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約記者李治軍)商南縣堅持把產業作為群眾脫貧的最重要途徑,按照“長中短”相結合的思路,緊扣實際,探索推行“一產借還”“二產加動”“三產建帶”的“三產聯動”產業脫貧模式。產業扶貧成效逐步凸顯。
實行“借還”模式,推動脫貧產業快速發展。根據群眾致貧原因,把有勞動力、有發展意愿,但缺資金、缺技術的貧困群眾,采取“政府擔保貼息、企業保本讓利、群眾賒借發展、收益免息還本”的辦法,由農業龍頭企業批量生產初級產品,先行賒借給貧困戶,由貧困戶培育管理,待產品成熟變為商品時,再由企業負責按保底價收購。這種模式降低了貧困群眾發展脫貧產業的市場風險,保障了他們的利益,打造了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基地,培育了一批現代化農業龍頭企業,推動全縣農業產業發展。目前,已累計整合資金13.52億元,建成產業基地189個,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430個、家庭農場46家,全縣茶葉面積達25萬畝,種植香菇等食用菌1億袋,發展狝猴桃基地2.4萬畝。其中,茶產業扶貧成效明顯,種茶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
實行“加動”模式,促使貧困群眾家門口就業。針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缺土地、缺資源的實際,推行“政府推動+園區拉動+企業帶動+農戶聯動”模式,政府通過減免稅費等支持縣內外勞動密集型企業,在人口集中的移民安置區開辦社區工廠,在產業園區建扶貧車間,吸納貧困勞動力務工,或代加工,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目標。
實行“建帶”模式,變貧困群眾“沉睡的資源”為經濟收益。針對靠近景區、靠近園區、靠近旅游小鎮和美麗鄉村的貧困群眾,按照“建精品景區帶美麗鄉村、建電商平臺帶農產品銷售、建合作機制帶身份轉變”的思路,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指導等,鼓勵群眾把房產、林地等資源,通過集體流轉、折資入股等方式交由村集體或企業經營,貧困戶從中獲得土地租金、入股分紅、務工薪金等收益。其中,依托縣內智宇網絡公司的電商平臺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已建成鎮級電商服務站7個、村級電商服務點42個,為群眾代銷農特產品。
截至目前,依托實行“三產聯動”模式,商南縣已有1.4萬多戶貧困群眾通過發展產業實現了增收,產業扶貧覆蓋率達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