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實施“五大工程”提升脫貧質量連續報道之一
本報記者 吉文艷
編者按我市把2018年作為脫貧攻堅的關鍵年。繼春季攻勢、夏季行動后,我市發起脫貧攻堅秋季沖刺,以實施穩定收入機制保障、基礎設施竣工投運、安全住房達標入住、信息數據科學管理、精品典型創新培育“五大工程”為核心,全面組織開展各項攻堅工作預驗收和達標認定工作,確保脫貧攻堅工作結轉有序,壓茬推進,全面完成年度減貧任務。本報從即日起,就全市實施“五大工程”提升脫貧質量進行系列報道,敬請讀者朋友關注。
9月18日上午,秋雨霏霏,商南縣試馬鎮郭家埡村村民董曉紅送孩子上學后,便匆忙趕往試馬中學參加縣上的光伏扶貧收益發放儀式,代表580多戶參與分紅的貧困戶發言。董曉紅是郭家埡村的貧困戶,丈夫早亡,兩個孩子還在上學,沉重的生活壓在她一個人肩上,曾一度讓她喪失生活的勇氣。
入股分紅、去村里的扶貧工廠務工、為兩個孩子落實教育補助……脫貧攻堅帶來的紅利讓董曉紅看到了希望。“今天我領到了3050元,我們娘仨年前的生活費就有了,再加上我打工和做清潔工的補助,收入增加了不少。”董曉紅信心滿滿地說。董曉紅家的變化是我市實施“五大工程”提升脫貧質量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我市在實施脫貧攻堅春季攻勢、夏季行動后,發起了秋季沖刺,在如何穩定貧困戶家庭收入上持續發力,全力解決事關群眾長遠發展的增收問題。
持續深化“三帶一創”產業精準扶貧,建立健全穩定的產業增收聯結機制。我市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按照每縣區培育2-3個全鏈條特色產業的要求,著力培育農業、光伏、電商、旅游、農產品加工5大扶貧產業體系,有效提升產業扶貧質量。全市深入推進現代農業園區、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建設,打造了諸如商南縣“先借后還”、洛南縣財政投資“折股量化”等一批可借鑒的產業脫貧示范點,有力提升了主體的帶貧能力。加速推進“三變”改革,全力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施農村“三變”改革“521”行動,爭取財政資金1.9億元注資420個村,印發村集體經濟項目管理文件,加強財政資金使用指導,糾正股權設置中集體權益股、發展股混設和貧困戶獨享財政注資等問題,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發揮市縣產業脫貧技術服務110指揮中心調度作用,召開產業脫貧技術服務工作推進會,推動13個市級產業脫貧技術服務專家團包縣服務,組織職業農民、農村能人開辦“田間課堂”“農民夜校”,做到技術幫扶精準到人。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認證,不斷深化農產品營銷推介,強化品牌創建,有效推進產銷對接。培育職業農民1964人,開展上門技術服務2860場次,培訓服務貧困群眾18.19萬人。至8月底,通過培育農業、光伏、電商、旅游、農產品加工等5大扶貧產業體系,全市有長線產業貧困戶10.16萬戶,占產業扶持戶83287戶的122%,有2995個經營主體參與產業脫貧,帶動6.95萬戶、21.78萬人發展特色產業,建立了利益聯結關系。上半年,全市607個村開展“三變”改革,154個村收益分紅360萬元,惠及15760戶貧困戶。
深入開展“萬企幫萬村”和商洛農副產品進南京活動,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產銷對接平臺,解決商洛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問題,落實產業項目和投資收益分紅政策。市工商聯統籌謀劃、加強指導,在全市打造了鎮安銀坪、山陽耿村等20多個“萬企幫萬村”活動示范點,以點帶面、以點促面,引導廣大企業踴躍向貧困村集結、齊心向脫貧攻堅發力。積極挖掘先進企業典型,選擇幫扶力度大、脫貧效果好的企業進行集中宣傳,涌現出了一批像陜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鎮安雪櫻花魔芋制品公司、丹鳳華茂牧業集團等有影響力、帶動力、傳播力的優秀民營企業,營造了企業積極參與脫貧的良好氛圍。至8月底,全市累計已有848家企業,投入資金3.9億元,幫扶682個貧困村、9.24萬貧困人口,實施產業幫扶、就業幫扶、技能幫扶、公益幫扶等項目1343個。爭取蘇陜扶貧協作資金共1.726億元,安排村集體經濟示范項目162個7570萬元,項目覆蓋全市219個貧困村,建成后可帶動42130名貧困人口脫貧退出;安排寧商扶貧協作產業項目58個9140萬元,項目覆蓋貧困人口85313人,建成后人均年增收1500元。全市實施“企業+特色產業+貧困戶”“企業人才+貧困戶”等幫扶模式,受到省工商聯領導的肯定。與此同時,我市加快推進電商扶貧,著力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產銷對接平臺,解決核桃、板栗、香菇、木耳、中藥材、茶葉及生態養殖產品的銷售問題,落實產業項目和投資受益分紅政策,增加貧困戶收入。今年以來,我市共建成農村電子商務站點445個,開設農村網店6200家,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3億元,其中銷售農產品3.1億元,帶動貧困人口3.6萬人。
建立各級“勞務指導工作站”,讓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就業,積極開發行政事業單位公益專崗,全面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支持貧困群眾實施創業項目。市人社局分類建立外出和就近務工人員信息臺賬,定期提供務工信息;對于年齡偏大、智力水平低、缺乏勞動技能、外出務工難和收入不穩定的“零散務工”人員,強化技能培訓,提供就近務工信息,開展有組織的勞務幫扶,努力破解貧困戶收入不穩定難題。進一步開發行政事業單位公益專崗,促進貧困人口穩定就業。積極搭建創業平臺,全面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支持貧困群眾實施創業項目增加收入。目前,全市轉移勞動力29411人,占全年計劃任務22266人的132%;市縣兩級共開發公益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1847人;開發貧困村公益特崗2757人。同時以就業扶貧基地、社區工廠、就業扶貧創業孵化基地等載體為重要抓手,充分發揮其就近就地吸納或轉移貧困戶就業的作用。至8月底,全市共有各類就業扶貧基地120多個,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5487人,完成任務4650人的118%。
加大政策保障性扶持力度,通過落實金融扶貧、生態補償、土地流轉、社保兜底等保障性措施,穩定增加貧困戶收入。市民政局充分發揮民政系統救助政策的保障效應,最大限度確保保障對象生活穩定。至8月底,全市農村低保對象共有32670戶90172人,發放低保資金14358.19萬元;農村特困人員17448人,發放救助供養資金4981.26萬元;實施醫療救助111402人次,發放資金5709.43萬元;實施臨時救助18803人次,發放資金2606.71萬元。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生態護林員5782名,累計兌付工資1984.6萬元,全面完成了國家生態效益補償兌付工作,向4.5萬戶貧困戶兌付資金1883萬元,向2.8萬戶貧困戶兌現退耕還林補助資金2467萬元,新建核桃園5萬畝,開展核桃綜合科管296萬畝,新建中藥材基地26.96萬畝。全年生態護林員穩定在5000名以上,生態效益補償3萬戶、退耕還林0.8萬戶,新建核桃良種園7萬畝,板栗低產園改造8.5萬畝,新發展中藥材32萬畝,林業產業快速發展,加快了貧困群眾的增收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