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安縣回龍鎮和坪村“三變”改革示范村調查
記者 李小龍 謝非
僅僅用了兩年多時間,一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的建檔立卡貧困村,到2018年底一躍成為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過百萬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萬多元的省級“三變”改革示范村。鎮安縣回龍鎮和坪村在困境中求變,村集體積累實現了從零到百萬元的跨越,這其中有什么可以借鑒的秘訣。
支部引領搭“架子”
7月29日14時許,記者慕名來到和坪村村委會,卻得知村干部剛開完會,回家吃飯去了。正在記者與村值班干部攀談時,走進來一位手提塑料袋的中年漢子,“正往家走呢,聽說你們來了,就在路邊買了兩包方便面將就一下。”原來他就是和坪村的黨支部書記劉靖。我們連忙表示可以等等,讓他回家吃完飯再過來。劉靖卻笑著說,都習慣了,還是正事要緊。
“事情說了千千萬,就是沒錢沒人干。”這曾是和坪村村兩委一班人一度面臨的窘境。劉靖介紹,2016年以前,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無錢辦事、無人干事,即使村干部有想法也沒錢實施、沒膽實施。
“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村集體經濟積累早已過百萬元。”說起現在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劉靖很興奮。
原來,這一切的變化都是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的。當時全省號召發展村集體經濟,和坪村被列為全省“三變”改革試點村。
思路決定出路,目標引領發展。為破解集體經濟發展難題,村黨支部在駐村包扶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多次組織干部群眾到貴州六盤水等地考察學習,立足村情研究謀劃發展思路。同時聘請縣發改、農業、住建等部門專業人員,深入分析村情,指導村兩委會制定《和坪村集體經濟發展長遠規劃》,明確“林業產業為基礎,綠色能源為主導,綜合開發為目標”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思路,提出了“一年去空殼,三年大翻身,五年過百萬”的發展目標。
經過緊張籌備,村黨支部按照“支部引領、支委領辦、黨員示范”的思路,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由村支部書記兼任合作社理事長,規范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每名支委至少領辦一個企業、一個合作社、一項產業,分別成立鎮安聚匯能源開發公司和鎮安縣和坪源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兩個實體經營公司,具體經營村集體發展項目。由產業大戶和致富能人牽頭,成立1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將農戶與集體經濟組織緊密連接在一起,風險共擔、發展共贏,形成穩定的利益共同體,村集體經濟發展有了實實在在的載體。
村企共建探“路子”
明晰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歸屬,是調動農村集體和農民群眾發展集體經濟的基礎,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厘清集體資產權屬的重要手段。
和坪村抓住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機遇,將“三變”改革作為發展村集體經濟“主抓手”和“新引擎”。他們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有實力的企業落戶村里,盤活全村所有資源、資產、資金,量化折算為四類股份,與企業合作經營,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委托村產業發展公司,將村集體30畝空閑河灘地,入股到兩個駕校合作經營,協議商定村集體每年分紅3.9萬元。20%用于村集體擴大再生產,80%向所有集體成員分紅。”說起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具體辦法,劉靖頭頭是道。
隨后,劉靖帶著我們來到村委會后面的上坡上。放眼望去,只見四周的太陽能電池板依山勢沿坡型延伸開來,一組緊接著一組、一排緊挨著一排。
“剛才說的以河灘地入股駕校的模式,我們稱之為第二類協議股。現在我們看到的光伏電站是第一類優先股。”劉靖自豪地說,這主要是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村產業公司將全村58戶貧困戶自主貸款284.5萬元和60戶貧困戶統一承貸300萬元貸款共計584.5萬元,投入到村集體企業鎮安聚匯能源開發公司建設600千瓦村光伏電站,再加上2016年以前村上建的帶動20戶貧困戶的60千瓦電站,僅這一項年收益共96萬元。按照“532”的比例進行利潤分配。“5”就是將利潤的50%作為優先股向貧困戶分紅,138戶貧困戶戶均年收益3900元;“3”就是將利潤的30%用于償還本金;“2”就是將利潤的20%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年收益17萬元。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兩類。”劉靖說。
