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低矮破舊的土坯房到嶄新氣派的樓房,從泥濘的鄉村土路到四通八達的公路,從沒有旅游業到成功把金絲峽創建成國家5A級景區……
回首改革開放40年來,商南,這個地處鄂豫陜三省接合部的山區縣快速崛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放眼商南縣城鄉大地,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西街棚改成功實施,國家文明城市有序創建,商鄖路“三改二”即將完工,標準化村衛生室全面覆蓋……
一項項關乎道路交通、城市發展、產業興旺、民生改善項目的實施,正書寫著商南縣快速崛起邁向小康的精彩畫卷。
道路網絡四通八達
“以前,我們去鎮上辦事很不方便,都是泥巴路,一遇到下雨天,坑坑洼洼,滿腳稀泥。”提起村里以前的交通狀況,富水鎮王家樓村村民路善行仍記憶猶新。
位于商南縣富水鎮東南部的王家樓村,距離富水鎮僅3公里,但是十幾年前,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的景象。直到2008年,鎮村干部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對接有關部門,跑項目、找資金,拆遷征地,動員村民出工出力,經過100多個日日夜夜的努力,村里通往集鎮的柏油馬路終于修通了。
追溯至改革開放初期,商南縣道路建設十分落后,只有一條省道、兩條縣道和13條鄉村道路,運輸及出行十分困難。
為改善出行條件、促進經濟發展,商南縣把交通建設作為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按照打造“立體、暢達、惠民、美麗”交通思路,構建形成“四橫、四縱、互通互連”道路網的發展目標,穩步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17年,該縣公路總里程2904.6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1.06;等級公路2246.6公里;境內鐵路42公里。
同步,為了提升運輸服務水平,商南縣按照“城鄉統籌、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思路,積極探索“交通+脫貧、+旅游、+物流”的路徑,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建設,加快通村客運、物流業發展,完善交通服務設施,全面提升運營服務保障能力。目前,客運鎮辦通車率達100%,具備條件的行政村通車率達100%,城鄉20公里范圍內班線客車公交化運營率達75%,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水平達到AAA級以上。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商南縣大力實施交通脫貧攻堅,圍繞“三通”目標,繪制了作戰圖,實行掛圖作戰、對賬銷號。2018年,實施了通村公路“油返砂”整治項目,涉及本年度34個擬退出貧困村,共31條89.12公里,這些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改善貧困村的交通狀況。
40年波瀾壯闊,40年跨越發展。如今的商南縣,高速公路寬闊平穩、橫貫東西,農村公路阡陌交錯、干凈整潔。這些,見證著變遷,詮釋著進步,使該縣群眾出行條件發生了質的飛越,也為商南縣追趕超越提供了交通保障和支撐。
城鄉面貌翻天覆地
冬日里,走進商南縣城西街棚戶區改造項目現場,只見主體工程基本完工,一座座高樓櫛比排列,一間間商鋪整裝待租,這個曾經狹長的“老”城區發生了令人驚嘆的變化。不久的將來,一個以商圣祠為中心,連接城隍廟、江西會館、現代商業酒店等建筑,融古樸與現代特色于一體的商業綜合區域,將呈現在全縣人民眼前,成為商南縣旅游業的又一張新名片。西街棚戶區的成功改造是商南縣推進城鎮化的重要實踐。
開放是風,改革為潮。商南縣搶抓改革開放熱潮和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機遇,緊緊圍繞“一心三帶五協同”規劃布局,按照“花園縣城、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同步推進的思路,強化業態培育,激發城鎮活力,全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縣城建設追求卓越。圍繞發展規劃、城區綠化、智能亮化、景觀小品、城市管理“五個提升”,縣城總規通過了評審?;疖囌景仓脜^、鸚鵡溝棚戶區改造、背街小巷綜合治理等“十大城建工程”有序推進,城區主體框架進一步拉大。迎賓大道、商鄖路改造路基全線貫通,城區天然氣長輸管網也已鋪設到位。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通過了省級提名,城市品質不斷提升。加快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縣城創建,環衛工作實現市場化運營,縣城智能亮化工程建成投用,城市管理達到新的水準。加快實施城區雨污分流、濱河路亮化改造提升等項目,道路、供排水、供氣、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城市管理、文化、娛樂、體育、休閑等服務功能明顯增強。城區7個立體停車場已完成選址等前期工作,目前建成1個。
集鎮建設突出特色。大力實施集鎮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推進試馬、富水兩個市級重點鎮,金絲峽、趙川兩個國家級重點鎮建設,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大資金投入,將垃圾收集車、果皮箱等環衛設施向鎮村普及。金絲峽官渡小鎮民國風情街和丹水驛項目建成投用,富水·皈心田園小鎮項目建設有序推進。
村莊建設彰顯美麗。以“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示范村建設為抓手,自2016年起,每年建設20個示范村,目前已經建成60個示范村。一批文明與美麗并重的鄉村成了城鎮化發展的精彩點綴,二郎廟、太吉河兩個村通過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命名,太子坪社區成為陜西省獲評2018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的四個村之一。
經濟總量八次翻番
改革開放以前,商南縣一直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農業以種植業為主。改革開放以后,該縣堅持走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三化聯動”之路,經濟總量實現了三次跨越,八次翻番。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商南縣的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為了改變這種單一的經濟結構,1970年,下鄉知青張淑珍與當地農民一道將50公斤茶籽點種在60多度陡峭的山坡上,建起了商南縣的第一個茶場。1975年,張淑珍負責的茶場首次向國家繳售商品茶250公斤。商南人用事實突破了茶葉栽培學的傳統理論,將茶葉種植地向北推進了300多公里,不僅改寫了商南縣不產茶葉的歷史,也改寫了中國茶葉的栽培史。據了解,截至2017年底,商南縣共建茶園25萬畝,其中豐產茶園12萬畝,可采摘茶園19萬畝,無性系茶園3.2萬畝,無公害認證茶園面積11萬畝;年產茶葉3900噸,產值達4.9億元。從事茶葉種植的農民有5萬人,茶農人均增收5000元。茶產業已成為富民強縣的綠色生態產業,對全縣GDP的貢獻率達30%以上。
