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靚

從1982年到2005年,舞臺上的王海青揮灑汗水,用游刃有余的表演,換來無數鮮花和掌聲;2005年,王海青褪去戲服,走下舞臺到群眾中去,以商洛市群藝館館長身份扎根群眾,至今已有13年。角色轉變,初心不變,她說:“從業(yè)36年,我發(fā)自內心的熱愛這一行。”說這些的時候,王海青臉上不自覺地揚起了笑容,轉身從柜子里翻出當年表演的照片給記者看。
歲月給了王海青時間去積淀,從青年表演藝術家、商洛市首屆人大代表、國家一級演員、研究員到批準享受國務院津貼、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個人、陜西省“四個一批”人才、商洛市拔尖人才……這些無數榮譽的背后,承載著她對文藝事業(yè)的堅持和熱愛。
王海青在劇團里長大,從小耳濡目染,喜歡上了表演,加之在父親的指導和鼓勵下,14歲便進劇團,系統學習起花鼓戲。
“當時劇團開始重視對小演員全方位的培養(yǎng),從1982年我進了劇團,有長達5年的系統培訓,除了戲曲的基本訓練,訓練班更重視素質教育和歷史文化的培養(yǎng)。”5年時間過去,王海青在全省青年演員小戲調演中嶄露頭角。走上舞臺后王海青開始在花鼓戲《山姑娘》《泉水清清》《山魂》《大云寺》《攬月》等二十多臺劇目中擔任重要角色,受到廣泛好評,為她打開了知名度,并被戲曲界譽為商洛戲鄉(xiāng)的“花鼓之花”。
2000年,年僅32歲的王海青擔任商洛劇團副團長。商洛劇團建團50多年來,唯一一位女副團長,如何獲得大家認可與支持,王海青需要用能力證明自己。成為副團長后,王海青想將商洛花鼓戲推向更廣闊的舞臺,讓更多人知道花鼓戲,喜愛花鼓戲,這時候她恰好發(fā)現一個題材好、內容新穎的劇本《月亮光光》,她找到商洛籍著名編劇,國家一級導演徐小強,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兩人一拍即合,著手改編劇本。然而,創(chuàng)作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王海青回憶起當時的艱難處境:劇團資金匱乏,人手不夠,二度創(chuàng)作過程中她累到住院,幾乎是傾注全部心血。《月亮光光》一經亮相,迅速獲得業(yè)界和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進入大專院校、農村開始巡演。該劇榮獲曹禺戲劇文學獎、中國第七屆藝術節(jié)特別獎,王海青憑借林怡芳一角,獲得文華表演獎,當時,文化部、北京市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邀請整個班底進京參加首屆慶祝建國55周年展演。
2005年,由于身體原因,王海青離開了自己熱愛的表演事業(yè),調入商洛市群藝館擔任館長。從觀眾喜愛的角轉化成為群眾搭建舞臺的群文工作者,她沒有因為這樣的落差而消沉,還是把一貫敬業(yè)愛崗的品質發(fā)揮得更加接地氣,從群眾中來再回到群眾中去。
到群藝館報到的第一天,她被當時的破敗景象驚著了,市群藝館的辦公條件極差,甚至連一張好的桌椅都沒有,面對這樣的環(huán)境如何搞好群眾文化工作,如何更加貼近群眾,滿足群眾的需求?
通過多方爭取和努力,在上級和政府的支持下,王海青將之前地下一層的辦公場所遷到明亮寬敞的辦公樓里,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工作中她既注重提高人員整體業(yè)務水平,生活中也時刻關心職工,做到冷暖相知;業(yè)務輔導方面,她以身作則,精益求精,組織干部職工深入基層投入工作,到群眾中去,形成良好的基層文化氛圍。
王海青說:“硬件條件差,我們可以走出去辦活動,人員不夠我們可以吸納社會力量,全社會都是我們群眾文化的人才。”群藝館每年開展的文化活動、藝術展覽、輔導培訓、文化惠民深入人心。
隨著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東風,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如今群藝館有36個人員編制,有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藝術展覽、群眾文化活動部等13個部室,增設了非遺保護中心,將商洛市唯一的群眾文化刊物《商洛文化》重新改版,并獲得全國優(yōu)秀群文期刊欄目獎、陜西省群文期刊獎、全國群文期刊主編獎。王海青把滿腔熱血投注到群眾文化事業(yè)之中,成為商洛市群眾文化工作的領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