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汪锳吉 文艷 通訊員冀新鵬





“一路風光無限美,青山綠水惹人醉,山野清風撲面來,農產豐富多藥材,光照充足可發電,農民圍著產業轉。”這是今年“五一”小長假,江蘇的一名游客來商洛游玩,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見聞感受。
我市地處秦嶺南麓,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區和關中生態屏障,是全省生態植被狀態最好的地方之一。然而,我市也是國家集中連片貧困區、秦巴山區深度貧困地區。近年來,全市上下突出綠色發展主線,堅持產業綠色化、城鎮景區化、田園景觀化發展思路,依托生態優勢蹚出一條綠色脫貧道路。
市委書記陳俊說:“打好脫貧攻堅戰是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商洛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之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由擴量增產向提質增效轉變。”
特色農業綠山富民
良好的自然環境,撫育了眾多優良物種。據統計,商洛有適生中藥材1000多種,農林特產260多種,核桃、板栗、柿子產量居陜西之首;有“天然藥庫”“中國核桃之都”“全國板栗之鄉”及“北方茶葉之鄉”之稱;“商洛丹參”“洛南核桃”“洛南豆腐”“云蓋寺掛面”等先后入選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6年被命名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
圍繞這些自然稟賦,我市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把特色和特產嫁接到扶貧產業鏈上,著力培育特色種植、特色養殖、林果、中藥材等產業,把優良的資源變成優質的資產,既讓大地蓋好綠被子,又讓群眾鼓起錢袋子。
提升傳統林果業,發展長效脫貧產業。任村是商州有名的核桃村,核桃建園面積達到1600畝,2016年村上建起了年處理150噸干核桃的五龍山核桃加工廠,主要生產棗夾核桃、精品原核桃、椒鹽核桃等品種,如今產品進入超市和特產店銷售,與原核桃相比,利潤增加30%左右。村上還堅持把流轉核桃林地的農戶特別是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統一組織起來加入核桃合作社,組建了專業技術隊、農耕專業隊和加工專業隊,日常工作各負其責,采收期間全體投入采收,及時烘干;對沒有流轉土地、自主經營的貧困戶,合作社免費為他們修剪、微耕機翻地,并給他們一定的化肥、農藥補助,引導他們參與科學經營管理核桃,提高效益,產品按市場價回收,加工后盈利按份額再分紅增收。2016年該村有26戶貧困戶靠核桃產業脫貧,2017年95%的貧困戶也依靠核桃產業實現脫貧。
麥熟時節,在商州劉灣街道辦事處三十里鋪和黑龍口鎮、三岔鎮、大荊鎮公路兩旁的山坡上,綿延數十公里的板栗林郁郁蔥蔥,濃綠一片,樹上開滿了白色的花穗。在群眾眼里,這漫山的栗花預示著又一年的好收成。作為板栗的主產區,商洛的板栗種植超過250萬畝,年產量2萬多噸。因為缺少龍頭深加工企業,板栗受市場價格影響較大,栗農常常處于增產不增收的尷尬境地。隨著君威農貿綜合有限責任公司“萬噸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的建成和投產,當地的板栗產業得以快速發展。經過6年時間,君威公司先后在板栗適生區流轉農戶板栗園30萬畝,每年兌現群眾流轉費達500余萬元,并按照“組建基地、林權流轉、種植嫁接、科學管理、產品收購、綜合發展”的思路,組建了秦茂板栗專業合作社,形成了集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營銷為一體的林產品產業鏈,年加工銷售板栗1萬噸,解決就業300多人,帶動5萬多戶農戶走上了以發展板栗為林產品的致富道路,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
