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市環境保護工作綜述






彭金鋒王濤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市環境保護事業在歷屆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生態文明改革,著力補齊生態環保短板,不懈追求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綠色夢想。如今商洛天藍、地綠、水清、土凈,四季常有綠、處處都是景,“商洛藍”已成為靚麗的城市名片,綠色已成為商洛最厚重的底色。
◎強化責任擔當環保機制不斷完善
40年來,我市堅持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形成了黨政齊抓共管、社會全面參與的大環保格局,綠色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完善。
環保機構不斷加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市環境保護機構建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快速發展歷程。1977年11月商洛地區環境監測站和環境保護辦公室分別正式成立,在人員編制較少的情況下,開啟了環境保護工作。1981年8月,商洛地區環境保護局成立,開始開展水、大氣監測。1998年5月,商洛地委,行署決定將商洛地區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分設為商洛地區城鄉建設局、商洛地區環境保護局,明確將環保機構列為行署的直屬機構,從而實現環保機構設置的歷史性突破。2002年,省委決定將各縣區環保機構及人員實行上劃市級垂直管理。2003年,市、縣區設立環保行政機構8個,市環保局為市人民政府組成部門。十八大以來,商洛環保事業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省市關于環境保護工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堅持綠色發展總基調,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進一步理思路、抓重點、強措施、求實效,多項重點工作在全省保持領先。市環保局被國家人社部、環保部表彰為全國環保系統先進集體。生態發展戰略確立。1999年12月,商洛地區環保局編制了《商洛地區環境保護“十五”計劃和2015年長遠規劃》,共規劃了50個污染源治理項目、9個清潔生產工程項目、10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工程、7個地表水水源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7個生態及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26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02年后,商洛市先后制定了《商洛市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十年規劃》《商洛市“十一五”計劃和2020年長遠目標規劃》《商洛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商洛市“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和2020年長遠目標規劃》《商洛市“十二五”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規劃》《商洛市“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等,生態立市戰略穩步實施,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項目環境管理建設加強。1986年,商洛地區城鄉建設局發布《商洛地區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試行辦法》和《商洛地區鄉鎮企業環境管理實施辦法》,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1987年,商洛地區首次邀請省環保專家來商審查部分企業的環境評價大綱,至1992年底10年間在商洛地區各縣市共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監測40個單位。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頒布實施,市環境保護局成立了第一屆環境影響評價審查委員會,規范建設項目環評審查程序。去年以來,我市先后計劃投資34245.83萬元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計劃爭取中省環保專項資金20060萬元實施二龍山水庫水源地保護項目、計劃爭取中省投資30億元實施“一江清水供京津”污染防治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為商洛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發展動力。
◎加強污染防治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一段時間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市經濟也迎來了高速發展期,一大批的企業紛紛建成,由于技術工藝落后,這些企業為我市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環保形勢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多年來,我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動搖,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特別是近年來,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堅持把突出環境問題整改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抓,切實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和一批歷史遺留問題,確保生態環境安全。
實施碧水工程。1982年以前,全區有縣以上工交企業和鄉鎮企業2845個,這些企業設備陳舊、工藝落后,污染嚴重、治理困難。1988年底全區建成了一批具有商洛地區特色的污水處理設施。尤其是從2008年開始,市政府不斷加大污水處理廠建設力度,到2011年,各縣區均建成了污水處理廠,在陜南三市率先實現了縣級污水處理廠全覆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水平進一步提高。2013年在陜南三市率先開展了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全市累計實施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項目311個,累計完成投資30.93億元。先后治理工礦企業38家,淘汰落后生產線24條,關停污染企業11家,完成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企業12家,督促重污染企業建設污水處理設施42臺(套),企業污水達標排放實現了常態化。2017年初,啟動實施了新一輪水污染防治四年行動計劃,打響了丹江流域“清水持久戰”。今年1至11月,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水環境質量位居全省前列。
