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倩 李小龍
開欄的話
人間四月春色好,項目建設正當時。近年來,全市上下持之以恒大抓項目、抓大項目,攻城拔寨抓落實,擼起袖子加油干,有效推動重大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確保了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連日來,本報記者來到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項目一線進行了深入采訪。
即日起,本報推出重大項目建設系列報道,全面展示我市重大項目建設成效和現狀,堅定和鼓勵廣大干部群眾扎實細致防疫情、一以貫之抓項目、齊心協力促發展、決戰決勝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敬請關注。
4月7日,初春的陽光帶著溫熱灑在大地上,位于商州區荊河生態工業園區的繡球菌工廠化生產項目建設現場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商州區到處呈現出一片復工復產、加快建設的火熱景象。
“今年,我區將建設重點項目100個,目前已開工66個。”商州區項目辦主任王波告訴記者,近年來,面對嚴峻的投資和經濟下行壓力,商州區始終堅定信心、攻堅克難,持之以恒將項目建設作為抓產業、促發展的有力支撐。
園區承載效益顯
3月11日早,走進商州區夜村鎮白靈菇農業園,拌料車間內工人忙著上料,傳輸帶運轉時的“嗡嗡”聲奏響了一曲產業興旺的悠揚曲目。
院內停著一輛裝有冷鏈的貨車,工人正在一箱一箱把包裝好的白靈菇搬上車。“這些貨總共320箱近1000公斤,將發往河南。這是春節后第一筆訂單,算是開門紅吧。”廠長霍占國說,白靈菇農業園年產白靈菇鮮品1200噸,年產值約3000萬元,公司效益良好,還帶動貧困戶實現了增收。
“從拌料開始,裝瓶、滅菌、接種……一系列的程序都是自動化,可以說是零失誤,而且不受季節影響,一年四季都出菇。”霍占國在介紹生產線時,透著一絲自豪。他說,全部實現自動化是一大特點,不但可以提升產量,還節省了成本,也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據介紹,該項目是經南京方面牽線搭橋,成功引進北京天吉龍生物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它是西北地區首家利用先進專利技術、工廠化規模生產白靈菇的項目,也是國內首家工廠化冷房全天候生產白靈菇鮮品的項目。
記者看到,整個園區非常干凈,屋內菌瓶整齊地擺放著,一朵朵潔白的白靈菇升柄展傘,長勢喜人。霍占國介紹,這里占地35畝,有標準化生產車間兩棟、智能養菌出菇房32間,有一條生產線,相關配套附屬設施也實現了現代化,可日產白靈菇1.6萬瓶。
“白靈菇是食用菌中的上品,營養價值高。主要銷往北上廣等大城市,價錢好時,1公斤能賣到30元錢。”霍占國說,白靈菇主要以棉籽殼、麩皮、玉米芯為原料,利用高溫殺菌、瞬間降溫、分離繁育等專利技術,采用智能化生產線,一般120多天就能出菇。
“項目建設為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推進高效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動能。推動農業生產園區化,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產業,是農業發展的趨勢,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貧困群眾脫貧。”商州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宏軍感慨地說。
近年來,商州區不斷加強產業集成意識,無論是工業產業,還是農業產業,都始終堅持園區化承載、集群式發展,產業聚集效益十分明顯。
產業延伸鏈條全
近年來,商州區在重點項目發展上,始終立足區域實際,圍繞脫貧攻堅,更加注重發展脫貧產業,積極在產品研發、產業鏈延伸上下功夫,使區內產業科技化水平不斷提高,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為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奠定了基礎。
初春的商洛,大地回暖,全區的春季菊芋收購工作在各個村鎮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據森弗公司工作人員介紹,在去年年底,公司就對菊芋收購工作進行了充分安排,制定了完備的收購工作方案,年前完成了第一輪收購,目前正在進行第二輪收購。
菊芋收購只是森弗公司的一項工作。據介紹,菊芋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富含的菊粉具有平衡血糖、調節腸道菌群等功效,被廣泛應用于功能型食品、保健食品、藥品等領域。森弗公司結合市場需求和企業發展,2016年起在商洛積極發展菊芋產業,免費為群眾發放菊芋種子,指導群眾進行科學化、規范化種植,進行保底收購,加工生產成大健康產品,通過互聯網銷售到全球各地,走出了一條“互聯網+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園+貧困戶+大健康產業”的精準扶貧閉環發展模式。
