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浩 本報記者 李小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中華大地奏響了改革開放的宏大樂章,40年來,商洛市文廣新事業始終與全市改革開放同頻共振,留下了一串串驕人的發展足跡和清晰的時代記憶,在引領和增強人民群眾文化自信的道路上邁出了鏗鏘步伐。
廣播電視新聞宣傳提振信心
金秋十月的丹鳳,天高云淡,風景如畫。一架搭載著高清攝像器材的飛行器頻繁穿梭在空中;地標性建筑花廟門前,一部高清攝像機正在滑軌上緩緩地拍攝每一個細節……商洛廣播電視臺拍攝團隊正在這里為展示丹鳳新顏新貌、彰顯城市魅力的形象宣傳片《愛上丹鳳》取鏡。
商洛的廣播新聞起步較早,1985年初各縣廣播臺將新聞節目與專題節目分開,由此拉開了廣播電視新聞宣傳改革的先河。商洛電視新聞肇始于1986年。當年12月21日,第一期《商洛新聞》與觀眾見面,這期17分鐘的欄目揭開了商洛電視新聞的第一頁。1988年建成商洛電視臺后,商洛的電視新聞宣傳工作一步一步走向正規化。從攝錄分離的采訪機到高清航拍器,從傳統視聽媒體到新媒體,如果說設備的變化是改革開放帶來的科技與經濟進步,那么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則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思想觀念的飛躍。從一個頻道到兩個頻道,從日播10多分鐘到30多個小時,再到設立新聞網站,合并廣播電視,開辦手機臺,四面開花的外宣工作……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商洛的廣播電視新聞宣傳工作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由弱到強,480多件作品獲得國家級省級新聞獎項,成為我市宣傳思想陣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聚焦商洛改革開放輝煌歷程,聚焦全市人民開發、建設美麗新家園的奮進足跡中,全市各級廣播電視臺忠實履行了主流媒體時代見證者、記錄者的神圣職責。在重大活動、主題宣傳、突發事件的新聞宣傳中,在推介商洛、宣傳商洛的對外宣傳活動中表現出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形成了廣播、電視、報紙、網站、手機臺、微信公眾號“六位一體”的全媒體宣傳體系和攝錄設備數字化、節目制作網絡化、大型活動專業化、節目播出硬盤化、產業經營多元化的全媒體制播格局。
文藝創作連上高峰
連日來,一部反映脫貧攻堅工作的新編花鼓現代戲《情懷》正在商洛劇團加緊排練。年輕的劇團團長李淼說:“我就是聽著商洛花鼓長大的。我們現在的責任就是把花鼓不斷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喜歡商洛花鼓。”
花鼓是匯聚了多種商洛地方文化元素的劇種。近年來,商洛市劇團始終堅持高標準、高水平,花大力氣對商洛花鼓進行包裝打磨,經過幾代人薪火相傳、久久為功,花鼓煥發出了新的生機。2006年,“商洛花鼓”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79年,商洛花鼓《屠夫狀元》作為國慶30周年獻禮劇目,榮獲陜西省劇本創作甲等獎,被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100多個劇種移植上演。此后,我市不斷加強藝術精品創作與研究,先后創作了一大批思想性強、藝術性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商洛花鼓戲連上高峰。1982年,《六斤縣長》參加全國現代戲年會并獲金獎;1992年,《山魂》參加陜西省首屆藝術節演出,獲得了8個一等獎,并先后參加全國現代戲年會演出和戲曲“金三角”匯演,均榮獲大獎;《小官、小販、小教師》榮獲陜西省第二屆藝術節銅獎;《情系鴛鴦樓》獲得了戲曲“金三角”優秀劇目展演獎;《大云寺》獲陜西省第四屆藝術節優秀演出獎;《商君商于行》獲陜西省建國五十周年展演優秀劇目獎。進入21世紀,又相繼推出花鼓戲原創作品《月亮光光》《紅袍》《月亮河》《帶燈》,多次獲得曹禺戲劇文學獎、中國電視“星光”獎、文華獎、白玉蘭獎、田漢戲劇獎等國家級獎項。尤其是改編自賈平凹同名小說的《帶燈》,自2014年問世以來,演出盛況空前,不僅在全國巡演,還多次在全國各種大型文藝活動中亮相,好評如潮。
與商洛花鼓戲一樣,被譽為“戲劇之鄉”商洛的秦腔、漢劇、眉戶、道情等劇種的創作也收獲頗豐。2017年,我市推選《瘋娘》《紫荊樹下》《孝義川》《闖王寨傳奇》參加第八屆陜西省藝術節,共獲獎14項。商洛花鼓戲《夫妻觀燈》《屠夫狀元》選段和漫川大調多次走出國門演出,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了商洛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
改革開放40年來,商洛的文學藝術空前繁榮。以“商山派”為風格的書畫自成一體,有500多幅作品參加了國、省50多項書畫大賽和作品展覽,獲得省以上獎勵的有200多人次。以賈平凹、京夫、方英文等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作者隊伍龐大、作品水準較高、地域特色濃厚、創作生命力旺盛,而在全省、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創作的大量優秀文學作品,享譽國內外,為壯大商洛文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公共文化服務遍及城鄉
