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鳳縣推進精神脫貧工作綜述
張雯靚
曾經創造了脫貧攻堅中小額信貸、扶貧低保“兩項制度”銜接等在全國推廣經驗的丹鳳縣,在脫貧攻堅的決戰時刻,縣委、縣政府堅持讓群眾物質精神“雙脫貧”,突出培育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圍繞深化“四扶五風六化”主題行動,創新開展“四幫四扶”主題活動,推進精神脫貧“七個大提升”,創出一條精神脫貧新路子。
機制破冰:“示范+互助”構建精神脫貧新格局
縣上按照商洛市“四扶五風六化”總體部署,確立“攻心為先、文化鑄魂”理念,做到真心幫扶,用心干事,愛心感化,以樹立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決心和信心。縣委常委會多次研究精神脫貧工作,成立扶志扶智工作指揮部,將其納入脫貧攻堅考核體系,各級組織與幫扶責任人做到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一崗雙責。
縣上采取示范帶動、典型引路、點面結合、上下聯動等方式,圍繞精神脫貧“七個大提升”,開展“四幫四扶”活動,著力培育新型農民,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采取縣級領導每人包抓一個縣級示范村,各鎮辦在轄區打造3個鎮級示范村,每村評選4個不同類型典型示范戶,鎮辦按50%進行評選表彰。
示范村建設以“四扶五風六化”為基本框架,本著科學規劃、精心設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彰顯內涵的原則,做到一個示范點一個主題,一個示范村是丹鳳鄉村振興的一個標本。目前,全縣已建成特色各異的精神脫貧示范村12個。
馬爐村是建國初期丹鳳縣本土成長的第一代勞模劉西有的家鄉。縣上積極挖掘劉西有帶領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時代內涵,開展“學習劉西有精神、打贏脫貧攻堅戰”教育活動,把馬爐村建成全縣精神脫貧示范點和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商鎮保定村是曾獲全國“孺子牛”獎的老典型徐升蓮的家鄉。鎮上突出弘揚敬老孝老的傳統美德和孝道文化,打造國學館、孝道文化館,形成富有特色的“陜南詩歌村”鄉村旅游品牌。武關鎮毛坪村以開發茶產業、發展茶文化為方向,挖掘老支書楊松梅勞模精神,建立老楊工作室,引領群眾大興創業之風、彰顯傳統文化魅力。鐵峪鋪鎮花魁村以“書香潤花魁”為載體,重塑民風和學風,引導形成書香農家風格的新農村。
如今,隨著全縣精神脫貧“四扶五風六化”主題行動工作的扎實開展,各具特色的示范村正如一個個引領先進文化發展的航標。
精神脫貧的重點在于貧困人群,著力點在于全天候的幫教和感化。縣上積極探索互助組式的幫扶模式,根據自然村就近原則,采取“5+X”模式,組織駐村工作隊、鄉賢能人、產業戶、村干部和司法干部等5支骨干力量,以及親屬、朋友、社會組織等輔助力量,與群眾組建精神脫貧互助組。在互助組框架內,形成“一家有困難、大家來幫忙,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態勢,解決政策疑惑、信息傳遞、技能幫教等問題。
目前,全縣組建村(社區)精神脫貧互助組148個,許多互助組堅持每月入戶開展活動兩次以上。縣委領導這樣闡述決策的初衷:“如果簡單地給錢給物,會助長群眾等靠要思想。我們在落實各項幫扶措施時,一開始就在如何培育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上下功夫。讓他們學會自力更生、自我發展。這才是實現脫貧致富的長久之計。”
創新載體:“宣講+文藝”搭建扶志扶智大舞臺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丹鳳縣注重培養新型農民、優秀鄉土人才,促使貧困戶向文化示范戶、精神文明戶、產業專業戶轉變。
縣上積極改進農民培訓方式,突出培育他們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由專家學者、致富能人、業務骨干等組成的精神扶貧小分隊,深入田間地頭,現場解決困難群眾生產實踐中的問題。
在鎮村創建脫貧攻堅農民夜校155個,采取“群眾點菜單、干部來做菜”的方式進行授課。有針對性地解決政策釋疑、信息傳遞、法律服務等問題。目前,農民夜校已舉辦各類培訓班450多期,為群眾編印發放脫貧攻堅《農民夜校讀本》《惠民政策匯編》等教材2.5萬多冊。
縣上積極創新“宣講+文藝”模式,把政策說教融入文藝活動,把道德講堂搬到農家院落,突出以弘揚勤勞致富、孝老敬老等傳統美德,引導群眾拋棄等靠要消極思想,樹立良好家風民風,引導他們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相關部門在開展文化進萬家、“三下鄉”等文化惠民活動中,注重培養鄉村文化藝術人才,變送文化為“種”文化,變自唱自拉為大合唱、交響樂。
去年,縣委宣傳部編輯《漫解脫貧攻堅》連環畫冊,通過漫畫和順口溜,在《當代陜西》《商洛日報》連載。拍攝了微電影《段家灣的笑聲》,深受群眾歡迎和各級領導好評。今年,縣上還結合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策劃了攝影、書畫、文學大賽,文藝匯演、微電影拍攝、文藝采風等六大活動。
項目帶動:“基建+創建”占領農村思想主陣地
縣上堅持用抓項目的思路推進精神脫貧。整合公共服務資源,探索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打造融思想教育、道德養成、文化傳承、精神娛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平臺。結合“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創建,在各行政村建立文化廣場和鄉村舞臺,主要路段和人口集中區設置宣傳牌、文化墻等設施。搜集整理崇德向善、便于傳誦的家規家訓,修訂完善村規民約,讓其作為一種特別的“文化裝飾品”進入千家萬戶。他們堅持用貧困戶發展產業、參加就業來檢驗精神脫貧成效。縣上專門建立社區工廠,安排貧困戶就業,千方百計調動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
土門鎮高峪村52歲的彭海朝,雙腿有殘疾,被作為特殊人群吸納進社區工廠,從此有了固定收入。彭海朝高興地說:“在政府的幫扶下,我住上了樓房,做夢也想不到。我的竹編產品在網上銷售,月均凈收入在3000元以上。年底我家就要脫貧了!”
據縣扶志扶智指揮部總指揮、宣傳部部長王舒介紹,下一步,丹鳳將深化“四扶五風六化”行動,通過開展“四幫四扶”主題活動,實現政策宣講、技術培訓、愛心超市、移風易俗、鄉風文明、文化惠民、統籌宣傳“七個大提升”,全力助推脫貧摘帽目標如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