做強食用菌,打造短平快脫貧產業。在吳莊食用菌基地,一字排開的大棚一眼望不到邊,大棚里一根根菌棒整齊地擺放在架子上,菌棒上冒出了又一茬待采的香菇。大棚外不遠處的空地上晾曬著大量的香菇,采摘運送香菇的車子往來不絕,還有10多名工人正在將攪拌均勻的養料裝袋、封口,動作迅速麻利,一旁新制成的菌料袋堆積如小山。村主任張拴民向記者介紹,村上林地面積達到了2.8萬畝,制作菌棒的原料是廢棄的果木枝條,并不用砍伐林木,在當地種植食用菌,氣候條件適宜,自然資源豐富,食用菌產業能夠持續發力。在產業脫貧推進過程中,我市按照突出特色、多菌類發展的原則,以食用菌“百萬袋”生態循環生產模式為抓手,大力復制推廣“工廠專業化菌包生產+農戶分散出菇管理”的
模式,生產方式已由分散的家庭作坊式開始轉向現代農業示范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由傳統的手工作坊式生產轉向半自動化生產設備應用,同時,還重點培育了一批加工型企業,發展以食用菌產品為原料的精深加工。2017年,全市食用菌生產規模達到1.7億袋,鮮菇產量達到20萬噸,產值16億元,1000多戶貧困戶通過食用菌產業脫貧。
擴大中藥材種植,形成廣覆蓋脫貧產業。“我去年種了10畝地,能收兩噸干黃芩,純收入有兩萬多元錢!”商州區夜村鎮李河灘村村民代勤發已有30多年種植中藥材的經歷,是當地有名的種植大戶,藥材種植使他家過上了富裕的日子。商洛在中藥材產業發展上堅持把規模化、規范化基地建設作為基礎和重點,實行新建與改造相結合、人工種植與野生撫育相結合。
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商州的牡丹、黃芩、桔梗,洛南的連翹、萬壽菊,山陽的黃姜、葛根,商南的牡丹、杜仲,丹鳳的山茱萸、金銀花,鎮安的天麻、豬苓,柞水的紅豆杉、五味子等為特色的“十大商藥”規模化基地,全市規模化種植80萬畝,建立了近40個規范化示范基地,中藥材產業惠及到全市三分之一的貧困戶。
做優茶果產業,推進高度參與脫貧產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國茶葉市場的繁榮,商洛的茶葉進入大開發、大發展的快車道,茶葉品種增多、種植面積連年攀升。目前,全市建成了商南試馬、山陽法官、鎮安柴坪等5個千畝生態觀光標準化茶園,無公害茶園面積達18萬畝,茶葉專業合作社97個,茶葉加工廠達119個,從事茶產業人員30余萬人,其中有1萬多貧困戶。在果業的發展上,把建設生態果園與退耕還林、美麗鄉村、精準扶貧相結合,積極擴大果業面積增規模、調整結構走特色,大力實施狝猴桃“東擴南移”工程,在商南、洛南各新建一個千畝生態狝猴桃示范園,商州、洛南、丹鳳共新建櫻桃、葡萄標準園15個,面積達到1.04萬畝,櫻桃、狝猴桃、葡萄等各類園林水果面積達兩萬多畝,產值5.2億元。
生態旅游“美麗”脫貧
走進夏初的商洛,風景如畫的各個景區、鄉村旅游點,游客紛至沓來,旅游市場一片紅火。
“現在游客漸漸多了起來,他們在這里干農活、住農家屋、吃農家飯,體驗原生態的農村生活。”法官廟村村支書姚廣東訴說著村里的變化。這在以前根本無法想象,過去的法官廟村,是法官鎮最落后的地方,全村在冊貧困人口171戶695人。如今的法官廟,已嬗變成秦嶺原鄉農旅小鎮,層層梯田依山盤旋,千畝荷塘清水漪漪,宛如一塊巨大的明鏡嵌于青山綠野之中,清一色的秦嶺民居掩映在山林間,儼然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統計資料顯示,商洛現有林地1822萬畝,森林覆蓋率66%,全年空氣良好以上天數超過300天,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優勢,也成為打造的美麗鄉村、特色小鎮,成為發展休閑度假旅游的最佳載體。