1978年,我市僅有8個文化館、4個圖書館、4個藝術表演場所、8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大多數文化單位沒有獨立辦公地點,文化設施相當簡陋。改革開放以來,商洛高度重視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加大公共文化投入,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經過40年的發展,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體系網絡建成。縣級公共文化館、公共圖書館服務功能日趨健全,鎮、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基本實現了全市村級文化活動器材配送、文化資源共享工程、農家書屋、鄉鎮文化站及電子閱覽室的普及,建起1829個行政村農村應急廣播終端設備,商南、丹鳳縣率先建起了覆蓋全縣的農村應急廣播網,新建城市數字影院13座44個廳,實現城市數字影院全覆蓋。
近年來,我市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覆蓋范圍不斷擴大。2008年以來,爭取國家投資4400多萬元,恢復建設了七座高山廣播電視無線轉播臺,全市可以接收5套調頻廣播,三套模擬電視節目和16套無線地面數字電視節目。發展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光纜線路34126桿公里,有線電視用戶達到15萬戶。在農村偏遠地區,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工程,到2018年全市廣播覆蓋率達到97%,電視覆蓋率達到了99%,解決了30多萬邊遠山區群眾聽廣播看電視難的問題。
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遍布城鄉的群眾文化活動日益活躍,逐步走向均衡化。民間社火、自樂班、廣場舞等群眾文化活動常態化開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目前我市具有一定實力和規模的民間文藝演出團體近300個,每年演出6000多場次,民間自樂班更是遍布全市各地,文化活動更加靈活多樣。這些群眾自辦文化,成為城市和農村地區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力量,真正體現了群眾文化向群眾自身的回歸。
文物遺產傳承有道
商洛境內發現的恐龍蛋化石、舊石器文化遺址、猿人遺址、倉頡造字處、東龍山夏代遺址等證明著這里悠久的歷史,商洛境內文物眾多,文物遺產保護尤為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取得顯著成效,一大批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被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有效保護。全市已查明和掌握的不可移動文物點共有3281處,已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64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7處。近年來陸續完成了商州大云寺、商州城隍廟、洛南文廟、丹鳳船幫會館等一大批文物古建的保護維修工作。2012年至2015年完成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全市共普查國有單位收藏文物22317件組,其中全市8個博物館共收藏文物22272件組。全市8個博物館,6個布展完畢免費對外開放。
截至目前,我市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4個,省級36個,市級189個,縣級368個;商洛市文廣新局主辦的行政案件“洛南縣城隍廟被擅自遷移拆除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14—2015文物行政執法十大指導性案例”。
文化市場規范健康
商洛的文化市場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逐步發展,到目前已形成了門類齊全、運行規范、健康文明、豐富多彩的文化市場體系。市場管理體制健全,管理網絡完善,經營場所的形象風貌和文明程度進一步得到提高。
市場要繁榮,監管須到位。市文廣新系統不斷創新方法,始終高懸監管“利劍”,讓文化市場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不失健康本色。有效規范新聞出版業,全市有公開發行報刊3種,連續性內部資料性出版物32種,有省級報刊社駐商洛記者站10家,1998年以來共審讀、審批內部圖書890多種,11150萬字。2004年開始實施政府機關軟件正版化工作,2014年通過驗收。大力開展文化市場監管突出問題集中整治,常態化開展法制宣傳工作,倒逼市場主體自主整改,做到規范經營。持續開展“掃黃打非”工作,深入開展輿論環境專項整治,有效凈化文化市場,累計收繳侵權盜版及非法出版物90多萬件。市“掃黃打非”辦公室2012年至2016年連續5年獲得全省“掃黃打非”工作先進集體,2014年至2016年連續3年獲得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先進集體。2014年被授予“全國‘掃黃打非’案件查辦先進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