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市人社局局長張銀強
本報記者 王倩
就業扶貧是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重要環節,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現階段,我市貧困人口面臨怎樣的就業形勢?人社部門將采取哪些措施來穩就業?3月24日,記者就此對市人社局局長張銀強進行了專訪。
記者:這次疫情給就業扶貧帶來明顯的影響,人社部門是如何應對的?
張銀強:市人社局把今年“春風行動”和“就業援助月”從現場招聘改為線上招聘。通過互聯網、微信等網絡平臺發布招聘信息,組織勞動力在線上選擇就業崗位,實現供求對接。從2月中旬開始,人社、交通、衛健、公安多部門通力協作,大力開展節后農民工返崗復工服務工作,包車把返崗農民工直接送到工廠企業。截至目前,全市“點對點”直達式輸送農民工返崗專列2列次,專車906輛,運送農民工1.76萬人。同時為企業復工復產做好用工服務,支持社區工廠、就業扶貧基地復工復產,促進貧困勞動力早日返崗。
記者:就業是增收的重要途徑,就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基礎。近幾年,人社部門在扶貧上的工作重點是什么?
張銀強:近年來,我們以勞務輸出幫就業、技能培訓促就業、扶持創業帶就業、工廠基地托就業、公崗安置保就業這“五維就業幫扶”為主要抓手,狠下功夫促就業。通過打造勞務品牌,發展村級勞務協作組織,落實轉移就業交通費補貼等措施強化勞務輸出,提升貧困勞動力務工收入;通過強化技能培訓,增強培訓效果和貧困勞動力技能水平;通過開展創業培訓、提供創業擔保貸款等方式幫助有創業意愿的貧困戶實現創業,帶動就業;通過在鎮辦、社區認定社區工廠和就業扶貧基地,落實各類補貼,鼓勵企業就近就地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到村、到組、到社區的形式,托底安置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三無”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近年來,全市累計扶持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23萬多人,扶持創業2100多人,技能培訓4.2萬人。全市人社系統通過就業扶貧直接或間接的幫助了13萬多戶30多萬人實現了脫貧。
記者:目前,我市就業情況怎么樣?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面臨什么樣的形勢?
張銀強:隨著疫情好轉、交通運輸放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體形勢較好,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全市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36萬人,春節期間23.43萬名返鄉農民工中,已有23.14萬人返崗。但是,城鎮就業受疫情影響嚴重,許多服務業還沒有正常營業,對貧困勞動力全年收入水平影響較大。另外,市內市外企業吸納就業數量有限,導致就業難度加大。
記者:面臨復雜的形勢,人社部門將采取哪些措施來穩就業?
張銀強:一是持續用力,促進農民工快速返崗轉移就業。充分利用各行業逐步復工復產的時機,繼續發揮市、縣、鎮、村四級聯動機制作用,加大動員組織力度,堅持每日調度“點對點”輸送,落實自行返崗人員交通費補貼政策,爭取在1周之內達到應返盡返。支持社區工廠、扶貧基地提質增效增崗位,開發公益性崗位,確保貧困勞動力優先實現就業。二是落實補貼政策,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服務。增加就業見習人數,擴大基層就業規模,完成基層招聘和“三支一扶”招募計劃,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開展就業援助,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實現鎮級創業中心全覆蓋,優化服務功能,鼓勵返鄉創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三是強化培訓,全面實施技能提升行動。大力開展群體技能提升培訓,提高就業能力和就業的穩定性。四是主動服務,頂格落實穩企穩崗政策。使用好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支持相關企業穩崗位、不裁員;實施企業3項社保費減免和企業穩崗失業保險返還政策,優化經辦機構網上辦事流程,逐戶精準對接,使“減、免、返、緩”政策到企到人,幫助企業降成本、增活力,促進就業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