記者了解到,森弗公司為了擴大生產,讓菊芋產業更加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2019年,投資約3億元,建設占地65畝的商州區數字化菊芋制造中心竣工投產。作為商州區當年的重點項目之一,該項目為全區的菊芋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進作用,讓整個產業鏈更加完善。
森弗公司相關負責人杜永茂告訴我們,數字化菊芋制造中心引進膜分離、納濾濃縮、雙螺旋擠壓等核心設備,應用MES智能管理系統進行生產管理,裝配了工業機器人自動控制管理系統。“中心整體實現了智能化,菊芋發展的產業鏈實現了無縫銜接,這樣一來,我們就在市場上掌握了話語權。”
商州區數字化菊芋制造中心以“政府搭臺、企業引領、科技支撐、農戶參與”的產業發展理念,采取種植、制造、銷售為一體的數字化管理經營模式,年加工菊芋10萬噸、生產菊粉6000噸。終端產品有固態飲料和液態飲料,可實現年產值3.6億元,是商州區目前帶動農戶最多、增收最多的一個產業扶貧項目。
帶貧益貧效果好
“脫貧攻堅是近幾年的核心任務,而脫貧的關鍵要看產業。那么,在建設項目時,首先考量的就是帶貧效果如何。”王波在接受采訪時介紹,商州區在項目建設上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攬、以項目帶動脫貧、以企業帶動增收。
杜永茂告訴我們,目前森弗公司共帶動全區3萬戶群眾種植菊芋,面積達5萬畝,每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在疫情防控期間,我們也是按照區政府的要求,應收盡收,而且是上門收購,保證貧困戶的收益,實時兌付資金。”杜永茂說,森弗公司菊芋收購共涉及商州區17個鎮辦,年前第一輪菊芋收購6.5萬多噸,兌付群眾資金7300多萬元。同時,該項目可提供就業崗位320多個,菊芋成為了群眾增收的朝陽產業。
而在夜村鎮的白靈菇基地,群眾則是通過在基地務工和分紅實現增收。白草嶺村的貧困戶劉書亮,前些年為了維持生計,到金礦上打工,卻落下了塵肺病,干不了重體力活。現在移民搬遷到安置小區,因為要照顧上學的孩子,他和媳婦便在離家不遠的白靈菇基地干活。他在廠里負責拌料,妻子專門采菇和包裝。“在家門口干活很方便,活也不重,身體也能吃得消。兩人加起來,一個月能賺四五千元。”劉書亮笑盈盈地說。據介紹,白靈菇基地已和全區28個村1000戶貧困戶簽訂產業帶動合同,年度分紅300萬元,戶均增收3000元,直接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70多人,間接增加就業360多人。
作為現代中醫藥產業亮點的篤誠植物提取項目,年可處理中藥材3萬多噸,輻射帶動1萬戶群眾新發展中藥材種植1萬畝,戶均增收3000多元,真正使中藥材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近年來,商州區的重點產業項目都是圍繞脫貧攻堅實施的,通過解決就業、土地流轉、經營參與等多種方式,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王波說。
增進福祉生活美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抓發展就要抓民生。商州區以“四城聯創”為目標,實施重點城建項目14個,完成投資16.8億元,萬達廣場、州城路綜合大廈、商州環衛作業園等項目建成投用,北新街體育商城、東關街改造提升等項目已竣工,中心城區更加靚麗,市民生活更加舒心。
“以前這里沒有規劃,村民自建房都是亂七八糟的,現在萬達廣場建成后,這一片區域環境變美了,購物更方便了,我覺得是一個挺好的事情。”市民牛露說。去年6月,位于市區通江路和州城路交匯處的商洛萬達廣場正式開業。據了解,商洛萬達廣場項目占地面積5.1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1.69萬平方米,是一座集購物、休閑、娛樂、體驗為一體的全業態商業綜合體。商洛萬達廣場的開業,為市民提供了3000多個就業崗位,也進一步促進了城市商貿功能完善,提升了城市商業品質與環境。
每一個項目的落地生根,都有它重大的意義。商州區在堅持產業項目建設熱火朝天的同時,堅持從人民群眾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把民生保障項目放在重要地位、落到實處,不斷探索和創新,進一步蓄積動力,提高民生保障能力,全面增進民生福祉。
“第六小學、第十二幼兒園,這兩所學校在去年9月已招生開學,新增城區小學學位550個、幼兒園學位720個,使城區‘上學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王波說,去年,商州區實施重點民生項目22個,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現如今,走在城區,街道干凈整潔,商貿綜合體人氣旺盛,公園里的健身氛圍濃厚,學校規劃布局越來越合理了。“城市變美了,生活難題解決了,各方面都很便利,覺得幸福感都提升了。”市民王曉笑呵呵地說。
近年來,商州區始終堅持把重大項目建設作為加快追趕超越的重要抓手,科學謀劃,聚焦主導產業、脫貧攻堅、城市建設和社會民生等重點領域,全力以赴建項目、增投資、興產業,一批重點項目相繼建成投產,為商州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挺起了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