“游路”即是“錢路”。農民不論是賣山貨、開農家樂還是從事其他的旅游服務,只要圍著游客轉總能掙到“脫貧的錢”。地處營盤鎮秦楚古道景區附近,張興蓮依托區位優勢帶頭開辦了休閑農莊,還聘請當地村民4人當廚師和服務員,為來往游客提供吃飯、住宿等服務,僅今年清明小長假三天就有1萬多元收入。青銅關鎮豐收村劉長衛等5戶移民戶,利用靠近塔云山景區的區位優勢,申請10萬元扶貧貼息貸款成立了鄉村旅游公司,帶動鄉村旅游慢慢火起來了,每戶每年凈增收1.5萬元。
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發展致富產業形成脫貧的長效機制,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重要方面。近年來,按照“全域旅游”理念,商洛積極構建“旅游+扶貧”格局,以建精品景區聯動扶貧、建美麗鄉村定點扶貧、建特色小鎮輻射扶貧和建培訓基地智力扶貧“四建”扶貧模式,全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旅游產業集群。
一產圍繞旅游做精,二產圍繞旅游轉型,三產圍繞旅游強功能,綜合產業圍繞旅游調結構,通過發展旅游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貧困群眾脫貧,旅游業成為脫貧攻堅的“全新引擎”。2017年全市共接待游客4780萬人次,綜合收入260.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98%和30.4%,旅游帶動全市2.11萬名貧困群眾脫貧增收,占年度脫貧總人數的15.8%。
光伏發電環保增收
“我去年認領了300瓦光伏,年底領就到了3000元塊錢,這樣的政策真是太好了!”6月5日,商州區北寬坪鎮鎮何家塬村貧困戶薛占英向記者介紹自己的增收門路。
薛占英家里老人患病臥床,孩子先天殘疾。2017年,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村上積極爭取到光伏發電項目,村干部動員他入股認領,但薛占英心里沒譜,也不敢認領。對此,包扶人員和鎮村干部反復上門做思想工作,積極幫他辦理扶貧貼息貸款,最終,薛占英一家在疑慮中簽訂認領協議。隨著光伏基地并網發電步入正軌,光伏產業產生收益,薛占英也領到了光伏入股收益。如今,在商洛,一大批貧困戶像樣薛占英一樣,嘗到了光伏產業帶來的甜頭,由于地理位置局限,商洛市在脫貧攻堅中,秉承“農業光伏互補、全域旅游共享”相結合的理念,大力發展光伏產業。2017年爭取省級光伏補助資金660萬元,全市建成和在建光伏發電項目累計裝機超過385MW,目前有5個縣區實現光伏產業貧困村、貧困戶全覆蓋。光伏工程建設,既為引導全民踐行綠色發展、保護綠水青山提供了政策支持,也為優化能源結構、建設和美鄉村提供了重要保障。下一步,商洛計劃利用光伏產業推動生態旅游建設,促進脫貧攻堅深入開展。
望著香菇大棚頂上上閃閃發光的光伏板,吳莊村貧困戶任志民高興地說:“這大棚里外都是錢吶。”吳莊村駐村工作隊隊長邢俊告訴記者,當地積極推進分布式光伏屋頂、光伏互補農業,通過發展“光伏+中藥材”和“光伏+食用菌”產業,既節約了空間,有發揮了生態優勢,貧困戶通過光伏認股、食用菌認股、勞務就業和土地流轉收益,多渠道增收,村里的貧困戶已嘗到了“一舉多得”的甜頭。
“要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長遠之計,堅持‘輸血’與‘造血’并舉,幫助所有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通過產業、就業實現穩定脫貧。”市扶貧局局長羅村成說。
電商進村綠色扶貧
綠色產業發展了,農產品怎樣賣出好價錢?通過電商來幫忙。80后青年徐濤在商南縣城經營著一家小店,“主要是做網上銷售,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到200多個訂單。”在徐濤的店里,當地的茶葉、蜂蜜、土雞蛋、葛根粉、神仙葉涼粉等綠色農產品一應俱全,幾個工人正在忙著打包、裝箱。
