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2019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綜述
熊德海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中流擊水,奮楫者進。
2019年,我市全面深化改革足音鏗鏘、勇毅篤行。市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深化改革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緊緊圍繞各項改革目標任務,聚焦高質量發展,聚力加速度前行,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積極探索符合市情實際、具有商洛特色的全面深化改革路子,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改革答卷”。
以更高站位增強改革“原動力”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市委清醒地認識到,全面深化改革是重大的政治任務,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之舉。市委深改委不斷強化“四個意識”,以堅強的組織領導為改革提供有力保障。市、縣區黨政主要領導認真履行抓改革的“第一責任”,既掛帥又出征,做到“四個親自”,即:重要改革親自部署、重要文件親自把關、關鍵環節親自協調、落實情況親自督查,示范帶動了全市各級領導干部落實改革責任。
市委深改委圍繞聚民心、強基礎、優環境、重治理科學布局改革工作,研究制定了2019年改革工作要點和責任分工方案,共謀劃部署9方面35大項139小項具體改革任務。其中,確定重點改革任務35項,明確由市級領導領銜推進的改革事項16項,做到了聚焦問題、精準發力。
市委深改委充分發揮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作用,突出系統思維謀劃全局,定期召開會議,傳達學習中央和省委改革精神,跟進研究中央和省委提出的重大改革問題,增強了改革原動力。全年市委深改委共召開6次會議,研究審議改革事項26項,各方面共出臺改革文件48個,確保符合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符合商洛實際,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
以更好機制按下改革“快進鍵”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2019年,以市委深改委成立為標志,全市改革系統組織機構建設顯著增強,市縣兩級深改委、改革辦全部組建到位,基層改革力量基本配齊,各級黨委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進一步強化。深改委《工作規則》、專項小組《工作規則》、改革辦《工作細則》等一系列規章制度迅速出臺,改革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在進一步健全完善改革制度機制的基礎上,我市探索建立了“改革+督查”的工作推進機制,注重把督查與調研結合起來、明察與暗訪結合起來、全面督查與專項督查結合起來,通過督查發現制約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再通過督查手段推動具體改革事項落地生根。去年,市上共組織開展全面督查2次、專項督查5次,發出督查整改意見書46份,形成了各級各部門齊心協力、共同推進的良好格局。
改革需要凝聚共識、形成強大勢能。為充分激發各方面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去年市委改革辦會同市委宣傳部、相關專項小組辦公室召開全面深化改革系列新聞發布會5場次,最大限度地回應了社會對“放管服”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黨建制度改革、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等敏感問題的關切。進一步規范了改革信息的報送和宣傳,在《商洛日報》《商洛工作》等市級媒體開辟了“改革進行時”“改革經緯”等專欄,持續報道各級各部門深化改革的新舉措、新成效、新經驗。全年各級各類媒體共刊發我市涉改信息380篇(條),營造了正面的、積極的、有利于改革工作縱深推進的良好輿論氛圍。
以更大力度跑出改革“加速度”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新的長征,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集成各方力量、大刀闊斧來推進。
2019年,市委深改委堅持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的實踐路徑,推出了一批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跑出了深化改革“加速度”。
——聚焦綠色生態,提升了質量效能。推動綠色循環發展,著力構建新能源新材料、大旅游大健康“兩新兩大+數字化”綠色循環產業體系,森弗數字化菊芋制造中心建成投產,成為全國最大的數字化益生元(菊芋)制造中心,商洛智慧旅游大數據中心上線運行,洛南環亞源銅業產業園填補了我市“城市礦產”回收利用空白。全市新材料、生物醫藥、綠色食品三大支柱產業產值分別增長12.4%、18.6%和6.3%,旅游綜合收入增長16%。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組建院士工作站1個、專家工作站35個、技術研發中心56個,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27家,國家級高新區創建通過科技部考察評估,洛南、商南、山陽、鎮安省級創新型試點縣通過評估。強化生態建養監管,制定了自然資源、生態旅游發展、污染防治等專項規劃,完善了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生態補償等制度,形成了立體化生態制度體系;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青山“四場保衛戰”,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一體化治理;構建四級“林長制”管理體系,我市林場改革經驗在全省推廣。“河長制”通過國家評估,10條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城區空氣優良天數連續7年位居全省第一,我市榮獲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氣候康養之都”、省級綠化模范城市等稱號,太子坪村、紅廟村分別榮膺國家級和省級休閑農業示范村,毛坪村獲評“中國最美休閑鄉村”,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發展典型案例。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妥善處理市屬國有企業改制遺留問題,市交投公司對市造紙廠和肉聯廠實施整體托管;市區公交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市運輸公司、市公共汽車公司兼并重組工作穩妥開展。
——聚焦簡政放權,優化了發展環境。有序推進黨政機構改革,印發了市縣區機構改革方案,堅持市縣同步、壓茬推進,市級設置黨政機構47個,相比改革前減少14個,事業單位撤銷99個、整合減少41個、規范設置417個,機構精簡率達到23%。優化市級行政職能111項、縣級行政職能683項,職責界定更加合理,機構運行更加高效。推動基層審批服務執法力量整合,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了基層管理體制。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將全市政府投資、社會投資的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分別壓縮至120個工作日和90個工作日內,極大地提高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效率和便利化程度。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首批123項行政許可及關聯事項劃轉到位,累計精簡下放市級行政審批事項195項,推行一網一門一次辦,100個高頻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累計節約社會工作日12萬余天。全年新增市場主體1.49萬戶,實現了新設企業“零材料”登記、新開辦企業刻制印章“零收費”、政務快遞免費送全覆蓋,商南縣政務大廳被確定為全省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試點單位。
