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秦嶺最美是商洛,情到深處自然真。9月24日,大美秦嶺媒體論壇在丹鳳縣舉行,與會嘉賓圍繞主題,結合各自實際,發表主題演講,互動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交織并融合,綻放出耀眼的火花。今天,請和我們的記者一起,傾聽他們的觀點和聲音。
賈平凹 秦嶺和秦嶺中的我

賈平凹老師曾經在長篇小說《山本》里寫過一條龍脈,橫亙在那里,提攜了黃河長江,統領了北方南方,這就是秦嶺,中國最偉大的山,也是最中國的山。
在本次論壇上,賈平凹再次向我們闡釋了他心中的秦嶺,那龐大和豐富是沒有形容詞的,只能說“其深如海”。他說,在里邊無數的奇巒異峰,有的半截截在云中,有的終年冰雪覆蓋,有的則頂端之上是湖泊海水。在里邊無數的河水,向北流到了黃河,向南流到了長江,西高東低地統統朝東去,竟也有倒流的河。在錯綜復雜的溝岔里,有的住著大動物,雖然大象、老虎已經沒有了,仍有著黑熊、花豹、羚牛、野豬,他們孤獨寂寞,不動聲色,慵懶從容,不怒自威。有的溝岔里住著小爬蟲、穿山甲、蝎子、刺猬、馬蜂、蜈蚣和蛇,各有獨門絕技。有的溝岔則住著各種各樣的鳥類,飛起來遮天蔽日。
談起家鄉,賈平凹總有說不完的話。“我就是秦嶺的,老家在商洛,商洛屬于秦嶺的東南部,距關中大平原僅一百多公里。就因商洛在秦嶺深處,長期以來它成了閉塞偏遠的代名詞。但是關中大平原號稱八百里,而商洛也有著沿著丹江的六百里商于道。中國文化里有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之分,而商洛正處于兩種文化的交匯區,所以商洛既有中原文化的寬博雄沉,也有著楚文化的秀美和浪漫。”
他說,商洛流行甚廣的民謠是“土豆糊湯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土豆糊湯疙瘩火是真實的生活寫照,除了神仙就是我卻是一種無奈和悲涼的自嘲。在他經歷了極端的貧窮后,也知道了世界并不就是深山,知道了山外還有西安,還有北京,知道了中國之外還有歐洲和美洲。抬頭望著天空上飛過的飛機,他開始蠢蠢欲動,向往著掙脫掉繩索和穿在身上的樹皮獸皮,走出秦嶺,到城市去。“但秦嶺又給了我生命中好多好多另外的特質,讓我之所以成了我,而不是別人。”比如,他能吃苦,他曾經在一篇回憶商洛農村生活的文章里寫過:“苦難在農村,快樂又在苦難中。”
作為一名作家,文學寫作是他的生活方式。“我清楚我存在的意義,那就是用我的筆在記錄當下的中國,在思考黑暗與光明,在敘述我和我的上輩和我的兒女這么幾代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賈平凹說,40多年來,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寫秦嶺,寫秦嶺里的商洛,對他而言,那是他的根本,是他的能量源,是他的文學根據地。
“世事在天翻地覆地變化著,我對秦嶺和對秦嶺中的商洛感情始終不變。當今,保護秦嶺、安頓家園,這開始成為社會的共識、人民的向往,而我,有責任做的也只能做的就是以筆為旗,搖旗吶喊。中國有秦嶺,商洛又在秦嶺中,這是上天的恩賜。祈禱著商洛人和秦嶺里所有人告別貧困,遠離慌張,心里無憂慮,臉上有笑容,對老人敬重,對孩子憐惜,熱情地從事工作,愛情也洋溢著浪漫。”賈平凹期待地說道。(劉媛)
汪暉 我重新認識中國的起點
“再次回到商洛,真的是變化好大,能說的話也許是有限的,但感慨卻很多。”在當天的論壇上,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清華大學中文系與歷史系教授、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汪暉表現得極為興奮。
汪暉差不多30年前,在商洛山陽縣生活過一段時間。當年,他們下鄉都是騎自行車,一個區、一個鄉、一個村到處跑,使得他對商洛很有感情。汪暉說,他重新回來,看到現在商洛的變化,非常有感觸。“這是驚人的一個變化,我覺得很難想象。”他說,最明顯的是交通改變,當年從西安到山陽坐車大概要八九個小時,而現在不到兩個小時就到了,這讓他很驚訝。
“第二個是生態的變化”。汪暉說,當年,林木砍伐比較嚴重,所以水土流失就比較嚴重,人均土地面積非常少。而他這次沿途走來,目之所及皆是青山綠水,當得知商洛的森林覆蓋面積已經到了67%,他覺得這是奠定今后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汪暉覺得,第三個是市政基礎建設的變化。商州區及丹鳳縣城市容,讓他眼前一亮,從根本上改變了他對商洛的印象。
