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有良 汪锳 謝非

電子商務中心的大數據實時顯示系統

電商黨員示范崗
編者按 電商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之一,讓在傳統市場環境中缺乏競爭力的貧困群體獲得了脫貧增收機會。近年來,山陽縣圍繞黨建引領扶貧民生工程,大力推動基層黨組織引領電商扶貧、黨員干部助推電商扶貧、村級活動場所優先服務電商扶貧,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本地實際的黨建引領電商精準扶貧之路,為全縣決戰脫貧摘帽攻堅注入了強勁活力。
“以前在集鎮賣,小商販經常壓價格,拿到城里賣,價格雖然能高一點,但路上就得花幾個小時。如今有人來上門收,價格還比原來貴,真是太好了!”6月26日,山陽縣王閆鎮龍洞川村脫貧戶張志梅家的13斤金銀花在家門口就賣了680元,她開心地笑了。
當天,一批電商企業在王閆鎮龍洞川村開展消費扶貧農產品集中采購活動,社員網、嬴正貿易公司、山里山城電子商務公司、山陽好又多超市等多家企業分別與龍洞川村委會和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簽訂了農特產品收購協議,當天總共采購中藥材、小雜糧等各類農特產品1.5噸,價值5萬多元。
深山建起淘寶店
山陽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為了調整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益,當地結合氣候、生態等優勢條件,從“十一五”期間,就開始推廣種植黃姜、茯苓等中藥材。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中藥材的品質相對穩定,種植面積也在逐步擴大。但張志梅經歷的窘境,對當地大部分農戶而言,都感同身受。精準扶貧以來,當地為貧困戶提供中藥材種苗、種植技術等幫助,并積極拓寬銷售市場,電商扶貧就是其中的重要方式。
為了做實電商黨建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山陽縣打破單獨設置黨支部的形式,于2015年6月在電商協會成立之時就探索建立了電商協會聯合黨支部,下設58個支部,覆蓋5個行業協會、18個鎮辦、160個村(社區)和108家企業,實現基層黨組織全覆蓋。
各個支部采取“支部+電商”的模式,引導電商充分運用網絡優勢,借勢“互聯網+”,結合各地和各行業的情況做農產品的上線,將當地特色農產品亮出來、曬出來,將產品轉化成商品,解決買難、賣難的問題,搞好“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服務,同時結合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規劃,確立特色產業和主導產品,著力推介打造品牌產品,讓農民與電商實現雙贏,打通產業扶貧“最后一公里”。
2016年9月,山陽縣32個鎮辦農村淘寶服務站點同步開業,開啟了山陽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新時代,成為西北地區八個農村淘寶服務站點標準縣之一,他們將阿里巴巴服務體系下沉到農村,為村民提供覆蓋生產生活的多項服務產品。從此,山陽農村有了淘寶合伙人,這些新農人以創業者的角色擔當起為鄉村服務的責任。這些服務站點的開通解決了村民買難賣難的問題,架起了“工業品進村、農產品進城”的綠色通道,極大地方便了村民購物的同時,也能將村民生產的各類農產品通過網絡銷售到各大城市,實現了將空間上的千山萬水變為網絡上的近在咫尺,為促進鎮域經濟發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發揮了顯著作用。
隨著農村淘寶店鋪的不斷推進,村民不僅可以網上購物、網上銷售農特產品,還可網上繳費,享受阿里教育、阿里醫療等等,成為讓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優質平臺,真正讓村民過上了足不出戶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筑巢”引得鳳來棲
連日來,山陽物流分揀中心正在進行升級改造。“改造后成為流水線式作業,對從農戶收購回來的產品進行分揀、稱重、包裝、掃碼、貼簽……等待物流公司裝車后,統一配送到全國各地的消費者手中。只要有需求,無論遠近,我們都會按要求準時送達。”山陽縣電商協會中心副主任韓自雙說。