——聚焦社會治理,促進了公平正義。推進民主法制領域改革,出臺了《關于建立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意見》,建立了市人大常委會常態化、制度化聽取和審議市政府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報告制度。健全黨外知識分子聯系工作機制,共建立重點聯系黨外知識分子名單272名。推進司法責任制改革,建立了辦案數量通報和輪案制度,市縣兩級法院共選拔員額法官181人,組建新型審判團隊79個,受理案件數量首次突破2萬件,結案率97.16%,結案率、結收比分列全省第二、第三位;完成了檢察官助理和書記員職務轉換工作,初步實現了“四大檢察”法律監督布局。推進警察職務技術分類改革,嚴格按政策程序,對符合公安機關執法執勤和警務技術兩個職務序列條件的人員進行了首次套改,全市共套改執法勤務警員職務1545人、警務技術職務87人。推進社會治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公共法律服務、社會治安管理體制、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進一步加強社會治理,有效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安定和諧。洛南“133”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機制受到最高法院肯定,鎮安縣創新平安建設助力精準扶貧的社會治理案例被評為2019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典型案例”,柞水縣探索推行異地扶貧搬遷群眾“居住證”制度,商州吳莊村、洛南云蒙山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聚焦黨的建設,夯實了執政根基。推進黨的制度建設改革,深入開展“黨旗引領脫貧路”主題實踐活動,探索實施堡壘強基、頭雁培育、先鋒引領、聚力攻堅“四大行動”,使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顯著增強,被《光明日報》宣傳推廣;創新推行“五學聯動”“三重三亮”“三訪三問”等特色做法,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受到中央指導組的充分肯定;以黨性體檢為抓手,建成了商州北寬坪、丹鳳馬爐、山陽袁家溝等4個黨性教育基地,運用“三項機制”提拔重用實績突出干部411人,運用“五步工作法”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170個;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商南縣建成全省首家“鄉村振興博士工作站”,與西安交大開展社會實踐基地、衛生健康助力鄉村振興項目戰略合作。深化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印發了《商洛市紀委監委派駐機構改革方案》,劃轉編制395名,設置市縣兩級派駐機構92家,實現了派駐監督高效發揮;推進巡察機構專職化,為巡察機構增編78名,設立市縣兩級巡察組26個,開展三輪市縣巡察180個單位,強化了巡察利劍作用;探索“9+N”監督模式,處理黨員及監察對象4479人。
以更實舉措提升改革“獲得感”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
2019年,我市緊盯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采取有力舉措推出了一批有溫度的改革,有效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
——在社會民生領域,改革為成果共享織密“保障網”。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出臺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具體措施》,認定中小學教師資格2321人,交流輪崗教師1203人次,全市3名教師、1所學校獲得國家級表彰,13名教師、3所學校獲得省級表彰,落實特崗教師基本工資、“五險一金”和其他福利待遇共計1.8億元,推動160個校建項目有序實施,新增學位13170個。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開展公立醫院薪酬改革,確定市中心醫院及7家縣級綜合醫院為試點單位,開展崗位價值評價,提升職工整體薪酬水平,全市24家公立醫院全部實行了工資績效考核發放制。實施城鄉醫保制度改革,并軌實施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建立了163個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窗口,實現了縣區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全覆蓋。
——在農業農村領域,改革為鄉村振興增添“助力器”。深化農村產權改革,全市1284個村(社區)全面完成清產核資任務,改革綜合進度全省領先。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為全市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提供了政策指導。丹鳳縣梅莊村“四位一體”帶貧興農模式得到了九三學社中央充分肯定。創新消費扶貧機制,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大力開展消費扶貧實施方案》,創新了多項消費扶貧機制,建立鎮村電商服務站點537個,建成扶貧超市14個,設立扶貧專柜15個,實現了線上線下銷售同步共贏。舉辦全市消費扶貧暨產銷對接會、陜西(商洛)名優農產品展銷推介會等,全年累計組織46家供貨單位、73家采購單位參與消費扶貧,交易金額5.37億元。探索防止返貧機制,率先在全省探索鞏固脫貧成果、建立防止返貧長效機制。山陽創新開展“脫貧防貧互講互評”的做法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全國扶貧典型案例。推動全市259個村10.58萬人脫貧退出,6個縣區實現脫貧摘帽,貧困人口減少到1.53萬人。
——在宣傳文化領域,改革為輿論引導匯集“正能量”。全力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七縣區縣級融媒體中心全部建成投用,商洛手機臺等新媒體受眾不斷擴大。建立健全輿情風險評估和應急響應機制,網絡安全應急指揮中心啟動建設。商南、山陽、柞水被納入國家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廣泛開展感動人物、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評選表彰,形成了覆蓋全社會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網絡。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329個,小品《八戒娶親》、舞蹈《采薇》獲第十七屆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大賽金獎,電視紀錄片《商于古道》榮獲全省“五個一工程”獎,商洛榮獲“陜西正能量”城市。
一個個堵點得到疏通,一處處痛點得到解除,一項項改革破題而行,一件件創新涌現出來……謀奮進之局,破發展之羈,紓民生之困,隨著一系列改革穩步推進,商洛改革正釋放出更多紅利,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
在時代發展的滾滾洪流中,商洛將以把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智慧和勇氣,向重點難點、短板弱項聚焦發力,激流勇進、奮力爭先,在更高起點上努力開創改革工作新局面,為譜寫追趕超越新篇章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