“發展電商,讓農產品和珍稀特產從田間種植、到合作社加工包裝、到跨地網上銷售、到城市餐桌,搭上互聯網這條‘高速公路’,山區農民可在多個環節中尋求脫貧致富途徑。”近年來,我市立足生態特色農產品種類豐富、質優安全的優勢,大力推行農村電商脫貧工程,依托自主開發并已上線交易的“憶秦嶺”“眾品網”等11家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上線銷售茶葉、香菇、木耳、蜂蜜、掛面特色醬制品等優質農產品達30余種。在線下,投入近500萬元財政資金,建設電商服務站、鋪設寬帶及移動網絡、培育電商脫貧產業、建立物流配送體系、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系統等配套項目,并設立擔保基金,支持電商信貸,同時獎補優秀電商,以加快電商產業發展步伐。
目前,全市累計培育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451家,建立了縣有園(電商運營中心)、鎮有站、村有點的多梯次的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商南縣過風樓鎮電商脫貧示范街建成土蜂、魔芋、蓮菜等六大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50家,發展電商實體店18家,參與貧困戶923戶。柞水縣建成“一村一店”80多家,具備網絡購物、網絡銷售、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繳費支付、取送貨品、農村創業、本地生活八大功能,實現了戶增收5至8萬元的目標。2017年,全市通過“互聯網+現代農業+示范園+貧困戶+大健康產業”的精準扶貧閉環發展模式,帶動貧困人口1.2萬多人脫貧致富。
生態護林致富有方
生態脫貧,不僅僅是維持溫飽,更要實現全面小康。
對于貧困護林員來說,每月400元的護林補助只是杯水車薪。近年,當地結合貧困護林員具體情況,引導支持他們發展林果種植、生態旅游、林下養殖等產業,實現產業脫貧。
“現在種糧地不到1畝了,卻比以前4畝地全部種糧劃算多了。”洛南縣高腰鎮孫長平說,在包扶部門的指導下,他退耕還林1畝,種植核桃1畝,發展中藥材1畝半、白皮松苗圃1畝半。“退耕還林國家有補貼,核桃、中藥材和苗木兩三年就見效益。明年,我就能摘掉窮帽啦!”孫長平掰著指頭說。
2016年,根據對脫貧現狀的調研和分析,我市研究制定了《脫貧攻堅生態補償扶持辦法》,為貧困人口開啟了“生態脫貧通道”,推出包括爭取國家生態護林員指標和天然林管護資金,優先安排貧困戶實施退耕還林享受政策。同時,還開展了“三個一工程”,要求生態護林員掌握一門以上林業實用技術、發展一畝以上經濟林園、家庭年收入超一萬元,鼓勵和引導生態護林員帶頭發展核桃、板栗、中藥材、林下種植養殖等特色產業。目前,落實生態護林員包抓林果示范園1.56萬畝、中藥材示范園1.2萬畝。在保證生態護林員通過森林資源管護獲得工資性收入外,通過發展林產業獲得經營性收入。
董春喜是山陽縣高壩店鎮老屋場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里三口人,兒子讀中學,愛人在西安打零工,2016年董春喜被選聘為老屋場村生態護林員。在管護好責任區森林資源的同時,他個人種植核桃、板栗、中藥材等經濟林3畝,流轉核桃林地0.8畝,除每年的幾百元地租收入和5700元護林員工資,還有產業合作社入股分紅3000元,這讓董春喜對脫貧致富有了信心。
我市還結合產業發展狀況及生態護林員家庭情況,為生態護林員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支持生態護林員參與入股分紅,實現了持續穩定長期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