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呂麗霞
今年8月份,為期一年的駐村幫扶工作結束后,省委辦公廳東院管理處處長王豐按照組織安排,與村民依依惜別,離開付出了辛勞和汗水的商州區牧護關鎮香鋪村,回到原單位工作。
但是,已經離開香鋪村數月之久的他,心,還依然惦記在香鋪村的發展上、還依然惦念在村民的生活上。要辦結的事項、要完善的設施、要推進的工作、要謀劃的發展……依然沉甸甸地壓在心頭,是他時刻不能忘卻的牽掛。而在一件件事情圓滿辦結之后,王豐都很高興、很欣慰。
30年“黑戶”終于有望辦理戶口
在商州區牧護關鎮香鋪村駐村期間,王豐在入戶走訪群眾開展幫扶工作中得知,60多歲的聾啞人姜陸盈與其女趙粉榮及趙粉榮丈夫魯六斤多年來一直生活在香鋪村,趙粉榮承擔照顧監護母親姜陸盈的職責,但姜陸盈一直沒有戶口。
沒有戶口,沒有身份證,就辦不了醫保、辦不了養老,相關惠民政策也無法享受。這對于患有殘疾的姜陸盈,及生活境況不是很好的女兒趙粉榮一家來說,可是大事情啊。從趙粉榮家回來,一個念頭始終在王豐的腦海盤旋,那就是設法盡快為姜陸盈辦理戶口,讓姜陸盈能像別人一樣享受黨和政府的相關利好政策。
此后,王豐通過村上,通過商州區黑龍口派出所,及藍田縣公安局葛牌派出所了解得知:原來早在1980年,聾啞人姜陸盈與村民趙觀海一起在葛牌金坪村生活,育有兩女,但其家境困窘,以流浪乞討為生,在金坪村無合法固定住所。1988年離開金坪村后,姜陸盈他們輾轉數地,流浪到商州區牧護關鎮香鋪村,其夫趙觀海因病死亡,姜陸盈及其兩個女兒被香鋪村魯家收留,姜陸盈大女兒成人后嫁給魯六斤。但由于戶口辦理必須有遷出、遷入手續,手續不全無法辦理戶口,而姜陸盈無法提供完備的手續,以致至今都沒有戶口。
為了讓姜陸盈能像正常人一樣有自己的戶口,王豐多番溝通協調,讓姜陸盈的戶口辦理有了進展。但辦理戶口程序復雜,加之其戶口辦理的調查工作涉及商州和藍田兩區縣,而且調查跨度年代久遠,直至王豐離開香鋪村戶口辦理尚未到位。王豐雖然離開了,卻始終沒有放棄這件事情。
“姜陸盈的戶口辦不到位,我心里就總覺得不踏實,離開香鋪后,我一直還在過問協調這事情,好的是,黑龍口派出所答復說她的戶口在2020年第一季度一定會辦理到位。”談到戶口即將辦理到位,王豐言語中充滿了喜悅。
那座橋終于修通了
香鋪村村民王賢勤、王軍民等村民的老宅年久失修,這幾戶村民想要重新建房,但他們的宅基地在河對面,因沒有橋一直沒有蓋房。王豐在村上的時候,王賢勤、王軍民他們幾次想給王豐說修橋這件事,但看到王豐為了村上的發展和貧困戶的脫貧,整日忙碌辛苦,特別是王豐風寒感冒嚴重都不休息,堅持開展工作,王賢勤、王軍民他們實在看不下去,就沒忍心給王豐提說修橋一事。
在王豐包扶期滿將要離開時,村民自發前來送行,大家心里都有太多的不舍,都有很多話還要給王豐說。王賢勤在送別時無意間說了句:“你要是能再包扶我們一年,我們幾家期昐的橋就有著落啦,那該多好呀!”
“想要修橋,什么橋?”一聽到群眾有期盼,王豐馬上追問起來。
覺得自己說漏了嘴,王賢勤便向王豐說了自己及幾位村民的想法。在王賢勤看來,這只是個小小的遺憾,說了就過去了。但是對王豐來說,扶貧干部就得心系群眾,百姓的大事小情都是事,凡是該辦的事,即使自己離開了,也應該去設法解決,王賢勤他們想要修橋的想法便深深地印在了王豐的腦海里。此后,王豐便設法聯系了省慈善協會,下撥市慈善協會5萬元,用于修建該橋。在兩個月后的10月份,王賢勤他們做夢也不會想到,期盼已久的橋就因為自己隨口那么一說,竟然這么短時間里就修好了。
“當時看王處長在村上包扶的時候忙得很,太辛苦,不好意思給人家說,人家走的時候,咱只是隨口一說,誰知道人家就把這事給記在心上了,而且悄悄地就給辦啦,你說他咋是恁好的干部嘛!”說到王豐,王賢勤、王軍民他們滿是感念和感動。
村民依舊念叨他
離開包扶的香鋪村已經4個月了,但在香鋪的點點滴滴依然在王豐的眼前縈繞,那里的山、水、林、田、路、電,那里的香菇大棚,那里的養殖基地,那里的魚塘,那里的村落房舍……都在他的記憶里揮之不去。
駐村期間,王豐沒有半點領導架子,根本就不把自己當作處級干部,嚴守駐村紀律,服從鎮村領導,全年住村275天,走訪群眾每戶平均5次以上,撰寫3本《工作筆記》,一門心思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2018年,王豐被評為“商州區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離開香鋪村時,全體村民贈送他一面“一心為民,廉潔奉公”的錦旗。
榮譽,是組織對他的肯定。錦旗,是群眾對他的褒獎。他臨走時,村民爭相與他道別,感念他是黨派來的好干部。而他的付出和村落的改變,他的奉獻和香鋪的發展,也同樣都鑲嵌在香鋪人的記憶里,不可磨滅。
“好長時間不見了,天冷了,見你送給我溫暖的棉鞋,我可想起你了。你為人正直慷慨,群眾對你的評價特高,你把所有的衣服和物品送給每個能用上的人,最后你是空手而歸,光剩一部車沒送人了,你真是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干部,有時間多來我們家我們香鋪村,每戶都是你的家。”在王豐的手機上,記者看到這樣一段話。
這些話,是香鋪村村民趙志明在陰歷10月初發給王豐的。雖然這段話里原文有好幾個別字,分句斷句也不是很清,但這段小小的文字,卻承載著香鋪村民對王豐的敬意和不舍,惦念和牽掛。
“這些話語雖然平實,但我讀到時滿是感慨,滿是感動。在香鋪村再苦再累從來沒有抱怨過,也從來沒有鬧過情緒,有的只是干不完的一件件工作,一樁樁事情。但收到老趙的問候,當時的情緒真是不能自已,那天同事們都問我怎么啦,我說眼里進東西啦,難受……”說到香鋪村村民對王豐的問候和惦念,王豐至今仍感動不已。
如今的香鋪村,發展變化有目共睹。看到村上的發展和村民的生活改觀,村民們像趙志明一樣,心里念叨的,是那個一年時間里,一心撲在工作上、一味強推村上發展、一門心思謀劃村民增收致富的駐村幫扶干部。
雖然離開了包扶村,但王豐與香鋪村群眾依舊相互牽掛。這份牽掛,是來自心靈深處的惦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