商南縣將產業發展與群眾增收脫貧緊密結合起來,探索推行新的就業創業扶貧模式,激活移民搬遷、就業創業等各類要素,鼓勵縣域龍頭企業建設扶貧產業基地25個,涵蓋茶葉、食用菌、狝猴桃三大主導產業,中藥材、核桃等特色產業,吸納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41歲的韓金林過去在安徽開礦,兩年前回到老家試馬鎮種植茶樹,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流轉了5個村的3000多畝地建設茶園,雇用300多名貧困群眾務工,一年下來,每個勞動力收入至少有五六千元,既發展了產業,又促進了貧困農民增收。
目前,該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茶菌果畜”等優勢主導產業已初具規模,健康發展。2017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7065.8萬元,比1978年增長107.2倍,年均增長12.76%。
旅游業從無到有,到如今的“遍地開花”。商南縣堅持“生態立縣”,實施“旅游帶動”戰略,把發展生態旅游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開發了金絲峽、上蒼坊、丹江漂流、闖王寨等一批景區景點。金絲峽景區于2015年10月15日被正式批準為陜南三市首家國家5A級景區,品牌影響力、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以金絲峽為龍頭的旅游品牌效應不斷提升,旅游帶動效應初步顯現。2017年,該縣接待游客719.82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39.23億元。
在做大旅游業的進程中,商南縣依托金絲峽國家5A級景區的品牌優勢,通過流轉群眾土地房屋、鼓勵農戶發展農家樂等形式,實施了金絲峽景區門戶區提升工程、茶坊小鎮建設、后灣3A級景區托管經營等項目,即使旅游業提質增效,又提供就業崗位1000多個,帶動貧困戶603戶戶均增收2000多元。
“真沒想到呀,現在房屋更漂亮了,環境更美了,游客更多了,鄉親們腰包也鼓了。”商南縣金絲峽鎮太子坪社區群眾嚴德成談到近年來的變化時,開心得合不攏嘴。
工業經濟駛入發展快車道。商南縣圍繞現代材料、綠色食品、輕工電子、清潔能源、裝備制造五大支柱產業,大力培育骨干工業企業,推動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017年,該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24.35億元,是1978年的1292.9倍,平均每年增長20.2%,工業對GDP的拉動逐步增強。
40年來,商南縣域經濟快速增長,多數年份保持兩位數增長。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0.30億元到2017年的87.54億元,增長了290.8倍。三次產業結構在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比重顯著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平穩,由“一三二”演變為“二三一”格局,全縣工業化、城市化整體進程加快,逐步走出靠天吃飯的歷史局面,邁入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民生事業造福百姓
在商南縣,改革引起的變化不僅僅體現在經濟發展上,也拓展延伸到教育、衛生醫療、文化等社會民生事業。一組組數據記錄變遷,一個個變化見證著發展,一幅幅新圖景詮釋了商南人民從貧困到溫飽,再向小康邁進的偉大征程。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該縣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性目標,“兩基”成果繼續鞏固提高,“兩免一補”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四制改革穩步實施,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商南縣高級中學建成為標準化高中,招生規模逐年擴大,高考綜合排名多年位列商洛市第一,一、二本上線人數屢創新高。
醫療水平快速提升。該縣城鄉衛生設施和醫療條件明顯改善,2015年10月,總投資4.5億元新建的現代化二級甲等縣級綜合醫院投入使用,進一步提升了縣域綜合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實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文化惠民覆蓋城鄉。建成了商南縣文化廣場、文化藝術中心,實施了“縣有文化劇場、鎮有文化廣場、村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室)”公共文化服務工程,構建形成鎮辦、村(社區)、居民點(小區)“民間文化藝術團體”網絡式覆蓋體系,全縣城鄉群眾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
小康目標越來越近。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54.97元,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200元,部分村民已實現了小康目標。如今,在商南縣農村,自行車、縫紉機、鐘表和收音機“老四大件”已成過去,移動電話、電視機、小汽車等進入了普通農民家庭。在城鎮,電視機不斷更新,從模擬到純平再到背投,現在正逐漸被液晶、數字所取代,電腦、家庭小轎車日漸普及。
“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40年來,商南縣不僅在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實現了大發展,將成果惠及千家萬戶,而且在就業、住房、養老等民生事業方面也取得了突破,讓百姓享受到真真切切的實惠。
乘風破浪千帆競,鏗鏘步履踏歌行。40年崢嶸歲月,40年光輝歷程。40年來,從未停止砥礪前行腳步的商南人民,創造了一個個精彩瞬間烙印在商南大地,奏出了動人樂章。
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新使命呼喚新作為。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商南縣委、縣政府大力弘揚改革精神,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奮力推進“一心三帶五協同”規劃布局的實施,全力追趕超越、矢志再創輝煌,加快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新商南!
策劃:董建莉 組稿:何春紅代緒剛李治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