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明海 瑚成城

企業引領,桔梗成為上河村一大產業。

西口回族鎮人社所干部與寶石村第一書記對接群眾就業工作
“和以前相比,現在村上的產業發展了,回漢族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生活環境也改善了,大家的日子越來越好了,群眾對我們村兩委班子的滿意度也更高了。”近日,鎮安縣西口回族鎮石景村黨支部書記魏吉林自豪地說。
石景村位于西口北陽山系海拔1300米的高山上,鎮政府以西8.5公里處。該村黨支部結合村情,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引進鎮安縣天玉金銀花飲品有限公司轉租土地2600畝發展芍藥,成立中藥材合作社,實行公司標準化經營管理,實現公司、村集體、股民三方受益,讓全村600多戶回漢族農民流轉土地拿租金、家門口務工掙薪金,從而實現脫貧致富。石景村的變化是西口回族鎮抓黨建促脫貧工作成效之一。
2019年以來,西口回族鎮將黨建與扶貧深度融合,推行“圍繞產業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模式,緊扣基層組織建設,嚴格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流動課堂等組織生活制度,強化黨員教育管理,持續開展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全面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不斷提升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的示范作用,利用“支部+企業+基地+貧困戶”“能人+貧困戶”等多種模式,通過長期和短期增收產業相結合的方式,努力提升貧困戶的“造血”功能,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奮力實現追趕超越,全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穩步推進。
黨建引領奔小康
3月16日,西口回族鎮聶家溝村500多畝香椿園里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鎮黨委組織全鎮干部在這里開展“抓黨建興產業促脫貧”主題黨日活動。黨員干部拿著鐵鍬、鋤頭等工具,在鎮林業工作站技術員的指導下,平整香椿園、挖坑、培土、栽香椿樹苗、澆水分工協作、密切配合,擼起袖子干得熱火朝天。此次助農春耕主題黨日活動,使黨員干部得到了充分鍛煉,也有效解決了貧困群眾缺勞力、春耕難的問題。
“作為村支部書記,帶領回漢族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是第一要務。”嶺溝村黨支部書記項行平如是說。連續三屆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項行平,被村里的群眾推舉到“領頭雁”的位置,他帶領回漢族群眾積極發展中藥材金銀花500畝、核桃建園1100畝、板栗建園810畝,發展稻田養魚水塘51畝,成立了嶺溝村電商服務中心,不僅讓回漢族群眾發展產業實現了增收,還在市公路局、縣農產品檢測站兩個包扶單位的支持下,村容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西口回族鎮,像聶家溝村、嶺溝村這樣在黨員干部帶領下走上致富路的村還有很多。西口回族鎮黨委積極引導基層黨員干部發揮表率作用,以“雙培雙帶”為抓手,結合縣委“三帶頭一爭光”“三亮雙諾”主題實踐活動,在全鎮開展“有事請找我+三比三看”活動,黨員干部主動作為,爭做致富帶頭人,激發困難群眾的致富愿望。同時,做好結對幫扶工作,因地制宜謀劃發展扶貧產業,幫助和支持回漢族困難群眾發展產業、增加收入。
產業就業鼓錢袋
近年來,西口回族鎮黨委聚焦產業就業、資源整合,圍繞“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扎實推進“三變”改革,認真落實脫貧攻堅各項政策,大力發展致富產業,創新推出“企業+合作社+農戶”“支部+企業+其他+貧困戶”等“支部+扶貧模式”,持續穩步促增收。多方協調爭取,積極實施老果園改造,先后改造青樹、石門等村核桃、板栗老果園3210畝。在農豐村新建香菇生產大棚100座,完善配套設施,并將新建棚由合作社經營管理,穩步提高村集體收入。
東莊村是該鎮的貧困村,在幫扶單位鎮安縣委黨校的幫助支持下,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圍繞產業、一地一品、因地制宜”的工作思想,2019年9月籌集資金9.4萬元,建廠房1間,購凳子50多把、花架50多個,村上辦起了刺繡“扶貧車間”。村黨支部、村委會聘請鎮安縣農廣校刺繡專業技術老師來村為婦女刺繡愛好者舉辦培訓班,不僅東莊村30名婦女參加了刺繡工藝品的制作,還帶動了周邊寶石、石門等村20多名婦女加入刺繡“扶貧車間”。目前,該村的刺繡“扶貧車間”已繡出刺繡作品210多種。
為解決貧困戶的后顧之憂,該鎮著力抓好產業創業扶貧,積極探索“互聯網+扶貧”模式,鼓勵返鄉創業青年成立北陽山歌電商服務公司,進一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在全鎮8個貧困村成立了互助資金協會,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解決部分農戶發展產業資金短缺問題。落實“八個一批”措施,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產業,增設公益專崗,解決一部分貧困戶就業,實施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實現安全住房有保障。
