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系列深度報道之五
脫貧攻堅的助推器
本報記者 李亮
位于丹鳳縣武關鎮的梅莊村是一個山大溝深、人均耕地面積少、立地條件差的村子,長期以來,大部分家庭的青壯年勞動力和“弱”勞動力因為要照顧老人、病人,陪同孩子在老家上學,不得不“留守”鄉村,發展一點零散的傳統產業,收入十分有限,脫貧難度非常大。這里的老百姓因長期無法擺脫貧窮而愁眉不展。
去年初,梅莊村黨支部一班人主動作為,積極探索形成“黨支部+股份經濟合作社+公司”三位一體帶貧興農模式,通過組織共建、收益共享、風險共擔,有效激活了農村經濟,當年就取得了貧困群眾和村集體經濟增收、整村脫貧出列的驕人成績。梅莊蹚出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新路子,老百姓的眉頭也因收入的增多而漸漸舒展開來。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省決策部署,把發展集體經濟擺在突出位置,以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抓手,集中精力、大膽探索,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自身造血功能,千方百計充實百姓“錢袋子”。至今年10月底,全市已有1221個村登記了村集體經濟組織,741個村實現了收益分紅,其中,年收入10萬至50萬元的村有95個、年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村有3個,分紅金額6705萬元,惠及貧困戶43366戶,村集體經濟成為全市脫貧攻堅的有力“助推器”。
系統謀劃 完善機制
“這里原來是一片爛河灘地啊!你看看現在,完全變了樣,水清凌凌的,山都變好看了,多美啊。”60歲的村民鞏新付指著家附近的游樂場說。鞏新付是丹鳳縣商鎮保定村人,因妻子生病被確定為貧困戶,以前家里就靠他在附近打零工維持,自從游樂場正式開業后,他在游泳池邊開了個小賣鋪租售泳圈泳衣,其他時間在游樂場維護設施。
“現在比原來好多了,小賣鋪有點收入,打工每天還有120元的工資,加上集體經濟的分紅,我們家去年已脫了貧。”他滿臉都是笑意。鞏新付所說的游樂場是保定村集體經濟的一部分。2018年,村里用財政專項資金130萬元入股,采取定比分紅的方式,其中收益的60%給貧困戶分紅,剩余40%留作村集體積累。村里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上,發展了光伏項目,并以資源入股采石場。今年,保定村集體經濟收益預計40多萬元,有效解決了集體經濟發展無產業、群眾增收致富無門路的難題。
今年7月22日,全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現場推進會在丹鳳召開,市委書記陳俊和市委副書記、市長鄭光照分別作出批示,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戴建昌和省扶貧辦副巡視員江寶齊在現場觀摩了商鎮保定村、武關鎮梅莊村和毛坪村的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后,對我市集體經濟發展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
為促進全市集體經濟發展,我市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連續3年每年選取1個縣召開現場推進會,觀摩學習,推動工作。201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總體要求、基本路徑、支持措施和組織保障,著力解決“誰來做”“怎么做”“做什么”三大難題,確保農村發展集體經濟有章可循、有規可依,不走偏路。
在此基礎上,我市建立“市級督導、縣區實施、鎮村落實”的責任機制和“市直部門包縣區、縣級領導包鎮村、干部駐村抓指導”的包抓機制,并編制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步驟圖、清產核資流程圖、集體經濟發展導引圖等,積極推進產權制度改革,為集體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一方面,深入開展清產核資,以村為單位,對未承包到戶的資源性資產和集體統一經營的經營性資產以及現金、債券、債務等,分類查實存量,至今年5月,全市1284個村全部完成清產核資,進一步摸清了家底。另一方面,規范組織成員界定,目前全市1221個村均完成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股權量化和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7縣區均成立產權交易中心,累計開展交易200宗,涉及土地面積2.65萬畝,成交金額1255.1萬元。
因村施策 多元發展
金秋時節,沿著寬闊干凈的鄉村公路,走進山陽縣板巖鎮安門口村,遠遠可見錯落有致、白墻黛瓦的農家小院掩映在翠竹綠樹間,山上山下花椒園、葡萄園、食用菌產業園,一片生機勃勃。在誠惠食用菌產業園里,各種食用菌長勢喜人。貧困戶韓少杰在大棚里忙著采摘菌菇,他說這幾天白天忙采摘,晚上還要負責后勤看護,一天到晚都歇不下來。“身體是累了一點,但生活有了奔頭,收入增加了,心里覺得很幸福。”
