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著名書法家石冬鰲

石冬鰲近照


2007年,石冬鰲抄寫的十七大報告百米長卷曾轟動一時。
王良
石冬鰲,1951年生,洛南縣人,研習書藝近六十年,以楷書見長,真草隸篆皆能,獲國、省多項殊榮,其書法作品被海內外多家藝術館、博物館珍藏,以其書法制作的碑刻匾額遍布全國。現為商洛市書協顧問、省書協會員、省國學書畫院副院長、省于右任書法學會理事、中日韓新書畫家友好聯盟理事等。
物不求余隨處足,事若能省即心清
1951年,石冬鰲出生在洛南縣一戶貧苦人家,12歲那年,父親不幸染病去世,丟下兄弟倆與母親相依為命。貧寒歲月、少年時的磨難,培養了他堅韌的性格和善良的心地。時至今日,他的筆名仍為“寒石”,落款往往署為“書于寒舍”。
長大后,石冬鰲被招入洛南縣鐵廠,當了一名工人。他兢兢業業地干好本職工作,堅持利用空閑時間讀書、練字、寫文章。由于他勤奮好學、勇于鉆研,其才華初露,被鐵廠的主管上級縣計經委發現,即被破例調去,后又到縣政府辦公室、縣人行工作。不論在哪個單位、哪個崗位,石冬鰲都是一個“香餑餑”,深受領導和同事們的贊揚和好評。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能寫能畫、人品好、責任心強。
石冬鰲人格修養的楷模石子玉,上世紀五十年代即任商南縣文教局副局長,在反右中蒙冤被開除公職,平反后在縣司法局當了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但他無怨無悔,仍然憋著一股勁兒努力工作。石子玉在書法領域造詣頗深,專攻于右任書體,聞名遐邇。小石是老石的崇拜者,從書法藝術到人格修養,受到了極大的熏陶與影響。
在涉獵廣泛、博學多能方面,石冬鰲深受趙萬年老先生之啟迪。那是一位怪才,書畫詩詞篆刻雕塑得心應手,木工瓦工電焊鉗工樣樣技術熟練,秦腔大花臉的表演水平,許多專業演員也自嘆不如。石冬鰲在與趙老師的交往中,深知藝術門類相通相融之真諦,為書法創作開啟了多姿多彩之門。
幾十年的風雨閱歷,使石冬鰲具備了做人的四樣東西:揚在臉上的自信、長在心底的善良、融進血液的骨氣、刻進生命的志氣。
那一年,永豐鎮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翁,提一瓶廉價太白酒,求石冬鰲寫一幅字,寫好后與老人告別時,他回贈一瓶高檔西鳳酒,讓老人激動萬分,終生念叨。
藝術家往往有特立獨行的處世方式。例如,縣上或單位搞什么大型活動,石冬鰲盡量不上主席臺,老往偏僻角落處躲,拉也拉不動。他鄙視跑江湖、拉關系,認為藝術家靠作品說話,靠實力贏得人們的尊重。
石冬鰲本可以辦班掙錢,但他卻只教不收費,更不搞跪師收徒那一套。誰來請教,他傾囊相告,孜孜不倦地講解與示范。誰要是在社會上張揚,說是石冬鰲的弟子,他就說哪是瞎忽悠。其座右銘是:物不求余隨處足,事若能省即心清。
澹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
中國書法“起于用筆,基于結字,成于章法,美于氣韻”,強調內外功結合。內功是基礎,貴在一個“功”字,而外功則是修養。臨帖練字是書法的字內功夫,所謂“筆突萬支”“筆冢成山”,講的就是字內功夫的修煉。臨帖之前需要讀帖,讀帖則是一種心功,這種功夫看似輕巧,實際比手的訓練更難。它是一種默臨、默記,是一種揣摩,是實現從鉤、摹、臨的“入帖”到得其字帖的神韻、勢度、用筆、行氣或結構布局技巧的“出帖”之道。當今的世界,文化迅猛發展,信息飛速傳播,海內外交流日益頻繁,為書法創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天地。石冬鰲一直以來尊崇和踐行的是歐體,歐體是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創作的一種楷書字體,與顏(真卿)體、柳(公權)體、趙(孟俯\)體并駕齊驅。其特點是方圓兼施,以方為主,點畫勁挺,筆力凝聚,既欹側險峻,又嚴謹工整。欹側中保持穩健,緊湊中不失疏朗。因此,他臨帖歐體時不只是臨其本人的作品,而是連歐陽詢在學書過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書體都臨過,從中一并體驗其書體積累和演進的過程。