近年來,山陽縣持續推進電商扶貧的基礎保障,加快貧困村道路、電力、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道路通達質量和農村網絡通信覆蓋率;積極對接“無線陜西”“廣電扶貧·寬帶鄉村”等工程項目扶持政策,大力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合理規劃設立農村電商網點;加強交通運輸、商貿、郵政等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共享銜接,推進縣、鎮、村三級農村物流配送網絡建設,實現物流到縣、快遞到鄉鎮、配送到村的物流體系。目前,全縣建成倉儲物流中心1個、鎮級電商中心9個、村級電商服務站27個、便民站56個、郵樂購站點101個。
為了破解電商服務中心和村級服務站建成后誰來管、如何發揮最大效益的問題,山陽縣電商協會成立了黨總支,積極引進電商企業和電商能人入駐,有效盤活了電商公共服務資源。
“以前就聽說網上的東西挺便宜,但是俺不會用電腦,也不知道咋買。買東西都要去城里,現在方便了,在村里的淘寶服務站就可以買到經濟實惠、質量有保障的東西,這不,家里的電風扇壞了,我過來讓小張幫忙在網上給買一個。”在山陽縣戶家塬鎮牛耳川村便民電子商務服務站內,不會網購的陳會霞老人在張淑芳幫助下,購買了一個200多元的電風扇。
這是山陽縣村(社區)電商服務站組織黨員為廣大群眾提供各種便民“代辦式”服務的一個縮影。張淑芳告訴記者,“縣里對我們農村電商服務站非常支持,現在辦公的房租是鎮上負擔,縣上又是給裝修,又是鋪設網線,硬件設施都提供得一應俱全。現在村民們已習慣到站里咨詢買東西。”
除了提供“代辦式”服務讓農民朋友們享受便利,山陽縣電商中心還組織黨員為全縣電商企業提供溝通協調、監督指導、政策咨詢、創業培訓等“保姆式”服務,電商創業孵化基地組織黨員為小微電商企業提供“孵化式”服務,行業協會帶領黨員發揮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帶富式”服務,通過多種服務,積極引進電商企業和電商能人入駐,把全縣近萬名電商從業人員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有效盤活了電商公共服務資源。
截至2018年底,培育電子商務規模以上企業13家、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192家、個人(企業)網店超過300家,物流快遞企業23家,電子商務交易額6.02億元。今年1月至4月份,網絡銷售額1.1億元。電子商務網絡覆蓋18個鎮辦、3大重點景區和160個村(社區),物流配送直達80多個村(社區),智能快遞柜覆蓋城區及重點鎮辦人口聚集區。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易購、郵樂網、供銷e家、中國網庫等一線電商平臺入駐開展業務。
“紅色”電商更“出彩”
“當月交易成功1562筆,每單39.80元/3斤計算,銷售板栗近5000斤,收入6萬多元。”7月2日,在山陽電商服務中心,黨員電商能人管緒飛向記者介紹自己上個月的網上銷售情況。
管緒飛,一個外表看起來稚嫩的文藝青年,2016年注冊了自己的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專門銷售山陽的原生農產品。今年4月份通過線上銷售新鮮槐花,采用真空包裝加冰袋的方法,10天左右就賣出了2萬多斤。“再過一陣兒,新鮮美味的核桃、板栗就要上市了,到時候肯定很忙。”經過4年多的發展,這家小小的電商企業已經發展到擁有12名員工和1家分公司,經營產品種類20多種,2018年的銷售額達到300多萬元。今年,管緒飛還計劃建立自己的加工廠,生產賣得比較火的芝麻糖和漫川鍋巴。
作為一名年輕黨員,管緒飛為自己是黨員感到自豪。“我是到縣里的電商孵化基地后才成為一名黨員的。作為一名黨員,工作會有更多責任感,在經營過程中,心里始終記得誠信經營誠實做事,才無愧于‘黨員’的身份和形象。”管緒飛說。
打開管緒飛的網店,首頁鮮紅的黨旗下,是店主的照片和經營承諾書。去年以來,山陽電商中心黨支部積極引導有創業基礎和意愿的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從事電子商務,并在電商行業里培育領頭雁,通過開展黨員業主亮身份、黨員網店亮標識“紅網雙亮”行動,引導黨員亮明身份,讓隱身黨員上線,全體黨員網商經營戶簽訂《黨員誠信經營承諾書》,進一步打響了特色農產品品牌。