實施藍天工程。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一些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的空氣污染逐步顯現,一些新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對空氣產生了新的污染。由此,商洛市在空氣污染治理中,還重點對禁燒煙煤,機動車污染防治開展專項整治。從2010年7月1日起,市區環保部門停止審批中心城區新、改、擴建燃煤鍋(窯)爐,從源頭上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2012至2016年累計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1.2萬多輛。中心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中有升,連續多年居全省第一。2017年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31天,較2016年同期增加21天,持續位居全省第一,環境空氣質量省考為優秀格次,首次進入全國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行列。今年1至11月,中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09天,同比增加了2天,全市空氣環境質量繼續在全省保持領先。
實施凈土工程。一段時間以來,商洛陸續興辦了一批鉛鋅礦、銀銅礦、金礦、鉬礦、釩礦、鐵礦采選廠,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重金屬污染也隨之顯現。為此,市政府制定印發《商洛市重金屬污染重點區域防治規劃》,全力推進全市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2006年至2010年,全市在漢丹江流域新建6個垃圾處置廠,建成商洛市醫療廢物場及危險廢物場處置中心和城市醫療廢物及危險廢物處理中心,使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中心城市醫療廢物無害化集中處理率達到100%,工業危險廢物處置率為100%。2011年后,商洛市環保局一方面在企業內部推行清潔生產,優化產業結構設計,升級改造生產工藝,從源頭上控制廢物的產生;另一方面提高固體廢物的利用處置率,達到無害化處理,避免二次污染。
◎嚴格監管執法生態環境保護持續加強
近年來,我市環保事業在建設“美麗幸福新商洛”的指導下,不斷加強環境保護監管執法力度,全市環境質量穩中向好,中心城區空氣質量持續全省領先,丹江、洛河、干佑河等9條河流18個監測斷面全部達到功能區標準,丹江出省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國家Ⅱ類標準;七縣區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達標率100%;土壤和輻射環境安全可控;市區各類功能區噪聲均達到相應標準。
嚴肅查處違法行為。1998年地區環境保護局單設后,當年共查處環保違法案件49件。此后,全市環保系統及有關部門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環保專項整治,每年環境監管執法不斷加強,年均出動執法人員3000人次以上,有效促進了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尤其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的戰略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我市環境監管執法和應急管理不斷強化,先后開展了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春季環保專項執法檢查、環境監察稽查、全市VOCs專項執法檢查、化工有色冶煉行業及污水處理廠環境污染整治專項行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檢查專項行動、秋季環保專項檢查等環境監管執法活動,嚴厲查處打擊環境違法行為。2018年,全市共出動環境監察執法人員共6190人/次,檢查企業1559家/次,行政處罰128起,罰款472.41萬元。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案件4起,罰款金額17.8萬元;實施扣押查封案件54起;實施停產限產案件9起;實施移送公安機關案件22起;實施移送司法案件1起;對環境違法問題公開曝光218起;就發現問題約談企業數9起。
生態創建力度不斷加大。自2003年起,商洛市環保局按照《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組織審批商州區牧護關鎮、洛南縣高耀鄉、丹鳳縣庾嶺鎮、商南縣試馬鎮的生態示范建設規劃,以規劃促建設,推動生態示范區建設。全市16個生態示范鄉鎮、30個示范村建設全面展開。同時,市環保局不斷加強對生態旅游、自然保護區的環境管理,積極參與市旅游開發規劃及有關政策的制定,參與鎮安鷹嘴石、山陽天竺山、洛南靈口、商南新開嶺申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考察論證及評審工作。2006年,市環保局啟動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以“農村小康環保行動”為抓手,以生態示范村鎮創建為載體,建立和完善市、縣區、鄉三級生態示范創建工作網絡,抓點帶面,綜合治理農村環境污染,改善城鄉生態環境面貌,推進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尤其是去年以來,市環保局組織實施2017至2018年度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任務示范項目工程68項,涉及七縣區35個鎮149個村,總投資7000萬元。截至11月底,68項工程已全部完成,為我市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
四十年櫛風沐雨,四十年砥礪前行?;仡欁哌^的崢嶸歲月,商洛環境保護工作在歷屆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高度重視下,始終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一同砥礪前行,不斷奮進,始終與全市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為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進行了不懈努力和探索,有力的服務和支持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