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亮
如今,當你邁步商洛,一座座標志性建筑鱗次櫛比,一條條柏油路四通八達,一排排霓虹燈光彩奪目……目及之處,一片繁華,欣欣向榮,休閑宜居美麗的商洛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商洛,自古就是陜西的東南門戶,長安通往荊楚的通衢大道。改革開放以來,商洛城鎮道路、橋梁、綠化、排水、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城鄉居民基本住房條件不斷改善;建筑業、房地產業、舊城改造、棚戶區改造使城市舊貌換新顏,大型商業綜合體、優秀商品住宅小區為城市增光添彩。改革開放40年,商洛城鄉建設事業發生了巨大變化。
城市規劃不斷完善
城市規劃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商洛城市規劃建設經歷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徘徊觀望,八十年代的發展啟動,九十年代的快速崛起和撤地設市后的突飛猛進階段,城市規劃日臻完善。
近年來,我市先后投入600多萬元委托省內外具有較高水平甲級資質的設計單位編制完成了大量的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先后完成了丹南(陳塬)、劉灣、火車站地區、舊城改造、行政中心、南大門等詳細規劃和江濱北路城市設計,城市管線、綠地體系,三路一街街景等專項規劃,城市詳細規劃覆蓋率由撤地設市前的12%提高到目前的75%。同時,我市委托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院修編商洛市城市總體規劃,以適應商洛快速發展的現實需要和長遠謀劃,提出了充分發揮我市生態優勢和區位優勢,全力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區”,力爭盡快把商洛建設成集山水、園林、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現代化中等城市的宏偉藍圖。
一批城市規劃的編制完成,為商洛城市科學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1988年后,商洛開始編制小城鎮總體規劃,制定目標任務,至1999年,商洛地區撤區并鄉建鎮改革全部實施完畢,商洛地區的建制鎮設置從撤區并鄉建鎮前的28個增加到了90個。2000年初,商洛行政公署提出“興州城、建縣城、抓強鎮、布新鎮”的小城鎮建設思路,之后提出“城市帶動”戰略,開展了“千村百鎮”建設整治活動和編制好村莊建設規劃,大力推動城鎮發展。2010年后,陜西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共選擇了31個建制鎮作為省級重點示范鎮,采取專項資金引導、土地指標支持、專業人才幫扶、目標責任考核等一系列措施,模塊化規劃、標準化建設,并指派省級主管部門跟蹤指導、考核,推進建設。商州區的沙河子鎮、丹鳳縣的竹林關鎮被選擇列入省級重點示范鎮。與此同時,商州區的沙河子,洛南縣的永豐,丹鳳縣的商鎮、棣花,商南縣的趙川、金絲峽,山陽縣的高壩店、漫川關,鎮安縣的云蓋寺、永樂,柞水縣的下梁、鳳凰等12個建制鎮被國家列入全國重點鎮,城建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城市品質不斷提升
城市品質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對居住城市提出的新要求,它是基礎設施、城市管理等情況的綜合反映。近年來,商洛市區建設突飛猛進,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城市品質不斷提升,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市區城鎮化建設主要分為撤地設市前的基礎建設和撤地設市后的整體推進。撤地設市前,1978年至1986年修建了北新街東段和西段,為商洛東西向發展奠定了基礎。之后修建了過境路、劉灣大橋,完成了蓮湖公園一期建設工程,修建了街心公園、西環島;開辟了占地138.6公頃的商州新區。至1998年,市區已建成以10里北新街為主軸的5街、18路、19巷,總長度40公里,城內道路寬坦、樓房林立、設施完善、經濟活躍。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不斷創新運作機制,成功運用市場運作模式,多方聚集城市建設資金,全市累計完成城鎮基礎設施建設40多億元。其中:市區已累計完成建設投資10億多元,先后實施了市區“三橫五縱”城市道路框架中的金泉路、文衛路、東環路、西新路、通江路等9條城市道路,改造硬化了北新街(中西段)及北新街南北13條路巷和東西背街、團結、東環、東關、金泉、銀泉等道路,實現了路面水泥硬化。特別是2007年以來,相繼建成了江濱大道、丹江公園、商鞅廣場、金鳳山公園等工程,完成了市行政中心、職業技術學院、體育中心、南大門拓寬、丹江立交橋、龜山公園、江南小區等一批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環境的重點項目。經過短短幾年的建設,市區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20萬人。