韓少杰是安門口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誠惠食用菌產業園剛起步時,他便加入務工,每年務工收入2.4萬元。同時,他還以產業貸款入股誠惠食用菌公司,每年可分紅3600元。隨著誠惠食用菌產業園建成壯大,安門口村還有40戶貧困戶通過產業貸款的形式在誠惠公司入股,年總分紅14.4萬元,從根本上解決了穩定增收問題,安門口村集體經濟通過分紅也實現增收1.6萬元。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選準、選好主導產業模式是關鍵。我市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根據全市鄉村資源稟賦,確定了“產業發展型、資產經營型、資本投資型、公共服務型”4種類型,細化了11種發展路徑,引導各村分類對接市場需求,推進集體經濟多元發展。各縣區立足實際、積極創新,探索出一批各具特色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丹鳳縣的梅莊模式、萬灣模式、毛坪模式,山陽縣的“2+X”模式,鎮安縣的“三帶四聯”模式,等等。
據了解,山陽縣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大力扶持、多元發展”的思路,依托資源稟賦,整合涉農資金,創新形成了以金雞扶貧和光伏電站分紅為主的“2+X”村集體經濟,催生村集體經濟“蝶變”。全縣脫貧退出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非貧困村達到3萬元以上。2018年實現收益分紅422.18萬元,2019年上半年實現收益分紅715萬元。
規范管理 強化保障
村級集體經濟既要建好,也要管好,只有建管并重,才能健康發展。
商南縣過風樓鎮柳樹村村支書毋善宏向記者介紹了他們村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創新推出的“266”模式。“村村聯建”“村企聯營”兩種模式穩收入。“六議決策”防風險:以民主決策作為集體經濟風險防控的主要著力點,采取支部會提議、兩委會商議、駐村干部參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核議、社委會決議的辦法,對涉及村集體經濟項目運營、股權配比、分紅方案、資金使用等重大事項實行預前審核,確保集體“三資”不流失、群眾利益不受損。“六點分配”促發展:將集體經濟年收入的60%在2020年前平均分配給189戶貧困戶,2020年后平均分配給全村832戶群眾;剩余集體經濟年收入的40%由村集體采取拿出一點建立黨員創業帶富基金、預算一點擴大在生產、列支一點用于公益事業、提留一點壯大積累、劃撥一點充實黨員關愛基金、議定一點激勵村干部,通過科學分配、實施民主管理,推動了村集體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為全面加強對農村“三資”的管理,我市積極推進黨務、村務、財務公開,探索推行第三方代理記賬,強化審計監管,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在經營管理方面,嚴格集體資產承包、租賃、處置、招投標等程序,定期公布集體資產經營、財務收支以及投資、參股運營等狀況,讓集體經濟效益最大化。在收益管理方面,合理設置股權,健全集體經濟收益分配和積累機制,著力形成資金積累與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近期,我市專門起草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辦法》、《收益分配指導意見》、國家扶持集體經濟資金《管理辦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獎勵辦法》4個文件,進一步促進農村集體經濟規范發展。
市上堅持把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核心要務,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積極推行“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模式,通過法定程序,已有656名村黨組織書記兼任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增強了村級組織自身發展的動力。選派第一書記、農業科技人員、機關優秀干部駐村指導,強化村兩委成員和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員的培訓,3年累計開展培訓198期1.6萬多人,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日前,市人社局聯合市農業農村局在商洛職業技術學院舉辦了村級集體經濟管理人才和農業一線專業技術人才專題研修班,全市7縣區、商丹園區產改辦負責人,98個鎮辦及商丹園區的集體經濟負責人或大學生村官共109人參加了研修,為推動我市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凝聚力、戰斗力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