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濤 張宏
秋高氣爽,正是豐收時節,山陽城鄉一片繁忙景象。
貧困戶張治飛籌資興辦的15萬袋香菇產業園,正迎來第三茬鮮菇采收期,近20名貧困戶欣喜地穿梭在大棚里,他們每天又能掙到100元的勞務費。
今年27歲的張治飛是十里鋪街道辦王莊村人。他的家境十分貧寒,一家4口人,父親67歲高齡,母親是一個殘疾人,哥哥因病久治不愈去世,他還要照顧侄子,家庭重擔落在他一人身上,日子過得很艱難。在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縣上鼓勵他增強創業信心,并通過專項扶貧資金、產業直補資金、貧困戶貸款入股和親友借貸等渠道,籌措260萬元幫他建起了香菇產業園,成為本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這是山陽縣眾多脫貧故事中的一個。
念好產業“山”字經
擴大產業規模,形成產業特色,打造產業品牌,是山陽縣脫貧標本兼治的有力措施。
山陽縣著力培育獨具特色的增收產業,做大做強“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按照“長抓藥果短抓菌,集中規模抓畜禽,因地制宜發展光伏、旅游等產業”的思路,重點發展中藥材、食用菌、林果、畜禽“四大全產業鏈”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茶葉、中蜂、光伏、旅游產業,大力發展勞務輸出和電商產業。今年以來,全縣新建中藥材基地19萬畝、林果基地5.9萬畝,累計分別達到53萬畝、133.68萬畝;新發展畜禽養殖161.16萬只(頭)、食用菌5000萬袋;新建茶葉基地3.1萬畝,累計達到15.61萬畝;新養殖中蜂1萬箱,累計達到4.6萬箱,發展中蜂養殖專業村32個。
大力推行“三帶三創”,創新產業扶貧模式。實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能人大戶“三大帶動”,新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家、專業合作社43個、能人大戶96戶。突出金融扶貧、包抓幫扶、產品銷售“三大創新”,成立縣扶貧開發移民搬遷投資公司,設立產業專項資金1.2億元,撬動銀行貸款10億元,吸引社會資本6.8億元;與長安航空合作實施“航空扶貧”,將山陽農特產品送上藍天;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上半年實現網上銷售1.9億元。
加快推進“三變”改革,狠抓產業發展。以發展集體經濟為目標,在有條件的村成立村集體經濟發展公司20個,啟動實施“三變”改革試點村和集體經濟示范村建設100個,全縣239個村實現了集體經濟全覆蓋,其中74個村集體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大力實施“黨支部+集體經濟+‘三變’改革+貧困戶”黨建領航精準脫貧模式,為加快“三變”改革、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組織保障。以君子澗村為例,建成年產100萬袋食用菌基地,村集體每年可有7萬元收入積累。
下好就業先手棋
在貧困戶的收入調查表中,除了穩固的增收產業,就業收入占比十分突出。山陽縣興建產業基地,引導群眾參與生產經營,力促產業與就業脫貧的有益實踐,鋪就了就業致富的陽光大道。
打造山陽就業品牌,讓農民群眾不離家門實現脫貧的致富大門已經開啟。縣上充分發揮建筑業優勢,制定出臺了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及時動員4家企業將注冊地遷回山陽,目前全縣共有二級以上資質建筑企業16家,通過開展建筑技能培訓,年轉移就業2萬多人。與此同時,加快板巖、高壩等15個服裝、腸衣護套加工等社區工廠和扶貧車間建設,帶動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增收。
高壩店鎮建成4個1000平方米腸衣加工車間,帶動本地貧困群眾就業200人。啟動發展草編手工作坊2處,服裝加工廠1處,實現搬遷戶就近穩定就業。截至目前,該鎮外出就業培訓1500人次,有組織外出就業1500人。板巖鎮引進天竺綠化苗圃有限公司,在曹家寺村王村組以每畝1000元的租金流轉土地120畝,投資1700萬元建成苗木花卉基地,吸納114戶貧困戶入股分紅,為貧困人口提供60多個日常入園務工崗位,貧困戶戶均增收5000多元。
勞務創收成為貧困群眾脫貧的支柱產業。據了解,高壩店鎮探索成立鎮村勞務公司,加強與南京六合區開展勞務協作,扎實開展“春風行動”,將就業創業培訓與產業發展結合、與市場接軌、與勞動力意愿銜接,采取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崗前培訓等模式,完成就業創業技能培訓18期1860人。同時,邀請商洛市新潮學院、山陽縣職業技術學校老師,針對中華蜂養殖、家禽養殖、藥材種植、核桃科管、廚藝提升、技術工種等項目突出開展技能培訓工作,促進貧困戶轉移就業增收。
雷續平是高壩店鎮君子澗村一個典型貧困戶,因病致殘的老雷不靠政府“輸血”,他自己入股食用菌村集體經濟2000元,政府補貼2000元,今年兩次分紅360元。他老兩口在園區務工收入1萬多元,還為公司代養食用菌1萬袋,自己發展6000袋,年收入幾萬元呢。
當好致富帶頭人
劉黑娃是中村鎮洪河寺村知識型農民,他因殘致貧,孩子上高中,四口之家拖累很重。但令人敬佩的是他身殘志堅,自強自立,積極參加縣人社局舉辦的創業培訓班,刻苦學習養殖技術。去年,在民政局免費發放15頭豬崽的扶持下,他夫妻倆辛勤種糧,割草儲飼,年底15頭生豬毛收入3.6萬元。“咱爭取早日脫貧,少給政府添麻煩。”劉黑娃語氣十分堅定。
對于有脫貧夢想的人,政府扶持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今年,劉黑娃將養豬規模擴大到20頭,還存欄了1頭能繁母豬,借助蘇陜合作項目機遇,自主發展木耳130架,并參股中村鎮移民搬遷門面房“新欣”項目和丹參基地入股分紅。劉黑娃告訴筆者,年底保守收入五六萬元。據了解,該村今年已發展丹參種植300畝,建成木耳生產2000架,養殖生態黑豬130頭。
年產100萬袋食用菌的高壩店鎮君子澗村福臨緣公司,為脫貧攻堅發揮了示范作用,許多貧困群眾把握時機,借船出海。大坪地組于拴民學到香菇栽培技術,在產業園務工年收入3萬多元。72歲的經堂組南忠智自建3個大棚,養菌5000袋,并為公司代管7000袋,除了公司支付7000元管護費外,他栽培的香菇就能賣3萬元以上。在該村,互學互幫,取長補短,抱團致富的純樸民風已經形成。村主任孫俊富坦言,目前全村有20多戶貧困戶相互交流栽培經驗,互相幫工不索取任何報酬,采取儲存工值的模式抱團致富。
山陽縣扶貧局局長李文坦言,縣委宣傳部推動的精神文化脫貧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目前,全縣干部群眾熱情高漲,涌現出一大批像張治飛、劉黑娃這樣的創業致富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