除歐體楷書,石冬鰲真草隸篆皆通,并上宗漢唐,以柳公權等宗師為基。他臨習《洛神賦》《樂毅論》《靈飛經》等碑帖,創作中講求謀篇布局與結體用筆,作品的一橫一撇、一點一劃,均提按有度,頓挫適宜,每個字似乎具有刀斧之力。無論是扇面、信札還是條幅、對聯,無論是蠅頭小楷還是斗方榜書,均揮灑自如,得心應手。即便是數萬字的長卷,也照樣首尾一致,形神不散,寫出了淡定和清雅,寫出了靈動與情愫,同時也折射出對文詞內涵的深刻理解。隨著人們居住水平的提升,洛南地域盛行一種書法形式,就是四條屏延伸到六條屏,高度四尺發展成六尺,兩側配一副對聯。這是冬鰲最能發揮水平的,數百字的六條屏用小楷,對聯則用行書或隸書,珠聯璧合,使廳堂充滿了濃濃的書卷氣。
石冬鰲對自己的作品始終有一定的審美要求,在追求美的風格中不斷超越自我。眾所周知,在書法學習和創作中,看一幅書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個字的形體結構,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變化,結體、點劃不雷同,肥瘦適當,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風姿瀟灑,達情盡性,神采飛揚。由于每個人愛好和審美觀的不同,必然有不同的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石冬鰲正是帶著他的歐式風格,從容地走進了書法藝術的殿堂。
“澹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這是石冬鰲書法袋子上的聯句。線條質感律動,明快酣暢,峻拔明麗,靈巧飛動,一看就是“石家”風格。“云白風清蘭芳桂馥”、“事無全善物系雨興”均是其扇面作品,方正端莊的結構、線條優美的造型、風格各異的體勢、內涵深邃的意境……可以看出,他在完備自己風格的途中不遺余力地做著功課。
陸九淵說:“道外無事,事外無道。”書法的真諦也在于此。求道若渴,索道自明。聞道柴桑景最幽,種的芝蘭十頃寬。石冬鰲崇尚內斂、高潔、自然,持一份超然平和的心態,扎實地、穩健地書寫著自己的藝術之旅。
二十多年前,除了書法,石冬鰲的繪畫也嶄露頭角,山水、花卉有一定的基本功。后來,他雖然沒有丟棄國畫,但重心已放在書法方面。著名畫家楊林興逝世之際的銘旌,就是由張源昌先生撰詞、冬鰲書丹。由于是金粉與清漆糅合成一體作顏料,寫在絲織品上,如同宋朝米芾的《蜀素帖》,有一定的書寫難度,但冬鰲氣定神閑,寫得金碧輝煌又大氣流暢,成為一段書道和友誼傳承的見證。
嚴格講,啟蒙時寫的毛筆字叫寫字,有一定水準后才能叫書法。字寫得很好,有一定藝術性才叫書法藝術。“技進于藝,藝進于道”,說的就是這樣的關系。石冬鰲書藝上的成功與他的才情密不可分,無靈性不能駕馭筆墨,無才情難以創造藝術。張源昌先生曾寫道:“在石冬鰲的字里行間,總有一個筆情墨趣的書家自我,有自己的知識結構與人生體驗,有自己的藝術感悟和審美追求。多年來,他陶醉于黑白世界,在那里書寫著自在的靈魂,有苦難,有快樂。作品中有萬象,萬象皆人生。書文天祥的《正氣歌》,得浩然之氣,寫蘇東坡的《赤壁賦》,發慷慨之感。書法以外形表心,以內容傳道,在書法家的心田里,蕩漾著一個陽光天地。”
“瀟灑風流謂之韻,盡變窮奇謂之趣。”正因為重意趣,石冬鰲無論從用筆、結體,還是章法、謀篇布局,都顯示出一種靈動的氣勢。特別是他的百米小楷長卷就用筆十分講究,筆勢收斂多于舒揚,含蓄多于直露,起始處穩健大方,即使是逆入藏鋒的起筆也極具鋒勢,勁拔輕巧,神采煥發。可以想見,在他的筆鋒里深藏著一種情愫。
