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小龍
“能在家門口上班,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3月19日,鎮安縣鐵廠鎮鐵銅村辰航服飾加工廠職工陳道玲興奮地說,丈夫長年在外務工,自己只能在家照顧患病的公公和上學的孩子,可自從村上有了服裝廠,每個月能收入近2000元。
這座建立在大山深處的辰航服飾加工廠,是南京市浦口區援建我市鎮安縣的一個扶貧工廠項目,自去年10月份運營以來,帶動了鐵銅村及周邊100多名貧困群眾就近就業,人均年收入可達兩萬元左右,有效緩解了當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貧困勞動力穩定增收難的問題。而這只是寧商扶貧協作的一個縮影。
南京地處長江下游,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經濟發達;商洛,地處秦嶺腹地,是國家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兩個本無交集的城市,卻因中央的重大決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便結下了深厚友誼,南京市持之以恒幫助支持商洛發展,特別是自2017年以來,兩地往來更加緊密,不斷拓展協作的廣度和深度,積極開展全方位合作,攜手向脫貧攻堅發起總攻。
完善機制筑牢協作基礎
過去的兩年,是寧商協作歷史上互訪頻次最多、合作領域最廣、交流規模最大,也是對口協作最扎實、幫扶成效最明顯的兩年,寧商兩市各級各部門互訪交流620多批次、近6000人次。
為認真落實中央東西部扶貧協作和蘇陜協作的部署要求,確保寧商扶貧協作取得實效,兩市從一開始就簽訂了合作協議,圍繞產業合作、人才支援、旅游協作、勞務協作、助學扶貧、醫療援建等六大方面編制了《南京市“十三五”對口幫扶商洛市扶貧協作規劃》,規劃期內計劃籌集扶貧協作資金3.62億元,實施扶貧協作項目164個。
兩年來,兩市市委書記先后4次會面,市級領導互訪對接15批次362人次,著力推進寧商協作的重點難點工作,同時組織開展扶貧協作項目考察、專題座談會、聯席會議、專題招商推介等一系列活動,推動寧商協作和經濟合作進一步深化。市級部門密切合作,組織、宣傳、發改等有關部門和單位共簽訂28項合作協議,為寧商協作交流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各結對縣區、鎮辦、村(社區)共同推進落實寧商協作工作任務,扶貧協作著力點不斷向基層延伸。
聚焦產業瞄準脫貧關鍵
“通過認領的光伏和食用菌,我去年拿到了5500元的分紅,我相信日子一定會好起來的。”商州區夜村鎮何家塬村貧困戶楊花逢人就夸黨的好政策。
何家塬村村支書蘇建貞告訴記者,村上貧困程度深,產業基礎薄弱,如何帶領貧困群眾奔小康,一直是困擾自己的難題。2017年何家塬村作為寧商協作促“三變”改革及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村,爭取到寧商協作扶貧資金30萬元,村上將14萬元作為集體股本金投入食用菌公司,并用剩余的16萬元集體認購大荊鎮龍山光伏,貧困戶由農民變為“股民”,可享受到分紅,還可以流轉土地、務工增收。
2017年以來,通過南京市對口幫扶商洛工作組和我市發改、農業等部門的實踐總結,提煉出依托寧商協作扶持資金,以強推“三變”改革為途徑和抓手,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兩年來,我市利用蘇陜協作資金累計支持266個集體經濟試點村,這在全省是首創,獲得了省上領導的充分肯定。目前,從2017年支持的50個試點村情況看,村集體經濟凈收益641.37萬元,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戶均分紅654元;帶動3.31萬農戶、5800貧困戶增收,試點效果已初步顯現。
從始至終,兩市都把產業合作作為扶貧協作的主攻方向,助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只是一個縮影。南京市始終聚焦帶貧效應精準安排扶貧協作項目,兩年來共安排蘇陜協作資金4.36億元,共支持284個扶貧協作項目,帶動近10.7萬名貧困人口增收。此外,還想方設法從市、區兩級財政為我市爭取到額外的財政性資金1.25億元,在蘇陜結對市中遙遙領先,占全省的1/3以上。
