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系列深度報道之八
志智雙扶補短板
本報記者 謝非
10月31日清晨,金色的陽光照在商州區麻街鎮朝陽村通村公路上,村民們三三兩兩說笑著朝村文化廣場趕去。“今天給脫貧先進戶頒獎呢,還有演出呢!”10時許,朝陽村扶貧扶志表彰大會暨文藝演出正式開始。臺下的人們熙熙攘攘,臺上收到證書的脫貧致富先進戶身披大紅花,激動之情溢于言表。像這樣的扶志扶智文化演出,把舞臺搬到群眾家門口,為貧困戶補足精神之鈣的扶貧扶志表彰大會,幾乎每天都在商洛的一些小山村上演。
在脫貧攻堅戰役中,產業是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必不可少的外部動力,而貧困戶戰勝貧困的信心,則是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最重要的內因。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必須智隨志走、志以智強,實施“志智雙扶”,才能激發活力,形成合力,從根本上鏟除滋生貧困的土壤。我市開展精神脫貧“四扶五風六化”以來,貧困群眾精氣神更高了,脫貧致富信心也更足了。
小舞臺宣傳大政策
日前,在柞水縣小嶺鎮嶺豐村村民汪義來的院里,一場特別的演出正在進行。小小的院落里沒有絢麗舞臺,沒有衣著華麗的演員,有的只是鄉親們熱情的鄉音和爽朗的笑聲。
“兩不愁就是不愁吃、不愁穿,肉、蛋、豆制品類能夠基本吃上,有四季換洗衣服和鞋襪。不管新舊衣裳,都要干凈抻頭,不能窩里窩囊,屋里屋外要收拾的理理朗郎,不然鄰居串門都不愿去你屋,更不用說給娃說媳婦嘍……”當村第一書記王維用方言俗語在解讀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扶貧政策知識時,村民汪義田打趣地對身邊的李學年說:“聽見沒?現在知道我為啥不愿去你家了吧!”“你不是一樣說不下媳婦!”憋紅臉的李學年一句反擊引來了村民的陣陣笑聲……
這場接地氣的精彩演出正是柞水縣為落實“志智雙扶”而舉辦的“院落扶志匯”,一個個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文藝節目,將黨的各項惠民政策、精準扶貧故事以及鄰里和諧相處之道等娓娓道來,贏得群眾陣陣掌聲。
村民汪義來說:“以前聽的扶貧講課也不少,但總覺得聽不懂,也理解得有限。這次王書記他們講的都是我們老百姓的話,不懂不明白的現場隨便交流提問,村民們間還能相互討論。而且這次還是在我家講課,我更要認真聽,覺得收獲還挺大的。”
“院落扶志匯”以文藝小分隊的形式,與群眾拉家常、掏心窩,提升群眾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滿意度,干部群眾相依而坐,使群眾更有了親切感,不僅促進了干部群眾之間的關系,更加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斗志與決心。
“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依賴思想一直是困擾各地、各級脫貧攻堅的一個瓶頸,自精神脫貧“七個大提升”主題行動實施以來,我市建立起專家、干部、先進人物三支隊伍,創新“專家講理論、干部講政策、群眾講故事”模式,精準宣講脫貧攻堅政策,做到貧困戶全覆蓋。有針對性挖掘選樹一批自立自強、發展產業、實現脫貧的先進典型,組織他們深入貧困村現身說法,讓貧困戶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戲匣子發揮大作用
柞水縣通過多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演出,在群眾家門口、小院里傳精神、長士氣。丹鳳縣則是把政策方針通過“戲匣子”傳遞給群眾。
深秋的夜晚,已經有微微的寒意,丹鳳縣龍駒寨街道辦大莊村的村委會辦公室燈還亮著,原來是駐村第一書記張曉鳴在加班錄制十九大精神音頻。只見他一手拿著資料,一手拿著手機,大聲朗讀著。忙完了一天的工作,趁著晚上閑暇時間,他一篇一篇地錄制學習資料,提供給貧困戶和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的老黨員。而這些錄制好的音頻都將出現在村里群眾手里的“戲匣子”上,只需要按下播放鍵,就可以學習到國家最新的政策方針。
“我一聽這就是我們張書記的聲音。”老黨員劉寬本手里拿著小小的多媒體播放器說:“這個東西確實很好很方便呢,能聽聽政策看看戲,里邊還能看電影,在家里經常聽一聽這,學一學政策,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認識。有了這‘小匣子’我干完農活后,再也不著急了。”
大莊村扶貧工作隊通過“戲匣子”,直接把黨的聲音傳遞到貧困群眾身邊,開闊了群眾的眼界思路,也豐富了群眾的精神世界。包村干部用群眾聽得懂的話來解讀各項扶貧政策,讓貧困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學到各項扶貧脫貧新政,改變了貧困群眾思想狀態和生活狀態。
俗話說“人窮志短”,在脫貧攻堅戰線上,很多貧困戶缺乏對政策的了解,對自身脫貧缺少信心,從而造成“破罐破摔”現象。通過“扶志扶智”,從精神層面樹立貧困群眾脫貧信心,為脫貧攻堅增加內生動力,破解貧困群眾“不想動、不敢動、不會動”的難題。
技能培訓提升造血能力
“扶志”就是送信心、送志氣,引導貧困群眾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貧困戶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和決心;“扶智”就是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幫助貧困群眾提升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貧困群眾不僅能夠“站起來”,而且能夠“走得遠”,根本要靠教育、靠技術。
在不久前的全國扶貧日,商州區楊斜鎮林華村的村民早早就從四面八方趕到食用菌培訓會現場,現場座無虛席。專家對食用菌、菊芋種植技術的詳細講解,讓村里脫貧戶李高有很高興,“我家里種了幾畝中藥材,經過專家的講解,讓我在種植過程中的疑惑找到了答案,發展產業更有信心了。”
今年以來,商州區通過突出抓好技術培訓大提升,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加快實現貧困鎮、村、戶脫貧摘帽。截至目前,商州區開展貧困勞動力實用技術、職業技能、防汛應急知識培訓86期4630人次,其中從事產業發展3300人,實現就業2050人,自主創業80人,帶動發展技能人才3500人,進一步提升了貧困群眾就業能力,促進了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加快了脫貧攻堅進程。
近年來,我市立足當前產業發展實際和貧困群眾需要,確定培訓內容、培訓專業、培訓規模、培訓計劃,聘請專家以及本地有技術專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人員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做好跟蹤服務,增強培訓效果,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能掌握一技之長,實現就業創業、增收脫貧。全市圍繞“4+X”產業扶貧模式,農業、扶貧、林業等相關部門結合自身實際,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依托鎮辦人社所、各培訓機構,及時“送政策、送技術”到貧困戶手中,切實做到“培訓主體、培訓計劃、培訓項目”三精準,實現培訓由“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轉變。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我市先后組建扶貧扶志宣講演出小分隊9個,深入基層宣講演出400多場次。全市開展貧困群眾就業創業培訓4989人,為兩萬多名貧困群眾提供了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全市所有貧困村均建起扶貧超市,累計銷售各類農產品5000多萬元。精神文明創建有序推進,“一約四會”制度全面落實,群眾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今年預脫貧村中40%的貧困村將創建成縣級以上文明村。我市精神脫貧“四扶五風六化”工作實施以來,各縣區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從政策宣傳、技能培訓、教育扶貧等各個方面,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