為了作品的深度和高度,石冬鰲不停地在傳統經典里汲取營養。其實,米芾、王鐸、啟功、林散之等先賢無不如此,那遒勁的結體、灑脫的運筆、雋逸的韻致、構筑的筆情墨趣,給人一種舒暢清靜的美感。
古柏寒松風華自愛,閑云野鶴歲月偏長
古人是智性書寫,心靜如水。書法家不光是字好,更要人好。書法作為藝術,不是一個功利的東西,而是一個身心的事物,透出的是一種內秀。用在石冬鰲身上,即所謂:洛水之塵,無法掩其潔,商山之遠,無法擋其美。
石冬鰲今年67歲,屈指算來,從事書法創作40余年,黨齡也有39年。2007年11月,石先生所在的人行洛南縣支行組織職工學習十七大報告,他感觸很深,便決定以一個黨員書法家特有的方式,將2.8萬余字的十七大報告創作成書法作品。于是,他利用工作之余悉心創作,每天晚上熬夜到凌晨兩三點鐘,由于楷書書寫重在發力,因此用壞了十幾桿毛筆,經過半個月的辛勤努力,終于完成了這幅總長百米的小楷書法長卷。作品總長100米,共分15卷,整幅作品端莊俊美、流暢跌宕、渾然一體,給人以震撼,受到了書法界人士的高度評價,同時吸引了眾多書法愛好者、干部及市民觀看。石冬鰲以獨特的方式表達了一名普通黨員對黨的赤誠之心。這幅作品后來進京展出,受到了極高的褒揚。
石冬鰲的書法作品在全國許多地方流傳,哈爾濱鳳凰山莊、甘肅隴南溶洞、山西部分廟宇、丹鳳棣花清風街等等,其匾額均有冬鰲先生手筆。黃陵煤礦大門兩側巨石雕刻的書法,出自于雷珍民與石冬鰲之手。
洛南縣石坡鎮韃子梁山腳下的金鞍村,有一位退休干部陳甲民,是石冬鰲的鐵桿粉絲。他的三間大屋,均掛滿了石冬鰲不同時期的作品,就此尚不盡興,他又用鏟車從十幾里之外運回巨石,邀請石冬鰲直接在石頭上書寫“山韻映輝”四個大字,又請石匠雕刻,豎立在顯著位置,為這個山村增添了獨特的人文景觀。
近日,一位僑聯干部說,曾送石冬鰲歐體書法作品給北京一重要朋友,朋友道,你怎么從網上下載的印刷體?多番口舌后,鑒定為石冬鰲手寫真跡,令其震驚!
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石冬鰲的書法作品讓人們感受到的不是商業氣息的浮躁,而是老百姓內心的淳樸、真誠與勤奮。他把商洛的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和自身純凈的內心融合在一起,描繪出了一幅幅這一方水土的心靈畫卷。
2012年,網名叫“秋日思緒”一批學者,在一篇《最近走過的地方——洛南》文章里,如此介紹石冬鰲:“洛南有個書法家叫石冬鰲,善楷書,第一次見了就讓人喜歡,后來費周折求得一副,字好內容佳,準備裱了掛起來欣賞。他的書法真正是字字珠璣。”
基于其藝術才華,石冬鰲曾任商洛市二屆書協副主席,現為商洛市書協顧問、省書協會員、省國學書畫院副院長、省于右任書法學會理事、中日韓新書畫家友好聯盟理事等,并在多個藝術團體任名譽職務。他總是不張揚、不扎勢,做人處事循規蹈矩,厚道謙和,簡單質樸,就連發型、衣服也是再普通不過,與人們心目中藝術家的形象差距甚遠。出外會朋友,一碗泡饃足夠,有專車不坐,總要坐班車。在洛南當地辦事,他更是幾十年一輛舊式摩托車“騎行天下”。他總不愛麻煩人,但只要市、縣有書法活動,他都盡量參加,足以彰顯其“德藝雙馨”。好人有好字,自然有市場,縣政府的會議室,倉圣祠的大殿,懸掛的幾乎都是石冬鰲的作品,而小巷里的泡饃館餃子館類牌匾,不少也出自他手。作為書法家,他不僅僅是書壇墨池里的俊杰,更是在田野里任風吹雨打、在人群里任生活磨礪的智者,因此贏得一片片贊譽。他很看重他寫的墓碑,曾自豪地說,城郊附近墓碑上的字許多都是他書寫的,表達了對故土鄉親的眷顧。他的作品之所以長盛不衰,叫好連連,就是因為他扎根基層,服務民間,老百姓喜歡。
“古柏寒松風華自愛,閑云野鶴歲月偏長”,這是石冬鰲喜歡書寫的聯句。真誠祝愿秦嶺深山的這頭“大鰲”,在墨海里乘風破浪,為“文化綠洲”奉獻出更多更好更耐人尋味的書法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