將記憶中30年前的商洛抽取出來與如今的商洛進行對比,并經過反復疑問、思考,汪暉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中國經過30年的發展,獲得了巨大的變化,這一成績舉世矚目,而商洛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從商洛的變遷來看待中國的變遷,才能真正理解我們中國復雜的國情和來之不易的成就。在汪暉看來,一方面商洛像中國的其他城市一樣有著良好的公路網線、鐵路網線,而另一方面是商洛發展的不平衡,人均經濟總量小、貧困規模大,這也反映了中國整個發展的不均衡。然而,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正在解決這一世界性難題。
“商洛是探索中國發展的一個獨特的試驗田,給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探索發展提供了一個有力的經驗。它在30年前給我震撼,30年后又一次給我震撼。商洛,是我重新認識中國的起點。”汪暉對商洛的未來充滿了期待和信心。(胡蝶)
劉吉發 秦嶺龍脈在商洛
長安大學教授、長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劉吉發在本次論壇上的演講讓人深思,他就商洛將生態價值與文化優勢相結合,打造商洛秦嶺龍脈文化品牌進行了全面闡釋。
劉吉發認為,商洛因秦嶺而存在,也因秦嶺而成為東方文化的時代坐標。“秦嶺最美是商洛”標識著商洛的生態價值,“秦嶺龍脈在商洛”則標識著商洛的文化價值。秦嶺生態與秦嶺文化的二維互動,更能夠把商洛打造成秦嶺腹地的璀璨明珠。
劉吉發說,人類文化因自然生態而人文生成,秦嶺是中華民族的自然標識,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從“秦嶺最美是商洛”到“秦嶺龍脈在商洛”,標識著人們審視商洛的視角從生態價值到文化價值的位移。商洛文化創新發展的龍脈定位,合乎秦嶺龍脈傳承創新的文化邏輯。秦嶺南北分界,橫跨1600公里,而東秦嶺因商于古道穿秦嶺而過,構成了大秦嶺人文脈道的歷史承載,賦予了“秦嶺龍脈在商洛”的文化內涵。沿商于古道留下了諸多龍脈符號,從秦嶺界標沿丹江而下,從黑龍口到引龍寺,從二龍山到東龍山,從白龍峽到黑龍峽,基于秦嶺南北通道而形成的人脈通流,進而所升華的大秦嶺龍脈文化乃商洛獨有。
他認為,山為龍,水為鳳,山水相連,龍鳳呈祥,這是中華人文精神的和諧之美。如果說秦嶺為龍,那么丹水則為鳳,龍鳳文化是秦嶺山水文化的精神具象。商洛龍鳳文化正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文化基因。位居秦嶺的牧護關正是商洛打造秦嶺龍脈文化展示區的絕佳之地,進而沿丹江打造商洛龍鳳文化體驗帶,建立以龍鳳為標識的秦嶺山水文化博物館,讓人們盡情品味秦嶺山水文化的人文魅力,它合乎當代中國人文生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
他說,打造秦嶺龍脈文化的商洛坐標,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三維優勢。“秦嶺龍脈在商洛”,作為一種響亮的文化標識,可以衍生出大秦嶺龍脈文化傳承帶,形成“以龍為軸,龍鳳為體”的秦嶺龍脈文化生態鏈,從而讓商洛因秦嶺龍脈的文化標識而走向世界。
(李小龍張珍珍)
王若冰 大秦嶺與商洛文化旅游
天水日報社副總編輯、大秦嶺研究專家王若冰著有“大秦嶺”系列長篇散文《走進大秦嶺——中華民族父親山探尋》《渭河傳》《尋找大秦帝國》《仰望太白山》《走讀漢江》,散文集《走筆山河》,隨筆集《山河回望——王若冰說大秦嶺》等,他是“秦嶺文化”和“秦嶺是中華民族父親山”概念的首倡者。
在本次論壇上,王若冰介紹到,他與秦嶺結緣很早,陸續有研究,但深入開展大秦嶺研究是從2004年7月開始的。那年他從天水市出發,行程1600多公里,完成了對綿延中國內陸的秦嶺山脈的歷史、地理、文化、旅游的考察。他說,從那時起,就對秦嶺著了迷,開始了更深入的研究。
