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系列深度報道之六
筑牢防貧堤壩 鞏固脫貧成果
本報記者 王倩
“這個秋收成好,地里的莊稼、棚內的產業、樹上的果子,都成著哩!”日前,商州區北寬坪鎮韓子坪村脫貧戶程志華笑盈盈地說,這都是脫貧攻堅搞得好,擺脫了貧困,人心里滋潤!
這個秋冬,也是檢閱脫貧攻堅戰果的關鍵時期。近年來,全市上下緊密團結,盡銳出戰,全力決勝沖刺脫貧攻堅。今年,我市鎮安縣已退出貧困縣序列,成為全省深度貧困縣中唯一在2018年脫貧摘帽的縣。至今年底,我市其他縣區將實現整體脫貧,所有貧困村將脫貧退出,預計脫貧45萬人,全市貧困率將降至1.27%。
“凡作事,將成功之時,其困難最甚。”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越往后,脫貧難度越大,越容不得半點松懈,全力做好脫貧“后半篇文章”非常關鍵。如何鞏固已有脫貧成果、確保貧困群眾脫貧后長期穩定不返貧,如何托起貧困群眾“穩穩的幸福”是必須直面的課題。
打好“兩業”牌 持續穩增收
深秋的蟒嶺層林盡染。韓子坪村的程志華最近忙地顧不上賞秋景,他看著棚里一顆顆傘柄厚實、根蒂粗短的香菇,滿腦子都是咋樣及時保質保量地采摘,賣個好價錢。妻子患病,幫不上忙,一萬袋的香菇全是他一人經管,累是累了點,但日子一天好過一天,他話語里都是喜悅和滿足。現在的光景,放在幾年前,想都不敢想。
被識別為貧困戶時,程志華一沒技術,二沒資金,家里一窮二白。韓子坪村山高人稀,有種植香菇的傳統,但程志華沒膽量更沒信心種植。脫貧攻堅開始后,村支書為發展壯大香菇產業,帶頭成立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指導技術,提供市場信息。程志華看在眼里,也動了心。2016年,他在政策幫扶下種了一萬袋香菇,當年就脫了貧。合作社同時帶動脫貧的菇農有七八戶。
但是,受地理位置和中間商的影響,韓子坪村香菇的利潤被不斷壓縮,一直處于產品鏈的低端。這再次讓菇農叫苦不迭。“咱們有質量上乘的原材料,為啥不能做深加工,把產業鏈延長,占領市場的上風口。”村支書程東來想到了辦香菇醬加工廠,自己產自己消化,激發村民種植的積極性,穩定增收渠道,增加群眾收入。
在脫貧攻堅政策扶持和中郵集團資金幫扶下,韓子坪五峰食用菌加工廠順利建設并投產,2018年產香菇醬120萬瓶,消化了全村30萬袋的香菇。通過農超對接、農商對接,香菇醬銷往全國。今年,香菇廠不僅解決了30多人就業,還帶動周邊村114戶發展食用菌。附近菇農再也不為香菇銷路問題發愁,也不怕增收無門路,群眾發展產業的興致更濃了。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產業的興旺是村民是否能穩定增收的關鍵一環。韓子坪村是商州區食用菌發展的一個縮影,是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的典型做法,延伸產業鏈的舉措打破了產業發展的瓶頸。
在脫貧攻堅期,全市各貧困村立足實際,聚力培育菌果藥畜“4+X”特色農業、鄉村旅游、光伏發電、電子商務四大支柱產業,為貧困戶脫貧增收注入新的活力。至目前,全市貧困戶中長期產業實現長足發展,產業扶貧受益貧困群眾15.27萬戶53.3萬人,收入超過12億元,戶均收入8400多元。然而,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產業不但要立得住,還要長足興旺。為鞏固脫貧成效,提高脫貧質量,在脫貧攻堅關鍵時期,我市繼續深化“三帶一創”產業開發扶貧模式,積極開展消費扶貧,著力破解扶貧產品銷售難問題,有效帶動困難群體增加收入。在抓產業發展的同時,我市大力抓好就業扶貧,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勞務輸出的組織化制度,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提升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就業比例。“產業”和“就業”互補,不斷鞏固提升了脫貧成果,促進村民持續穩定增收。
織密保障網 筑牢防火墻
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場大病全泡湯。因病致貧返貧是扶貧攻堅中的“堅中之堅”,防止百姓“病根”變“窮根”,健康扶貧至關重要。而在健康扶貧中,對貧困戶而言最主要的是保障政策的落實。