站在高處俯瞰商洛,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碧波如綢的十里丹江,寬闊通暢的江濱大道,綠樹成蔭的丹江公園,縱橫貫通的城市西片區路網,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耀眼迷人的城市霓虹,共同構成了一幅獨具特色的丹水繞城、城在林中、水在城中的城市景觀。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一同吹響了商洛奮進的“集結號”。
村鎮建設異彩紛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市村鎮建設初步形成熱潮,特別是商州區,隨著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農民的經濟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條件改善,要求建新房的農戶越來越多,據1982-1984年統計,原商縣約4000戶農民蓋新房,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12平方米,新建房屋多為磚木結構,有少數人家建起二層或三層小樓。
2002年撤地設市以后,全市以重點鎮建設為突破口,實施城鎮帶動,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持續穩步發展。昔日窄彎的街道變得平直寬敞,低矮的瓦屋變成樓房,商業門店鱗次櫛比,鎮容鎮貌煥然一新。重點村鎮山陽縣漫川關鎮、柞水縣鳳凰鎮、商州區夜村鎮均設立了小城鎮建設管理辦公室,配備了專門的人員,建立和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村鎮之間的道路、鎮道路網包括停車場、公廁等基礎設施基本形成。主干道、中心區等設有路燈,鎮區用上了自來水,水質符合國家標準,試點鎮自來水普及率達90%以上;設有集市貿易專業市場,鎮區供電、通訊能夠滿足生產、生活需要;街道有專人清掃,垃圾能定時清運,整潔衛生;有固定的文化、教育、娛樂、生活保健設施和活動場所,鎮區環境質量良好,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近年來,各縣區在縣域村莊布局規劃、村莊總體規劃和建設規劃的指導下,大力推進小城鎮改造升級和新農村示范點建設,重點抓好我市7鎮54村的建設整治,抓好道路、垃圾、污水、綠化、亮化等設施建設,清除亂堆、亂搭、亂建,加強集貿市場管理,大力推行農村垃圾“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試點經驗,積極發展農村沼氣設施,逐步建立清潔鄉村長效機制,扎實推進清潔鄉村工程,努力創造良好的鎮村環境。目前,我市除過12個全國重點鎮,2個省級重點示范鎮外,漫川關鎮、棣花鎮、云蓋寺鎮、鳳凰鎮被評為省級文化旅游名鎮,高壩店鎮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試點鎮,趙川鎮為省上跟蹤指導考核的市級重點鎮。同時,還評選了楊峪河鎮、夜村鎮等17個市級重點鎮和板橋鎮、景村鎮等8個“一體兩翼”規劃區內重點鎮。
住宅建設強勢推進
改革開放前,我市人均住房面積不足8平方米。改革開放后,原商縣成立首個城建開發公司,在北新街西段建設了軍民路居民住宅小區(1號住宅小區),此后,又建起了2—5號住宅小區,總面積達3.7萬平方米。1998年又在新區開辟了“桂園新村”。住宅小區的興建,使居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房屋,拔地而起的幢幢樓房,也成了市區的新街景。
2002年以來,我市圍繞“建成西安第二生活區”的目標,努力建成省內最佳宜居城市。先后啟動了丹江新城、晨光、全興園等一批重點房地產開發項目,住宅建設工作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2002年至今,全市已建成住宅281萬平方米,人均由改革開放前的8平方米提高到22.5平方米。住宅建設由過去的零星插建向規范化的小區發展。
目前,全市經濟適用住房完成建設面積54萬平方米,完成投資5.87億元。2008年,住房保障工作開展以來,我市將住房保障工作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項重要工作,每年超額完成廉租房、公租房、經適房、限價房和棚戶區改造任務,相繼建成惠民小區、洛南陽光庭院小區、丹鳳江南小區、商南東畈小區、山陽西河小區、鎮安青槐小區、柞水紅石巖等一大批保障型住房項目,3萬多住房困難家庭居住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2011年至2012年,商洛連續兩年榮獲全省保障房建設二等獎、商南縣連續3年被授予全省“十佳縣”光榮稱號。
西部大開發以來,我市通過合理確定開發項目,不斷強化房地產市場監管,確保了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全市先后建成丹江新城、江南小區、威尼斯水城、香菊苑、全興紫苑、丹江一品、時代華城等40多個有規模的住宅小區,累計投資89.58億元。住宅建設步伐的加快,大大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生存環境和幸福指數。
“群山如屏景觀多,丹江為脈水面闊;城市依山百余里,有園有林有傳說。”這是描繪商洛的一幅生動圖畫。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如詩如畫、綠色現代、開放和諧、文明宜居的商洛城市新形象將傲然展現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