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琳
請個月嫂照顧寶媽,雇個保姆照看老人,在我市市民生活中已經越來越常見。如今,在利好政策、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驅動下,我市家政服務行業正逐步發展并日益壯大。
近期,記者走訪我市多家家政公司獲悉,近年來,我市家政人員的收入普遍增長。在市區,不住家保姆月工資為1500元至2600元,住家保姆月工資1800元到3000元不等,掌握多項技能的育兒嫂月收入已上3000元,能夠同時護理產婦和新生兒的月嫂工資5000元以上。
即使家政人員的工資逐年上漲,但月嫂、育兒嫂、陪護人員仍供不應求,高素質、適應現代家庭生活的家政人員更是稀缺,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月嫂預訂從懷孕開始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相較于一孩時更好的家庭經濟狀況,以及家中爺爺奶奶年齡偏大,因此部分市民需要且有能力尋找月嫂或保姆;同時,正處于為事業打拼的“80”“90”后,他們的父母逐漸邁入需要陪護的年齡,也拉高了家政市場的需求;此外,生活品質的提高,促使市民對家政、保潔需求的增加。
目前我市的家政市場,技能好的月嫂、育兒嫂、老人陪護等幾乎沒有“空窗期”,他們通過雇主和親朋好友的口口相傳,很多人能夠輕松實現“無縫對接”。“像之前家里找月嫂,臨產時找都能來得及。但今年,已經有不少孕婦自懷孕起就開始打聽月嫂,就怕到時候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市區邦潔家政負責人說道。“現在有的月嫂訂單都排到明年了。”鑫泓家政公司負責人邊文麗表示,很多雇主需要不住家的保姆,這樣使外地家政人員生活成本增加,也讓市民找月嫂難度加大。“外地的家政人員要在城區租房,成本增加,也讓一些家政人員望而卻步,因此造成家政人員緊缺,所以一些孕婦從孕期就開始預定月嫂,給孩子找保姆。”市區一家政公司工作人員說道:“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家政市場這種供不應求的現象更為明顯。”
高素質家政人員稀缺
早上不到8點,62歲的牟德英洗漱完畢,便開始打掃衛生。4年前她從山陽來到市區當保姆,在雇主家已干了3年多。她一邊檢查煤氣灶和天然氣閥門一邊說:“我雖然年齡大,但干活麻利認真,雇主一家都對我很好。”
牟德英告訴記者,早些年她有在外省務工的經歷,可謂見多識廣。后來回到家鄉,兒女都在市區,就想在市區找份工作。經過幾次嘗試,她發現自己適合做家政,女兒幫她在家政公司登記,不久家政公司便給她介紹了這份工作。她談道,經過初期的環境適應和磨合后,她很快就能勝任這份工作,雇主家里所有成員的飲食習慣以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項,她都夠爛熟于心。現在,小區里經常有人托她找保姆,大多要求身體健康、聰明能干、性格開朗、好相處,掌握一些育兒或者護理知識,可這樣的保姆還真不好找。
記者在市區江濱北路某家政公司看到,不少市民前來咨詢,負責人不時地通過電話、微信群等回應顧客關于家政服務方面的問題。這家公司負責人談道,從供需結構看,簡單勞動型家政服務供給過剩,高端家政服務則顯不足。他告訴記者:“家政服務人員普遍年齡偏大,掌握的專業知識不多,有的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初期不適應就想放棄。”
前來咨詢的市民張先生很著急,“給我媽找保姆真的把我急壞了,她在西安時,如果有什么不滿意,家政公司能在30分鐘內找到替換的人,回到商州后,一個保姆走了很難立刻找到合適的。我媽除了生活上需要照顧,還需要懂得點醫學護理知識,能在精神上陪伴和共鳴。今年我給找了好幾個,都不太滿意!”
業內人士談道,目前家政服務人員供不應求,信息不對稱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另一方面能讓雇主滿意的家政人員少,專業技能水平較高的家政服務人員緊缺。
貧困戶做家政尚需培訓
5月14日,商洛職業技術學院月嫂培訓剛結束,接受培訓的50名貧困群眾大多來自商州區板橋鎮及周邊的鄉鎮,為期15天的培訓,教會了她們照顧新生兒和產褥期婦女,幫助新媽媽母乳喂養等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讓她們能更快適應工作。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為了讓家政人員供應鏈更加穩定,越來越多的家政公司或人力資源公司開始與其他地區進行勞務輸出對接,特別是對貧困村鎮聯絡得更加緊密,有的公司甚至在貧困地區對群眾開展短期技能培訓。邊文麗介紹,2017年,她們公司開始在商洛培訓月嫂,兩年來已經培訓15期750人。
商洛職業技術學院開設家政免費培訓活動中,為了能有穩定的學員來源,他們和各鎮辦及家政公司負責人對接,請他們幫忙聯系,接收貧困勞動力報名。這樣既能助力當地脫貧,又能讓家政人員供應鏈更加穩定,實現雙贏。
記者從相關單位了解到,通常情況下,經過技能培訓的月嫂、保姆等家政服務人員短期內就能找到工作,取得全國通用月嫂證書的家政人員更是不愁就業,這些人也能對身邊人起到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據了解,貧困村的群眾來到市區,經過專業技能、禮儀等方面的培訓,只能達到上崗的標準,真正要成為一個出色的保姆,至少需要半年的鍛煉。“工作滿3個月的保姆,基本上可以適應環境,收入方面平均每月兩三千元的工資,管吃管住,有的人月工資數額在農村一年也掙不到,所以說,家政服務是促使農村貧困群眾脫貧的有效途徑。”商洛職業技術學院相關部門負責人說道。
是保姆更是家人
一方面高端家政市場供不應求,另一方面,記者了解到,不少家政人員在從業中途就選擇離開。“盡管總有人說家政人員的工資高,但這個職業缺乏認同感,是許多人別無選擇的‘選擇’。家政就是一個流動人口的行業,而這種流動,很讓人頭疼。”通江西路某家政公司負責人說。
58歲的劉淑貞家住商州區金陵寺鎮。5月15日下午,記者在市區文化廣場見到她時,她照顧著一位84歲的老人,老人坐在輪椅上,時不時需要擦拭口水。隔一會兒,她就要從背后抱起老人,以防他從輪椅上滑落。劉淑貞說自己照顧老人一年多了,負責老人的日常起居。“之所以能干這么久,還是因為老人的孩子們信任我,放心地把老人交給我照看。”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把雇主一家當成親人,雇主一家也將她看作家人。在充滿人情味的氛圍里,雇主一家和她都能敞開心扉,交流溝通。
我市家政行業多采取中介制模式,家政人員并不是企業的雇員,流動性大意味著流失率較高。而且家政人員人身安全、各項權益均很難得到有效保障,當風險發生時,風險責任的劃分不清使家政人員、家政公司、雇主三方之間易出現扯皮推諉現象,引發多重矛盾。網絡平臺的中介服務機制使家政人員處于安全無保障、信用無保障、責任無保障的三無狀態,這些因素使得群眾對家政行業望而卻步。
何謂高端市場、高素質人才?其實每一個成熟的家政從業人員,都是從接受培訓后,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在雇主家的包容、理解、信任里面獲得自信和滿足感,逐漸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變得可靠有責任心,勤勞勇于擔當,主動創造勞動價值。此外,家政人員迫切需要完整的保障機制來保護自我,讓自己的工作得到認可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