王若冰說,研究秦嶺多年,第一次把他推上演講臺的是商洛,那是在商洛首屆秦嶺生態旅游節上。商洛這片古老大地上古風猶存,大秦嶺腹地的自然山水和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人文精神、文化景觀讓它獨具魅力。秦嶺與旅游的結合,商洛提議最早,旅游的理念和概念不斷創新,多年持續舉辦秦嶺旅游節,也做得最成功。秦嶺的各個地方都有美景,商洛先后開發建設了金絲峽、牛背梁、木王山、天竺山等一大批景區。“秦嶺最美是商洛”這個品牌創意非常好,把商洛旅游帶起來了。商洛豐富多彩、韻味獨特的歷史與民間民俗文化,成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基礎。
對于商洛文化旅游的發展,王若冰提出了三點建議。他說,要認真總結商洛旅游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持續發力、再接再厲,不斷擴大秦嶺生態文化旅游節的影響力,積極復制金絲峽、天竺山等景區開發建設的成功經驗;要以秦嶺為龍頭,以秦楚文化發祥地和秦頭楚尾為核心,以金絲峽、天竺山、牛背梁、木王山、秦楚古道、秦楚古長城、商于古道等景區景點為開發建設重點,打造品牌景區,形成旅游環線,進一步做大做響“秦嶺最美是商洛”品牌,讓大秦嶺文化旅游真正成為商洛的金山銀山;要充分發揮好商洛人文歷史品牌的影響力、號召力,比如利用四皓景區結合現代研學旅游,推出四皓風骨與中國傳統精神普及與教育;利用商山、商鞅城遺址,凸顯商洛在先秦時期的歷史文化與歷史地位;利用丹江和商于古道,呈現商洛自然山水的豐富性與多樣性;用好、用足賈平凹這張名片,加快商洛旅游轉型升級。(董楠)
王舒 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在本次論壇上,做主題演講的既有理論研究方面的“大咖”,同時也有像丹鳳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舒這樣的踐行者,他結合工作實際,給出了文旅融合發展的丹鳳答案。
他說,丹鳳地處以生態為特色的大秦嶺旅游圈中,森林覆蓋率達70%,是商鞅封地、四皓隱居之處,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水旱碼頭和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的故鄉,素有“絲綢之路內陸通道”之譽的商于古道在縣境內綿延一百余里,亦是一片革命熱土,至今留有許多紅色革命遺跡和動人故事。
但怎么才能將這些豐富的資源轉化為發展的優勢?他說,為了破解這一難題,丹鳳縣始終堅持文旅融合理念,先后邀請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浙江遠見、西北建筑設計院等單位,圍繞建設商于古道文化核心區、全境式秦嶺旅游度假首選地、秦嶺低空旅游體驗地三大目標,打造秦嶺人文旅游度假目的地,為丹鳳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
他說,在具體的操作上,丹鳳縣依托得天獨厚的人文資源,圍繞“秦嶺深處的中國記憶”——商于古道這一大名片,在景區、特色古鎮、美麗鄉村的開發建設中,堅持融合理念、注重特色挖掘。比如丹江漂流景區巧妙地將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漂流故事貫穿其中,棣花古鎮依托賈平凹這張文化名片,毛坪村突出打造北緯33°生態茶鄉、馬爐村突出弘揚全國勞模劉西有精神。目前,全縣先后建成兩個國家4A級景區,4個國家3A級景區,初步形成了人文游、山水生態游、紅色游、鄉村游、空中游齊頭并進的良好態勢。
他說,與此同時,丹鳳著力開發特色產品,拓展文旅融合途徑。比如打造出商洛首部大型實景演藝《棣花往事》,開發出秦嶺艾草系列保健品、核桃系列產品、四皓紀念章等特色旅游商品。開創商洛低空旅游先河,推動百年丹鳳葡萄酒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旅游休閑度假產品不斷豐富。同時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宣傳推介丹鳳文化旅游,著力打造提升“商于古道·丹鳳朝陽”文化旅游品牌。
王舒表示,下一步隨著西武高鐵的建成通車和秦嶺丹鳳飛行小鎮、商于古道文化景區的全面建成,“乘著高鐵游丹鳳”“踏著古道游丹鳳”“坐著飛機游丹鳳”,丹鳳縣將開辟大秦嶺旅游的嶄新天地。(李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