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肖云
12月2日,山陽城東客運站駕駛員張曉平,被陜西省文明辦、教育廳、公安廳、交通運輸廳授予“陜西好司機”的稱號,他是本次商洛唯一獲此殊榮的班車司機。
既然選擇了遠方,就不顧風雨兼程。張曉平從小愛車,從部隊退伍后,順理成章就成了山陽縣城東客運站的一名班車司機,負責的線路是山陽縣至銀花鎮,全程45公里,沿途經過高壩、黃土凸、洛嶼、中村,路況比較復雜,人流量大,一個單趟下來需要一個半小時,每天,張曉平至少要跑3至4個單趟。10年時間,張曉平像一個陀螺,走同樣的線路,看同樣的風景,從起點到終點,再從終點返回,把十幾萬乘客安全送到他們想去的地方。這個過程,有熱愛,有失落,有感動,有苦澀,更有堅持。
下雪天,為防止車輪打滑,張曉平常常中途停車趴在地上安裝防滑鏈,冰冷刺骨的雪水、冰碴沾了他一身,凍得渾身哆嗦卻還要繼續開車;下雨天,山上會突然塌方、掉石頭,張曉平的精神總是高度緊張,不敢大意,他知道自己背負著一車人的生命安全……“其實,只要乘客理解,怎么樣都好。”張曉平說,有時乘客總是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請求,比如在高速路上、十字路口要求停車,遭拒之后,有的還罵罵咧咧。有一次,一位乘客喝多了,在車輛行駛的過程中,趺跌撞撞地在車廂過道來回走動,張曉平勸解他時,還被罵了一頓,這時,車里的乘客看不下去了,他們站出來集體聲討這名醉酒男子的行為,最終制止了他,這件事情讓張曉平十分感動,感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還有一天下午,班車從縣城出發后,因為沿線修路,一直在河道行駛,走到中途車胎突然沒氣了,“那會天都黑了,還下著雨,我下來換輪胎時,有幾個乘客跟我一起下了車,有的幫我打傘,有的幫我打手電,還勸我不要急,慢慢來。”這些話語和舉動讓張曉平心里暖融融的,他把這些“好”都記在心里,回饋給了更多的乘客。
有一次,一位老人帶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從鄉下去城里看望女兒,老奶奶年邁體弱,暈車很厲害,上車沒多久,就吐得到處都是,還濺了張曉平一身,酸臭味直嗆口鼻,張曉平連忙遞給老人紙巾和塑料袋,拿來掃帚,把穢物清理干凈。車到站后,他又幫老人拿下行李,叫了一輛摩托車,囑咐司機一定安全把老人送到她女兒的家中。去年的一天,班車在縣城客運站正準備出發,一個中年人帶來了一個六七歲的小孩,托付張曉平把孩子捎到銀花鎮上,稱到地方后孩子的父母會來接,還給了一個孩子父親的電話。17時左右車到站后,并沒有等來孩子的父母,張曉平照電話撥打過去,一直無人接聽,而孩子也說不清自己家的具體地址,無奈之下,張曉平只得暫時收留了這個小孩,先帶他去鎮上吃了一頓飯,又把他接到自己家里。到了深夜12點,終于和孩子的父母聯系上了,接到孩子后,他們激動地千謝萬謝,不停地念叨遇到好人了。
因為跑得是農村線路,張曉平車上的乘客主要以老人和孩子為主,有個別老人手上沒錢,就說:“娃,我沒錢坐車,你把我捎一段吧。”而張曉平也從不拒絕,有時看到鄉村路上,有老人步履蹣跚地走著,還會停下車來,問老人去哪里,要不要捎上一段路。張曉平說,幾乎每年都有粗心的乘客把手機、錢包遺在車上,每次他撿到了都會第一時間想辦法聯系,物歸原主。
3600多個日夜,除了大年初一、初二,張曉平基本天天在路上,他說,別人放假的時候,就是他們最忙的時候,雖然偶爾有失落,但這種情緒很快就會過去,被滿滿的責任感替代。這些年,張曉平創下了行車百萬公里無事故的安全行車記錄,自2012年以來,他連續六年被評為陜西華龍客運公司山陽分公司優秀駕駛員和先進個人,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封封表揚信。對于這些榮譽和稱贊,張曉平只淡淡地說了一句:贈人玫瑰,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