際殘疾人日”等系列主題活動,充分挖掘運用我市涌現的一大批殘疾人自強不息、勤勞奮斗、感人至深的典型事跡,激發廣大殘疾人自強脫貧的內生動力,激勵引領廣大殘疾人樹立聽黨話跟黨走、共圓小康夢想的堅定信心和決心,營造出共建共融共享的社會氛圍。
“萬林克服這么大的困難發展產業,還幫助我們脫貧,現在農閑的時候還有額外收入,生活比以前紅火多了!”在丹鳳縣武關鎮南坪村村民心里,魏萬林是一位有大愛的“拐杖支書”。他創辦的民樂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蔬菜種植、袋料香菇和活性炭加工為主導產業,采取“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殘疾人”的運作模式,在省級殘疾人扶貧基地項目的賦能下,利用產業鏈深度融合優勢,輻射帶動貧困戶635戶,安置勞動力務工450人,幫助50多名殘疾人實現就業增收。
“面對新的市場浪潮,我將繼續帶領團隊和殘疾人兄弟姐妹乘風破浪,共奔小康。”在省市扶貧辦和殘聯共同舉辦的“自強脫貧事跡報告會”上,山陽縣紅泰福利服裝加工公司經理耿福德講述著自己克服身體障礙馳騁商海,終圓創業夢想的奮斗故事。他自主創業開富源,不忘桑梓報家鄉,先后安置30多名殘疾人在企業務工。“餓了喂飯,渴了給水不行,我只是想通過企業和殘疾人扶貧基地這個平臺,幫助更多的困難殘疾人施展自身才能,學會‘打水做飯’。”這是他樸實的愿望。
在2016年巴西里約殘奧會上,年僅18歲的鎮安姑娘張麗勇奪4枚金牌,實現了我市國際奧林匹克賽事金牌“零”的突破,并在2019年全國第十屆殘運會上為陜西代表團摘得首金;因高位截癱,只能靠輪椅出行的央視頌“最美中國人”、陜西道德模范馬華,十年如一日奔波在扶弱濟困助殘的公益路上,募集善款上百萬元,幫助5000多名困難群眾和貧困學生走出人生困境;“中國好人”、洛南縣信誠小吃店經理周新成,克服身體障礙展示創業風采,以誠信經營溫暖顧客,用道德堅守讓事業有聲有色。
。(市殘聯供稿)
一組組攻堅數據、一幅幅殘疾人幸福生活的畫面,體現著各級黨委、政府對殘疾人事業的高度重視,彰顯著社會各界對殘疾人工作的傾力支持,凝聚著各級殘聯組織和殘疾人工作者的真情付出,充分展示出新時代廣大殘疾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我們堅信,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征程中,殘疾人兄弟姐妹一定會同全市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