第三類是成員股,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將財政扶持到村扶貧互助資金的50萬元、蘇陜協作資金22萬元、產業發展引導資金90萬元、幫扶單位扶持資金24萬元,共計188萬元投入到村產業公司,自主經營板栗、核桃園2000畝,林下套種黑豆1500畝、紅小豆500畝,扶持43戶農戶飼養生態豬120頭,村集體收益11.96萬元。40%用于集體擴大再生產,60%向所有集體成員分紅。
最后一類是資源股,通過陜西中晟、靖鑫磚廠、順通駕校、科能建材等12家落戶到和坪村的企業,帶聯360戶農戶依托村產權交易中心流轉土地2000畝,種植構樹建園并套種中藥材,農戶土地流轉收益60萬元,帶動42戶貧困戶通過管護務工收入40萬元,村集體收益4萬元。
“這樣下來,我們就把‘死資源’變成了‘活資產’,通過資產入股各類企業,達到了帶動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的目的。”劉靖說到。
實施項目掙“票子”
實踐證明,好產業、好項目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頭戲”。
從光伏電站下來的途中,我們看見路邊的山林里有人正在干活,便前去攀談。“我負責這片山林,主要是管護核桃、板栗樹,清除魔芋間的雜草。”村民梁新軍說。
梁新軍常年在這片山林工作,每年村上給他付1200元的工資,像他這樣的山林管護員全村有51名。
“我們與村民達成協議,免費將他們山坡上荒蕪的林地流轉到村集體企業鎮安干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組建專業技術隊對那些板栗、核桃林進行高接換優,所有干果產出歸農戶,但地面歸我們公司。”劉靖說,干源公司將地拿到手以后,對荒蕪已久的地面作了全面改造整理,然后種上了魔芋、中藥材,收成歸村集體。
據了解,和坪村依托豐富的山林、土地資源,啟動實施了一批集體經濟產業項目,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注入了新鮮血液,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實施林下立體種植提質增效項目,以全村3500畝核桃、2000畝板栗提質增效為重點,林下套種魔芋、中藥材或發展養殖。
“我們家山上有19畝核桃地,因為老婆長期患病,兩個孩子還在上學,我就沒管過,以前每年打核桃時,上山不容易,打下來還全是黑蛋,就不怎么打了。2017年,我就把地全部流轉給村上了。前幾天我上山看了,地面好走了,樹長勢好得很,掛果也繁。”脫貧戶梁國成高興地說。
村上還招引來陜西中晟生態農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這是一家投資1.2億元發展種植、養殖一體化項目的公司。在企業的帶動下,村上引導360戶農戶通過村產權交易中心流轉土地2000畝,種植構樹套種中藥材,農戶土地流轉收益60萬元,帶動42戶貧困戶管護收入40萬元,村集體收益4萬元。“目前這家企業正處于初始階段,隨著下一步擴大產能,我們干源公司也將大面積種植構樹。”劉靖介紹到。
和坪村在全縣率先建設村級光伏電站項目,將荒山變成了脫貧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綠色銀行。和坪村還充分發揮距離鎮安縣城較近的區位優勢和山清水秀的生態優勢,實施旅游三產開發項目。村上規劃建設農家小院30戶,村集體參股經營,為游客提供住宿、餐飲、娛樂、體驗農家生活等服務,增加了群眾和村集體經濟的收入。
“這幾天,我們正在和鎮安縣華興特色農產品有限公司接洽,一家由該公司投資建設、村集體經濟入股的魔芋深加工工廠即將落戶村里。”劉靖說,由于村集體干源公司在林下套種了大面積的魔芋,村民自己也種了很多,而且魔芋市場非常好,所以村支部一直想要拉長魔芋產業的鏈條,增加魔芋附加值,同時也能進一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以前我們常說,要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可一直都是喊在口頭上,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讓群眾見到了實實在在的紅利,這才真正發揮了帶頭作用,也在群眾中樹立了威信。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目的不單單是為了讓村里有錢,更是要帶動群眾共同致富。”采訪中,劉靖連連感慨。
在劉靖看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發揮農村黨員干部帶頭示范作用的具體體現,也是建強農村黨支部戰斗堡壘的有力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