此外,南京市積極推動寧企入商,共引進企業投資合作項目39個,已完成投資18.7億元,其中引進的企業投入到位資金4.9億元;9個項目先后在蘇陜兩省交流活動上簽約,項目進展順利。商產入寧穩步推進,目前已在南京市開設11家商洛農產品實體門店,引薦蘇寧易購、南京廣電貓貓等41家電商與我市合作。兩市商務局多次組織服裝家紡企業專題對接,達成合作意向3個,南京陽成服飾公司在柞水縣小嶺工業園區投資2000萬元建設分廠。江蘇省中醫院馬鞍山井泉中藥飲片有限公司與商洛市簽訂年需3000噸、總價值約1.5億元的中藥材訂單,與我市23個村合作社分別簽訂中藥材訂單協議。我市34家3A級以上景區實行對南京市民免門票優惠政策以來,共接待南京市民1萬多人次。
人才交流增強智力支撐
“多虧了楊建醫生,他幫我們醫院成立了眼科診療室,幫我們培養眼科人才,解決了縣里眼科患者就醫難的問題。”柞水縣醫院負責人高興地說。
“通過學習,讓我開闊了視野,堅定了帶領鄉親增收致富的方向和信心。”商州區楊峪河鎮吳莊村村支書李紅衛回憶起在南京培訓的情形,眼睛里閃耀著光芒。
扶貧先強智,人才是關鍵。兩市堅持進行黨政干部、專業技術人員長期掛職交流和短期培訓相結合,不斷將南京的先進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引入我市。兩年來,我市選派85名黨政干部到南京掛職鍛煉,先后組織黨政干部、鎮村干部、企業負責人、農村致富帶頭人3750多人次赴南京培訓學習、交流合作,省委組織部對我市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將全省干部培訓補助金的一半給了我市。南京市派出17名優秀黨政領導干部到我市掛職工作,126名專業技術人才來我市支教、支醫、支農,特別是幫助鎮安縣引進南京大學張鳳鳴博士工作站,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引入了新思想、新理念。
重視民生增進群眾福祉
去年7月13日至17日,對于洛南縣的20名貧困學生來說,是非常值得高興和懷念的日子,他們平生第一次坐上了火車,第一次去了南京,第一次參觀了博物館,第一次游玩了海底世界……太多的第一次令這些孩子們難忘。
兩年來,南京市相關縣區及部門組織我市貧困學生赴南京開展夏令營活動5場、96人次,讓貧困孩子走出大山、開闊眼界,堅定他們奮發學習、擺脫貧困的志向,更重要的是讓寧商傳統友誼代代傳承。南京市教育局連續兩年暑期組織教育專家團隊赴商洛送教培訓,20對學校開展結對協作,江寧區援助洛南縣、浦口區援助鎮安縣的幼兒園解決了移民搬遷點周邊460多名幼兒、64名貧困戶兒童入學。
此外,兩地11家醫院開展結對合作,南京市投建商洛市中心醫院以及江寧區、六合區援建的縣遠程醫療會診系統為商洛開展疑難病例會診120例,做法在全省推廣。南京市利用額外財政資金幫助我市建設村內道路33.8公里,鎮村學校10所,貧困村衛生室和鎮村養老院54所。南京市政府以及六合區政府援助資金建設的山陽四所兜底保障院已入住特困兜底保障對象383人,做法被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在實地調研中給予充分肯定。兩年來共開展勞務專場招聘活動160多場次,江蘇企業提供就業崗位兩萬多個,實現赴東部地區就業貧困勞動力4950多人,積極幫助我市建設社區工廠和扶貧車間20個,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404人,實現貧困戶“家門口”就業。
愛心幫扶凝聚千里親情
去年10月17日,“國家扶貧日”當天,南京我樂家居組織部分員工來到商州區牧護關鎮鐵爐子小學,給孩子們送來了68套桌椅和50套兒童讀物,奉獻了企業的愛心。
南京市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寧商扶貧協作,截至去年年底,捐贈資金1806萬元、愛心物資805萬元,捐資捐物總量在蘇陜結對市中最多,占蘇陜結對市1/4以上。
兩市相關單位和機構建立了對口協作機制,南京市委統戰部、市工商聯發動企業籌資200萬元支持商洛初級中學建設并資助500名貧困學生。南京市婦聯捐贈20萬元助貧基金,攜手打造商洛貧困縣區婦女就業創業基地。南京日報社、南京廣電集團等媒體策劃了系列公益行等活動,為我市捐款捐物近80萬元。南京市20多家慈善機構、社會組織為我市捐贈扶貧資金524萬元、物資465萬元。江蘇瑞華慈善基金會捐贈助學金200萬元幫助山陽、柞水800多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并捐助200萬元幫助建設山陽縣兒童福利院。南京紅十字會為我市79個貧困村愛心超市捐贈了120萬元衣物。南京倍德公益專門為商洛開設“重疾無憂”防貧公益項目,為鎮安縣6所小學3848名學生送上重大疾病保險。
跨越千里,寧商情深。東西部扶貧協作,讓南京與商洛跨越千里的情誼更加深厚,攜手共建幫扶大格局,奏響實現全面小康的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