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是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地處秦嶺南側的陜西省商洛市礦產資源富集,鉬礦、金礦儲量居全國前列,釩、鐵礦儲量也極為豐富。然而,作為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地,商洛肩負著保障“一江清水供京津”的重任。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這一重要論述,更加要求我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國土資源工作者,更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守護好商洛的綠水青山。
履行環境保護職責。堅持“保數量、保質量、保生態”的原則,將最好的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嚴格加以保護。將耕地保護、建設用地審批、礦業權管理、地質環境保護與環境保護相銜接,堅持做到不符合環保要求的用地和礦權,不予審批。嚴格限制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工業項目建設,通過環境影響評價,辨取有效措施減少各類開發建設和生產活動對秦嶺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配合開展已搬遷關閉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再開發利用情況專項檢查,對收回的污染用地,進行土壤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嚴格用地環境準入,防止新建項目對土壤造成新的污染。
規范管理礦產資源。樹立和堅持發展綠色礦業的戰略思想,貫徹“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資源開發方針,做到開發資源、發展礦業與保護環境相互協調,達到礦產資源開發最優化、生態環境影響最小化目標,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深刻汲取甘肅祁連山保護區問題教訓,扎實開展開山采石和粘土磚廠專項整治,全面停止自然保護區勘查開采活動。結合省國土資源廳開展的礦產資源開發“三保三治”行動,修訂我市采礦權審批工作規則,大力開展礦山地質環境、采礦及用地審批等調查排查工作,建立長效機制,加快綠色礦山建設步伐,推進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步入規范化軌道。
轉變土地利用方式。站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高度,另辟蹊徑,做山水文章。依托商洛生態優勢,大力推進全域旅游業發展,走產業綠色化的路子。就國土資源工作而言,就是注重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科學合理布局和整治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全面轉變土地利用方式,鼓勵發展新興產業,比如利用商洛的山林資源優勢,做綠色食品加工業及中醫藥產業等。同時,引進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制作及信息產業等新業態,支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發揮執法利劍作用。土地礦產粗放利用、違法違規等問題,既躲不過,也繞不開,是我們必須啃下的“硬骨頭”。一定要堅持問題導向,明確問題清單,建立整改臺賬,精準施策、綜合治理,分步分項解決。必須保持執法監察的高壓態勢,堅持以設施農用地、磚瓦窯用地、非法開采礦產資源和違法占地、以及配合中心城區違法建設清理、丹江流域治理等五方面為抓手,以衛片執法、執法巡查和媒體曝光發現的典型案件查處整改為重點,做到“利劍”出鞘,敢于碰硬,依法查辦,一查到底,確保崗位責任履職到位,違法行為查處執行到位,違法責任人和決策者責任追究到位,堅決遏制違法用地、違規開采的蔓延勢頭。
落實共同責任機制。保護生態環境,事關各行各業,維系千家萬戶,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個部門的責任,必須構建共同責任機制,從制度機制入手,促規范、抓根本、管長遠。要構建落實好“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共同責任機制,進一步明確部門責任,加強協調配合,整合各方力量,齊抓共管,協同推進,確保中央和省市的政策要求堅決貫徹落實到位。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打好土地整治、生態保護、脫貧攻堅、全域旅游等“組合拳”,堅持守土有責、守土履責、守土盡責,加快建設創新美麗幸福商洛,讓商洛大地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藍天永駐,共同實現全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張明)