6月19日,四國男籃挑戰賽中國VS波蘭隊比賽在山陽縣籃球館舉行,山陽本土的一家白酒廠成為賽事的宣傳贊助商,當這家贊助單位分公司的法人姜孝根出現在籃球場和波蘭隊員合影時,誰也沒有想到姜孝根前年竟然還是寬坪鎮湖坪村的貧困村民。而引領姜孝根書寫脫貧傳奇的人,正是該產品的創立者山陽電商協會第一黨支部的李衛平。李衛平說,自己起初在電商平臺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后來看到政府為創業者搭建了如此好的平臺也想試一試,2017年,她注冊成立了豐陽韻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專注生態旅游開發、農特產品銷售、信息技術服務。目前公司主推產品是來自當地深度貧困村寬坪鎮湖坪村的純糧釀酒。
“湖坪村是我的老家,當地有做榨桿酒的傳統和工藝,我從小就是聞著那個味道長大的。東西再好沒有銷路,也換不來錢,我就想把榨桿酒做成一個品牌并賣出去,讓它成為家鄉的一個產業。”這是李衛平經營白酒的初衷。靠著一部手機、一臺單反相機和一臺電腦,李衛平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她把白酒釀造的全過程記錄下來,通過各種自媒體推廣,逐漸打開銷路。如今,她建起了自己的白酒加工廠,并成立了1家分公司,分公司的法人則是去年脫貧的村民姜孝根。通過流轉土地種植秸稈、在工廠做工,李衛平和她的公司帶動99戶貧困戶順利脫貧。
“通過‘紅網雙亮’的引領示范作用,把電商黨員培養成為發展電商企業的帶頭人,把電商骨干培養成為脫貧致富的電商黨員,把電商企業打造成黨建示范單位,把貧困農村打造成電商示范村,真正把黨組織優勢轉化為助推電商發展的經濟優勢,真正實現黨建、電商雙發展。”韓自雙說。
一加一要大于二
7月2日,在電商服務中心一樓的山陽特產館門前,工作人員正在將這里的門牌更換為山陽縣扶貧超市。雙寨村的蜂蜜,中村、磨溝里村的木耳……超市里面分設著龍頭企業特色農產品和貧困村特色農產品兩個展銷區,陳列著20多種山陽特產。“有30多個貧困村的農產品被擺上貨架,去年年底一次就從漫川關鎮猛柱山村采購了17萬元的粉條。”特產館經營人喻琰拿起一盒紅薯粉條向記者介紹。
喻琰是電商協會的副會長,她在大學期間入黨,2012年,她回到家鄉中村鎮土橋村,投資170萬元建起了鎮上第一個掛面加工企業——商洛市嬴政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經過幾年的發展,公司的掛面已進入西安300多家超市、150家禮品店以及200多家經銷商柜臺,每年大約銷售1000噸掛面,其中60%的訂單都來自網上。
為了搭建一個豐富的推廣平臺,解決更多農產品找不到銷路影響農民脫貧增收的問題,2016年,她建成了山陽特產館,因為產品質量過硬,受到市場認可,特產館被山陽縣政府采購確定為供應商,目前在淘寶、京東、工行、中行等電商平臺均開設有店鋪,主打產品為手工空心掛面和各類山陽農產品。“去年我們幫扶的是溝口村、三槐村、洛峪街村等6個貧困村,農產品銷售總額達到了3700多萬元。”她翻出一本花名冊,那是她和她的公司所聯系和包扶的貧困戶名單,去年年底,她的裕延掛面專業合作社與土橋村簽訂協議,幫扶當地60戶貧困戶,帶動120戶村民致富增收。
“不管是之前的特產館還是現在的扶貧超市,都采取‘線上+線下’的營銷模式,通過‘電商+’和‘新零售’理念,采取‘實體店+電商+合作社’的運營模式,以實體店為平臺,上門收購貧困戶、貧困村的農產品,并代為運輸、策劃、包裝、銷售,借助電商平臺,擴大銷售覆蓋范圍,方便消費者隨時隨地購買扶貧產品。”喻琰說,特產館成為扶貧超市后,她將進一步加強對貧困村和貧困戶農產品生產過程的監督,以保證農產品質量,加強“線上”服務功能,確保貧困戶增收。
在電商扶貧過程中,山陽縣電商中心充分發揮企業在建基地、興產業、幫銷售方面的優勢,采取電商企業與貧困村結對共建、電商從業者與貧困戶精準結對幫扶方式,著力打造品牌產品。目前,全縣獲無公害農畜產品認證43個、有機農產品認證3個。今年以來幫助貧困村和貧困戶網上銷售核桃、九眼蓮、手工鍋巴、空心掛面、土蜂蜜等20多類50余種農特產品1.3億元。
“黨建的‘一’加上扶貧的‘一’,創造了‘電商企業+貧困戶’‘電商+合作社(公司)’‘生產基地+貧困戶’‘電商+服務站’等多位一體的扶貧新模式,實現了‘1+1’大于2的效應,挖掘出了一條‘互聯網+農業’模式下黨總支帶動扶貧產業的新思路。”韓自雙說,全縣通過電商把貧困戶聯系起來實現抱團發展,僅2018年,通過電子商務培訓貧困人口2966人次,帶動創業就業500人,電商覆蓋服務2.2萬貧困人口,網上銷售貧困戶產品500萬元,通過產品銷售、勞務用工、入股分紅等形式,帶動增收脫貧1200多戶4300多人,真正讓農戶富在電商產業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