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陳沛
5月19日是第二十九次全國助殘日,主題為“自強脫貧·助殘共享”。在朝著奮力追趕超越、決勝全面小康的目標加快奮進的征程上,全市各級各部門通過一系列扎實舉措,著力幫助殘疾人脫貧脫困,攜手助殘,融合發展。
聚焦精準扶貧釋放政策紅利
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多元的惠殘政策保障是關鍵。
在商南縣湘河鎮湘河社區,村民方毅拿著賬本,盤算著最近的收入情況。“今年淫羊藿的行情不錯,已經被提前預訂了,加上平時網上的訂單,一年下來怎么也能掙個四五萬塊錢。”
由于一家四口三個人都患有殘疾,方毅一家是湘河社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多年來一直靠著政府補貼度日。在脫貧攻堅工作的精準幫扶下,方毅從一開始的五金銷售,到現在做起了中藥材和農副產品收購,生活完全換了樣。“我想利用自己這幾年摸爬滾打的經驗,成立一個合作社,幫助更多和我一樣的兄弟姐妹,一塊兒掙錢,一起脫貧。”方毅說。
市殘聯統計資料顯示,由于受身體障礙、勞動能力弱、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影響,貧困殘疾人特別是農村貧困殘疾人已成為貧困人口中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返貧率最高的特殊困難人群。
為進一步加大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力度,近年來,市政府相繼出臺了《“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優待扶助殘疾人辦法》等一系列惠殘政策文件。市殘聯等相關部門聯合印發了《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6-2020年)》,提出了“七個一批”的主要工作任務和十二個重點行動。針對殘疾人預防康復、就業培訓、產業扶貧、電商扶貧、家庭無障礙改造等需求,市殘聯還會同相關部門分別制定了具體行動方案。
市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主任陳志宏介紹,截至2019年3月,全市貧困殘疾人有3.3萬名退出建檔立卡;殘疾人接受實用技術培訓1.1萬人次;安置2150名殘疾人就業。
陳志宏還表示,目前在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殘疾人仍有2.98萬名,占一定比例。下一步,市殘聯將進一步聚焦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充分利用動態更新、康復需求檔案和建檔立卡數據庫,為貧困殘疾人提供更加精準的幫扶。
持續推進殘疾人就業創業
平等的就業創業環境,是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直接體現。
洛南縣評定了多家“殘疾人扶貧示范基地”,巧手工藝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該公司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主要以手工草編制品為主,非常適合殘疾人就業。
據公司負責人介紹,加工草編制品的員工中,有部分肢體和輕度精神殘疾的工人,他們可以在車間工作,也可以將半成品帶回家編制,公司將根據草編成品的大小,按照22元、4元、2.5元、1.5元不等的標準給予加工費。
鎮安縣永樂街辦中和村的殘疾姑娘楊純,經營著一家日用品商店,平時也幫助村民在網絡上代購生活用品。自從參加了縣里組織的電商培訓后,小楊在互聯網上找到了用武之地。她通過在多個移動平臺上對自己的產品進行推廣,尋找到了新的商機。
“電商培訓解決了我在理論基礎上的短板,也讓我們這些參加培訓的創業者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創業靈感。”小楊說。
市殘聯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殘疾人就業渠道進一步拓寬,形成殘疾人按比例就業、集中就業、自主就業創業、輔助性就業等多種就業形態。
市殘聯維權就業科科長李文龍表示,目前我市處于就業年齡段殘疾人有8.1萬,大部分有就業的愿望和能力,希望社會各界能夠盡可能地幫助解決殘疾人就業問題。
強基礎補短板筑牢民生底線
我市現有16.7萬殘疾人。在收入少、支出多的情況下,殘疾人家庭普遍面臨著生活困難和長期照護困難。
家住丹鳳縣棣花鎮鞏家河村的重度殘疾人董發民,前不久又一次領取了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雖然每月只有180元,但在他看來卻有著不同的意義。“這些補貼,讓我們一家人的心里有了底。自己也生活得更有尊嚴了。”董發民說。
從2016年1月1日起,國務院正式出臺《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實施細則》,我市結合深度貧困地區實際在部分縣區逐步擴大政策覆蓋范圍。“兩項補貼”的制度安排,與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實現了有效銜接,填補了殘疾人福利制度的短板,成為當前貧困殘疾人擺脫貧困的重大制度支撐。截至今年3月,“兩項補貼”制度已在全市惠及30萬人次。
除此外,我市殘疾人還享受到了一系列保障政策。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4.2萬城鄉貧困殘疾人獲得了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養,5.9萬殘疾人享受養老保險繳費減免,10.5萬殘疾人參加農合療,1050戶殘疾人家庭獲得無障礙改造,4120名殘疾人享受托養照料服務,1.7萬貧困殘疾人和重度精神、肢體殘疾人參加意外傷害保險,7.5萬殘疾人獲得了各種形式的康復服務。
市殘聯理事長房立學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是新時代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底線目標,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我們將團結帶領廣大殘疾人朋友,堅決打贏殘疾人脫貧攻堅戰,幫助殘疾人和全市人民一道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