目前,全鎮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全部實現了產業就業,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納入兜底保障,實現“產業+就業+兜底保障”全覆蓋。
扶志扶智拔窮根
今年1月8日,由鎮安縣委黨校組織舉辦的“扶貧扶智黨課流動課堂村村行”活動走進西口回族鎮東莊村,縣鎮干部結合自己的扶貧經驗,深入淺出地為回漢族村民講解扶貧政策,村干部講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經歷,致富帶頭人分享了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成功脫貧的故事。
精彩的扶貧政策宣講,生動的幫扶事跡和脫貧故事,吸引了很多群眾駐足聆聽。通過此次活動,進一步教育引導廣大群眾“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從而改變“等、靠、要、怨”的不良習氣,推動回漢族群眾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主動作為、不懈奮斗。
人窮不能志短,扶貧先要扶志。為激發回漢族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西口回族鎮以扶志和扶智為抓手,在全鎮范圍內積極開展宣傳教育,組織入戶走訪、文藝演出,形成專題報告等10多篇,以回漢族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宣傳各項扶貧政策,提升貧困戶的政策知曉率,樹立艱苦創業、勤勞致富、勤儉持家、積極主動的脫貧意識,激發貧困戶脫貧信心和發展動力。
“一個電壺要多少積分?”“汪叔,你有33分,可以自由挑選你用得著的東西,只要總分不超過33分就行。”走進農豐村的愛心超市,映入眼簾的是琳瑯滿目的各種商品,油鹽醬醋、牙膏牙刷、面粉、衛生紙、洗臉盆、衣服、鞋子……超市里不少群眾,有的在詢問,有的在挑選適合家用的物品。
“愛心超市是借助超市的形式,對村民進行管理的綜合治理平臺,也是幫助貧困戶的平臺,能讓他們自覺、積極、愉快地參與脫貧攻堅行動。”省民宗委人事處處長、駐農豐村第一書記崔喜軍說,愛心超市還可以讓困難群眾有尊嚴地得到救助,進一步激發他們的脫貧主體意識和內生動力。
為充分調動回漢族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主動性,該鎮不斷規范貧困村愛心超市積分兌換生活物品。如今,在西口回族鎮,愛心超市已成為聯系貧困群眾的橋梁、宣傳扶貧政策的陣地、激勵脫貧致富的平臺。今年以來,4個貧困村愛心超市共兌換積分5618分,充實物資價值3萬多元。
同時,該鎮積極加強教育引導,推進移風易俗,大力開展扶志明理等教育活動,廣泛開展以農豐村貧困戶辛恒年等6人為典型的“脫貧之星”宣傳活動,充分發揮“一約四會”作用,對屢教不改的失信人員采取司法程序強制其依法盡責盡孝,引導貧困群眾樹立自立自強意識,增強回漢族困難群眾的脫貧信心和致富決心。
鎮村處處氣象新
“我們村現在環境可好了,路平了,垃圾池建好了,垃圾沒有了,綠色變多了,心情就自然美起來了。”青樹村回族村民胡吉慶高興地說。
近年來,西口回族鎮結合貧困村“三提升”項目,協調項目資金,打造美麗宜居村8個;完成粉刷墻面、栽植常青樹項目,開展環境衛生大整治,動員群眾8000多人次,清理垃圾70多噸;實施安全飲水和道路硬化工程,成立西口回族鎮水利保障服務隊,完成了6處安全飲水工程,努力打造生態宜居村社美、產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農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園,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基礎。目前,全鎮村容村貌大為改變,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圍繞貧困村公共服務,該鎮積極加快農村“兩房”建設,全鎮551戶易地搬遷戶已全部入住,并全面落實就業,確保實現易地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落實教育資助和醫療扶貧,建立教師與貧困學生“一對一”幫教活動,不定期進行家訪和談話,幫助學生提升生活信心,全鎮建檔立卡戶醫療保險參合率100%。同時,根據戶情實際,對因病致貧的貧困戶落實了“簽約服務”政策,發放慢性病門診醫療補助認定卡,成立西口回族鎮健康服務隊,用實際行動守護回漢族群眾的健康,使全鎮處處洋溢著幸福和諧的氛圍。
“我們將深入推進黨建促脫貧工作,著力改善回漢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在決勝全面小康的征程中交出讓黨、讓父老鄉親滿意的答卷,讓高高飄揚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黨旗愈加鮮艷。”西口回族鎮黨委書記楊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