60歲的金芝霞是商州區夜村鎮村民,說起三年前的病她還有些后怕。“當時查出大病,全家人都懵了,要不是了解到有健康扶貧的政策,及時做了手術,現在真不知道會是啥個樣子!”靠種幾畝農田過活的金芝霞,家里還有一個因患腦梗導致半身不遂的老伴,日子過得很是緊巴。沒有扶貧政策的話,她拿不出那么多錢治病,只能拖著。當時做完手術,她在醫院就享受了“一站式”健康扶貧服務,最后算下來沒花多少錢。現在的定期復查,也有政策支持可以報銷,讓她沒了后顧之憂。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近年來,全市健康扶貧工作緊緊圍繞“有人看病、有地方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總目標,按照“一手抓精準施治減存量、一手抓疾病預防控增量”思路,以“576”標準為導向,強力推進政策落實,基本建立貧困人口醫療保障制度和全市統一的健康扶貧信息數據庫,為精準施策、靶向治療做足準備。目前,全市健康扶貧對象14.66萬戶,其中因病致貧1.29萬戶,縣城內定點醫院全面落實“先診療、后付費”制度,建立基本醫療、大病保險、民政救助“一站式”服務窗口163個,全市貧困人口就醫條件顯著改善,今年因病致貧戶較2017年減少2.1萬戶。
據介紹,脫貧攻堅已進入收官階段,健康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前提和基礎,應始終堅持健康扶貧兩手抓,統籌落實“減存量”政策措施和“控增量”預防工作,完善“三重保障”機制,結合貧困人口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提供健康教育處方及指導,逐步推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使家庭醫生真正承擔起群眾健康和費用“守門人”的職責;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完善工作機制鞏固健康扶貧工作成果,防止因病致貧返貧,確保健康扶貧工作有實效、可持續、經得起歷史檢驗。全面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孤寡老人、低收入家庭等貧困人口給予基本保障,加大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等社會救助力度。認真抓好控輟保學工作,精準資助各學段貧困家庭學生,建好管好鎮辦寄宿制學校和鎮村小規模學校。均衡配置教育、醫療人才資源,著力推動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加強管護 發揮長效作用
今年春季的一天,鎮安縣云蓋寺鎮西華村三組村民呂宗成發現自來水管流不出水來,左看右查,他還是沒找到原因。出門一打聽,原來附近的六七戶都沒水了。“脫貧前全村的水電路都是全面升級了的,啥都是好好的啊,現在脫貧了,就沒人管了吧。”呂宗成帶著意見到村委會找“說法”。聽到消息后,村上組織人員馬上實地查看,查來查去才明白,原來是由于干旱導致水位線下降,原來的水管太細,水壓不夠,導致進水口水流速減慢,供水出現短缺。
找到了問題,想法子解決就是。可是,該找哪里解決?誰來為水管買單?誰來重新挖管道?這一系列的問題,讓村委會一班子人明白了一件急需解決的事:今天有水的問題,明天就有路的事,沒人管沒錢管沒機制是不長遠的。于是,今年7月,西華村成立了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站,設立了一名站長,組建了一支五崗十員的隊伍,按崗位定職責,分工明確,權屬清晰,解決了村里公共基礎設施管護問題。
在脫貧攻堅中,全市各級各部門加大投入,在貧困村推動建設了一大批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但因條塊分割多頭管、權屬不清無法管、無人無錢不能管等問題,部分公共基礎設施處于損毀和閑置狀態。對此,市上在全市積極推廣鎮安縣加強農村基礎設施“353”管護經驗,采取專業管護、市場管護、自主管護,明確管護范圍、管護權屬、管護標準、管護資金、管護責任,做到有人管、有錢管、有機制管,確保設施建得起、用得上、不廢棄、長受益。推動全市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理全面步入規范化、制度化軌道,確保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發揮長效作用。
扶上馬、再送一程。為全面鞏固脫貧成效,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市充分認識鞏固成果、防止返貧的重大意義,堅持“一手抓繼續攻堅,一手抓鞏固成果”,嚴格按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四個不摘”要求,保持政策穩定性、連續性,盡銳出戰,持續攻堅,強力推進農村產業發展、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服務和剩余貧困人口脫貧“清零”等工作,積極推廣“戶分三類、精準施策”經驗,全面推行“三級預警”做法。出臺《商洛市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防止返貧機制的實施意見》,突出五大機制建設,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力以赴打好“繼續攻堅”和“防止返貧”兩場戰役,不獲全勝決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