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余婷

在洛南縣古城鎮周嶺村,聽村支書張項琴說起這里以前是遠近聞名的柳編村,村里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會柳編手藝,過去,柳編產業是當地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近年來,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這項手藝便逐漸沒落,村上只有寥寥幾位老年人在農閑的時候,還在繼續延續著這門手藝。
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王套柱家。在一間比較潮濕的里屋,我們見到了王套柱。只見他坐在一個矮小的板凳上,腳底下踩著柳條,用麻繩將一根根細白的柳條編織在一起,約莫半天時間,一個簸箕底便在他麻繩上下纏繞間編出來了。
今年60歲的王套柱老人家中4口人,至今仍住在3間老舊的土房里。2015年,他家被識別為貧困戶。他說,他的父輩們曾是柳編匠人,主要編簸箕、笸籃等日常生產生活用具。“這些是最近剛編的,秋收結束,沒啥活干了,就編幾個簸箕掙些零花錢。”王套柱指著門背后整齊地疊放著幾個嶄新的簸箕告訴記者,柳編的材料是柳條、窄長的薄木條、麻繩或尼龍繩等,需要用到的工具則分別有大鐮、小刃、錐子、木尺等。
“柳編是個純粹的手藝活。”王套柱給記者講起了柳編的工序,首先要選在一個潮濕的環境里進行操作,才能保持柳條的柔韌性。因此王套柱選在一間地面是泥土地的臥室,用水把地面潑濕,這才開始編柳條。
制作柳條的第一步是割柳,從中挑選至少一米長細柳,然后經過剝皮、削光、曬干、截齊、浸泡后備用。其次是織繩,選優質麻稈浸泡后剝皮、擰繩、風干,待用。然后是編織,一塊板子上定好麻繩,將柳條從兩邊穿過去后,用腳踩住。如此循環往復,然后調整好順序,再用大鐮、槽錐、線錐、線刀、削刀認真地編織,同時要掌握好力度,讓柳條兩頭向中間彎起,然后用柳條的樹皮將簸箕的邊緣包裹起來,一個簸箕才算完成。最后檢查修整,用削刀削去粗糙的部分,精心為柳編制品“整容”。如果還要更美觀的話,在根據喜好涂上不同顏色的漆。
據王套柱回憶,他們村柳編最盛行的是在農業社時期,柳編是藝人們主要的收入來源,大家的手藝都很精,能編出好多種東西。現在市場不行了,柳編的東西不好賣,他只編簸箕這一種用具了。“一個簸箕需要100到120根柳條,賣價一個40元。年輕時候一天編兩個,現在上了年紀手慢了,一天只能編一個了。”這幾年在農閑時間,王套柱能編50多個,有客商上門收購,小小的簸箕能讓他有2000多元的收入。
“現在村上沒多少人還干這一行,小一輩愿意接手的就更少了。”在記者離開時,王套柱話語間不禁流露出惋惜之情。在城鎮化巨大浪潮的席卷下,農村的傳統手藝逐漸沒落,王套柱這樣的老手藝人希望能有年輕人來學習這門技藝,把傳統能夠延續下去。“靠這個掙不了啥錢,但是把老祖宗的手藝丟了還是挺可惜的。”王套柱感嘆道,“不過只要還有人上門買,我還是會繼續做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